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題。
縱囚論
歐陽修
信義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寧以義死,不茍幸生,而視死如歸,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錄大辟囚三百余人,縱使還家,約其自歸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歸無后者。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也。此豈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惡極,誠小人矣;及施恩德以臨之,可使變而為君子。蓋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曰:太宗之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縱之去也,不意其必來以冀免,所以縱之乎?又安知夫被縱而去也,不意其自歸而必獲免,所以復(fù)來乎?夫意其必來而縱之,是上賊下之情也①;意其必免而復(fù)來,是下賊上之心也。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旌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茲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為極惡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視死如歸,而存信義。此又不通之論也。
然則何為而可?曰:縱而來歸,殺之無赦;而又縱之,而又來,則可知為恩德之致爾。然此必?zé)o之事也。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可偶一為之爾。若屢為之,則殺人者皆不死。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yù)。
注①賊:偷竊,這里引申為窺測(cè)。
(選自《歐陽文忠集》)
1、對(duì)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寧以義死,不茍幸生/幸:幸虧、幸而
B.方唐太宗之六年/方:當(dāng)
C.錄大辟囚三百余人/大辟:死刑
D.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移:轉(zhuǎn)變
2、下列各句中加線的詞語在文中的意義和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A.信義行于君子
B.縱使還家,約其自歸以就死
C.不立異以為高
D.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diǎn)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A.寧以義死,不茍幸生/約其自歸以就死
B.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惡極/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C.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歸無后者
D.太宗之為,所以求此名也/可偶一為之爾
4、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詞的用法與“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中“本”的用法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A.今媼尊長安君之位
B.然安知夫縱之去也
C.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D.吾從而師之
5、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旌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
②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yù)。
6、下列對(duì)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唐太宗即位后的第六年,他審查了三百多名死刑囚犯,放他們回家,并約定他們?nèi)缙诨貋韴?zhí)行死刑。結(jié)果那些囚犯全部如約而歸。
B.有人說皇上施行恩德能使罪大惡極的小人轉(zhuǎn)變?yōu)榫樱髡邔?duì)這種說法加以徹底否定。
C.作者認(rèn)為唐太宗“縱囚”,只是為了求得自己恩德深入人心的好名聲而已。
D.對(duì)那些釋放了又回來的死囚,作者認(rèn)為應(yīng)當(dāng)“殺之無赦”。然后再放一批死囚,如果他們又回來了,這說明皇上的恩德真正深入人心了,但作者堅(jiān)信這些死囚是不可能再回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