普通話是國家通用語言,推廣和普及普通話是我國的基本語言政策。普通話是以漢語授課的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用語。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guī)推廣普通話。學校是推廣普通話和漢語拼音教學的重要陣地。1993年3月,國家教委要求各級各類師范院校開設《教師口語》課,將普通話教學納入課程體系。1996年,國家語委、教委要求師范院校及窗口行業(yè)進行普通話水平測試。1999年12月,教育部、國家語委聯(lián)合發(fā)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普及普通話用字規(guī)范化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出:“說好普通話、用好規(guī)范字、提高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001年1月1日起實施的《國家語言文字法》則確定了普通話和規(guī)范漢字在學校教育中的法律地位。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學校的語言文字工作早已納入素質教育的軌道。2001年我國出臺新的語文課標,新課標在閱讀教學和口語交際教學中,都強調了學生使用普通話的意義和作用。閱讀教學中要求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口語交際教學中更是強調“學講普通話,逐步養(yǎng)成講普通話的習慣”,“能用普通話交談”。十多年來,普通話教學在我校經過了從選修到必修,從提倡到考核的不斷完善和提高的過程。
作為高校的普通話教師和測試員,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傳統(tǒng)的普通話課堂教學模式無法應對高校大學生的需求,普通話課堂教學藝術得不到較好的總結與提升。所以,我們一直在思索一個問題:如何才能上好高校的普通話課?
一、高校普通話課的特殊性及其教學目的的確定
普通話是高校教育中一門較為特殊的課程,一方面,它不像一般專業(yè)課那樣側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是要解決學習如何會說、怎樣說好的問題,因此普通話訓練是這門課的重頭戲。普通話訓練是以理論知識的掌握為前提的,因此我們可以說,普通話課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一門動態(tài)的語言學課程。另一方面,大學生們經過多年的學校教育,已經養(yǎng)成了自己的口語表達習慣,這其中就包括了語音習慣。大學生們的語音習慣因語音啟蒙、地域方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變得五花八門,現在要通過課時數不多的普通話課程來糾正,甚至重新養(yǎng)成正確的發(fā)音習慣,困難是可想而知的。
考慮到高校普通話課的這些特殊性,我們給普通話教學確定了這樣的教學目的:
1.建立普通話語音理論教學模式,純正語音,夯實基礎。
2.完善應試教學普通話培訓模式,以測促訓,提高培訓質量。
3.改變原來存在的無法學以致用、學用脫鉤的狀況。
我們期望大學生通過上普通話課,結合平時的練習,能夠純正語音,掌握語言技能,提高口頭語言的表達能力,順利通過普通話水平等級考試,并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能使用流暢、準確的普通話進行交際。
為此,我們從兩大方面著手改革,大膽嘗試:一是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二是課堂教學藝術的改革。
二、普通話課堂教學改革嘗試
(一)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
教學組織形式是教師與學生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而按一定要求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它規(guī)定了以什么樣的外部形式使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在特定的空間和實際條件下展開運行。課堂教學是集體教學的組織形式,因其有利于大幅度提高教學效率等優(yōu)點而成為當前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
以往我們的普通話教學也是采用同其他課程教學相類似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一是上大課,一個班有五六十人,甚至七八十人。二是優(yōu)生差生混合。在實踐中,我們發(fā)現這種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對普通話教學很不利,存在很多弊端:語音的矯正往往需要一對一的進行因材施教,而上大課,學生人數太多,學生與教師交流的機會少,而且如果紀律不好,則會人聲嘈雜,這樣教師無法確切地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也就無法對癥下藥,學生也不可能有太多的收獲,也就無法提高教學效果;而在優(yōu)差生混合的班級,優(yōu)生吃不飽、差生又消化不了,不便于課堂組織,也很難提高教學效果。因此,這兩種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都無法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亦不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要求,因此,只有在教學中建構新型教學組織形式,才能有利于普通話教學活動的開展。
1.實行普通話分類分班教學
根據學生類型的調查分析,我們在吸取已有應試教育的經驗教訓基礎上,根據學生普通話基礎和要求不同,開設普通話測試應試教學班、復測加強班、興趣愛好班。
(1)普通話測試應試教學班:這是為希望通過普通話培訓,達到測試合格要求的大學生舉辦的。參加這種教學班的學生大體可分為兩類:第一類學習目的明確,希望通過培訓不僅通過測試,而且在普通話水平上有較大提高。這類學生學習努力,只要輔導教師指出他(她)存在的問題,他(她)就會不厭其煩地一遍遍糾正。他們有著較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我們要多鼓勵、多表揚,讓他們的學習熱情持續(xù)不衰;第二類學習目的不明確,對學習普通話有抵觸情緒,或者自以為普通話已不錯,沒有必要學習提高,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不夠端正,需要我們采取各種方法去引導教育。
(2)復測培訓班:是針對經過一次或幾次普通話培訓而尚未達到合格要求或是通過了合格等級但未達到預想等級的學生開辦的。這些學生經過以往的培訓后,有了一定的語音基礎,想通過測試的心情比較迫切,但他們在語音上仍存在不少缺陷,學習方法上也有些問題。因此,我們在培訓時,要注重幫助他們糾正語音缺陷,找出不合格的原因,提升他們的普通話水平。
(3)興趣愛好班:這是對那些喜歡普通話,對普通話有濃厚興趣的人開辦的。這其中有兩類人:一是普通話水平較高,已經通過二甲甚至一乙的學生。對于這些學生,我們不僅要挑出他們的語音毛病,進行發(fā)音要領的訓練外,而且要對他們進行朗讀、演講、口語交際等各種口語表達形式的技巧訓練,使他們的應用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二是對普通話有濃厚興趣,但普通話水平不太高的學生。這類學生的語音毛病比較頑固,難得一時糾正,但我們決不能挫傷他們的積極性,而要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點滴進步,不斷提高。
2. 實施小班化教學和分層教學
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我們改四五十人一班的大班化教學為十二人一班的小班化教學。并通過摸底考試,根據學生普通話水平的高低,進行分層教學。將普通話水平較高的學生安排到一起,將水平較低的安排到一起,以利于因材施教。
(二)課堂教學藝術的改革
教學藝術是教師遵循教學規(guī)律,運用綜合的教學技能,通過師生的緊密合作而高效完成教學任務的創(chuàng)造性教學活動。在具有一定特殊性的高校普通話課堂里,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高,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是基礎,講求課堂教學藝術則是關鍵。
成功的教學不能僅用教師教的水平來衡量,也要考慮學生學的狀況。只有當師生雙方產生共鳴,形成默契,積極投身于教與學的活動時,教學的藝術性才能真正體現出來。在將近十年的教學中,我們對普通話課堂教學藝術作了如下探索。
1.運用“激”的藝術
對已有多年學習經驗,具備一定主觀能動性的大學生來說,他們在學習中的態(tài)度直接影響到學習的效果。因此,幫助大學生們端正學習普通話的態(tài)度,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是普通話課堂教學中的一個不容忽視的環(huán)節(jié)。
在實踐中,部分大學生對高校開設普通話課抱著無所謂的態(tài)度,他們認為a、o、e學了十幾年,大學里再花時間專門來學,太沒有必要了;而有一部分大學生上普通話課的第一反應就是覺得太難了,發(fā)現自己說的普通話竟然這么不標準,竟然存在著許多錯誤和缺陷,想通過普通話水平測試確非易事,于是便滋生了畏難情緒。
針對這些情況,我們要洞悉學生的心理變化,正確引導學生走出認識誤區(qū),運用“激”的藝術,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所謂“激”,就是在普通話教學中,激發(fā)大學生的求知欲,激起他們的好勝心、上進心,促使他們克服畏難情緒,樹立一定要學好普通話的信念。
一是利用親身經歷,增強說服力。老師可以將自己學習普通話的親身經歷告訴學生,也可以用學生身邊的成功事例來教育學生,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不是每個人天生就能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的,大多數人都要通過努力學習才能達到目的,老師也是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說好普通話的。
二是及時肯定學生,激發(fā)上進心。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及時捕捉學生的點滴進步,來肯定學生,激勵學生。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他們會因你的一句贊揚的話,一個肯定的眼神而倍受鼓舞,并堅定學習的信心,畏難之心轉而燃起了上進之火,并會越燒越旺。
2.運用“擊”的藝術
這里的“擊”是“打擊”之意。普通話教學中的“打擊”主要是針對那些基礎較好但又驕傲自滿的學生。眾所周知,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作為基礎方言的。在教學中,部分來自北方方言區(qū)的學生認為自己說的就是標準的普通話,自我感覺很好。還有一些學生雖然不是來自北方方言區(qū),但因從小受到良好教育,普通話比一般人好一些,于是沾沾自喜。這兩類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會影響到老師的上課情緒,也會影響到其他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也就影響了教學效果。因此,我們適當地采取了摰蓖芬換鲾的教學方法。
例如,請一位自我感覺良好、上課懶懶散散的學生做一個口頭練習,我們在肯定他的優(yōu)點的同時,要毫不留情地剖析他的不足之處。當然,在處理此類問題時,我們一定要有敏銳的辨音能力、析音能力、比較能力、表達能力,抓住學生的“短處”進行有效剖析,讓學生口服心服。
運用此種方法確實能起到“殺雞儆猴”之功效,但我們須針對不同教學對象、不同教學情況來決定是當眾進行還是秘密施行,是“點到為止”還是“全面打擊”??偠灾v究策略和技巧。
3.運用“錯”的藝術
所謂“錯”,就是老師在課堂上有意識的出現錯誤,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敢于質疑,樂于探究。
老師“出錯”,讓學生揪“小辮”,這是許多為人師者不愿看到的現象。其實,這里的“錯”并不是因為老師自身素質差而導致的,主要是指老師有針對性地設計“錯處”,從而增強學生的聽音、辨音能力,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語感,并從中獲取學習的信心與樂趣。
例如: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有意識地就語音中的難點(平舌音與翹舌音、前鼻音與后鼻音、鼻音與邊音等等)說一段話,在其中故意說錯幾個,聽覺敏銳而又敢于質疑的學生會很快反應過來。這時老師趁熱打鐵:“哪里錯了?”“為什么是錯的?”“正確的發(fā)音與錯誤的發(fā)音有何區(qū)別?”“如何發(fā)好正確的音?”等等。學生在老師精心設計的“抓錯、辨錯、改錯”的教學過程中,會興趣高漲,從而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并且這樣能有效地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使他們不再害怕說錯字、發(fā)錯音。
4.運用“變”的藝術
所謂“變”,就是在教學中變換不同的教學方式,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排解語言課的枯燥,使學生產生新鮮感,從而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傳統(tǒng)的普通話課教學模式是:講解發(fā)音要領棗作出發(fā)音示范棗進行發(fā)音訓練。在普通話課中,老師常用的教學方法是:講解法、練習法、討論法等。長期使用這種教學模式和這些教學方法,學生會覺得枯燥、單調,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從而影響教學效果。而打破傳統(tǒng)的上課模式,采取改變授課順序、豐富教學方法等手段,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是利用多媒體的教學優(yōu)勢。語言學習受時間、空間的制約很大,為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和訓練的積極性,我們打破以往的“口耳相傳”的形式,從多方面激發(fā)學生學習、使用普通話的興趣。如讓學生反復聽辨、模仿一些具有示范性的聲像資料,學會正確的發(fā)音;或者讓學生與自己以前的錄音相比較,看到自己的進步,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二是進行分組教學訓練。老師在上課前,摸清學生的實際情況,再將學生按不同水平劃分不同學習小組,制定相應的訓練目標、訓練重點、正音方法。這樣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因材施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是開辟第二課堂。與學校其他的活動結合起來,比如詩歌朗誦比賽、演講比賽?;蛘咴诎嗉夐_展繞口令比賽、個人注音比賽、語音挑刺比賽等等。這樣的活動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
在我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語系發(fā)達、崇尚鄉(xiāng)音的國度推廣普通話,用普通話來促進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語系的人們更好地交流、溝通和相互學習,是促進國家文化、經濟發(fā)展,推動中國走向世界的必然選擇。因此,說好普通話,是每個大學生應盡的義務;積極進行普通話課堂教學的改革,開拓創(chuàng)新,勇于嘗試,認真搞好普通話教學,努力提高在校大學生的普通話水平,亦是我們普通話教師應盡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傅道春主編.教育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孫俊三主編.教育學[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3]潘懋元、王偉廉.高等教育學[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4]蔡荷芳.高師普通話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池州師專學報,2005,(1).
[5]于慧.關于普通話教學方法的思考[J].泰安師專學報,1997,(1).
[6]周慧珍.論高師普通話的教學藝術[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4).
[7] 周進.在普通話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1).
(鄧紅華,湘南學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