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秀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其中朗讀訓練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朗讀就是把文章清晰地念出來。具體地說,朗讀就是通過富有藝術(shù)感染力的聲音,生動地再現(xiàn)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引起共鳴,激起學生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同時,朗讀既是一種重要的言語能力,也是一種重要的智力活動。經(jīng)常朗讀可以加強記憶,豐富詞匯。更重要的是,在朗讀過程中要掌握語言規(guī)律,培養(yǎng)語感,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朗讀不僅是一種情感熏陶,更是一種審美活動。熱情充沛、形象生動、有聲有色的朗讀起著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朗讀既是教學目的,也是教學方法。它作為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精髓之一,對領(lǐng)悟課文內(nèi)容、增強語感、培養(yǎng)形象思維能力等,起著其他活動不能代替的作用。葉圣陶先生說:“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不單是教師講出來的,還要學生去讀,去悟?!?/p>
那么,教師在輔導學生朗讀的時候,更多要授予他們?nèi)ヮI(lǐng)悟朗讀的技巧和藝術(shù)。朗讀是把無聲的語言變成有聲的語言,是對文字信息的再創(chuàng)造。在朗讀的過程中,眼、心、口、耳、唇、舌,多種感官投入,是一項具有藝術(shù)行為的活動。朗讀的藝術(shù)不僅僅在學生如何學,還在于教師如何把這門藝術(shù)教給學生。
一、聲情并茂范讀,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币岣邔W生的朗讀水平,教師的范讀是不容忽視的。教師在講讀課文前要先把課文范讀一遍,而且要讀得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才有興趣學習文章內(nèi)容,尤其一些文章有的段落需要以讀代講,這些地方讀不好就不能理解好課文內(nèi)容。這就更需要教師的范讀來感染學生,讓學生進入意境。如《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通過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講述了生者在世的情況,通過對事情的表達,滲透著自己濃厚的感情色彩,應(yīng)該通過朗讀來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教師要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訣別時的莊嚴、沉重、悲痛的氣氛。為了達到此目的,指導學生朗讀時,首先自己必須聲情并茂地朗讀。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讀的興趣,從而為理解課文奠定基礎(chǔ)。
二、傳授朗讀方法,讓學生真正會讀。
朗讀作為一門藝術(shù),教師必須依據(jù)教材,根據(jù)不同的文體進行不同的朗讀指導。在朗讀指導中要講究方法,使學生達到真正會讀。在語文課本中有詩歌、散文、小說、說明文等不同的文體。因此,教師在指導朗讀時要根據(jù)不同的文體來進行朗讀指導。如《荷塘月色》這樣語言優(yōu)美、韻味十足的文章,就要采取鮮明的節(jié)奏、抑揚的語調(diào)來朗讀,從而感受到月色下荷塘的魅力。像《南州六月荔枝丹》這樣的說明文,就應(yīng)讀得正確、流利,層次清楚。
但無論是什么樣的文體,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首先應(yīng)要求學生把字讀準確,不添減文字,不讀破詞句,其次是要學生先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的寫作意圖。寫作背景和意圖是文章的思想基礎(chǔ),情感根源。在教學過程中應(yīng)先讓學生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設(shè)置懸念以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初步正確閱讀文章,整體感知文章內(nèi)容。最后,還要在學生初步了解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通過反復(fù)朗讀咀嚼語言文字,體會其中的深層含義和思想感情。讀出文章所含有的喜、怒、哀、樂和愛、憎感情。課文中有些詞語很準確,有些句子含義很深刻,對表現(xiàn)中心思想作用較大。指導學生讀好這些詞語、句子,就可以幫助學生深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如《記念劉和珍君》,作者記敘段祺瑞政府面對國民的抗議,竟然對游行的學生開了槍,造成了“三·一八慘案”。在這一慘案中,北京女子師范大學英文系學生、學生自治會主席劉和珍遇難了!劉和珍是魯迅先生的學生,是位愛國的熱血青年,她的犧牲給魯迅先生帶來了莫大的悲哀,而當時的反動文人還在一些刊物上發(fā)表文章對愛國青年進行污蔑、中傷,致使魯迅先生悲憤之極,同年四月,寫下了這篇紀念文章?!捌埢钫咴诘t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仔細讀一瀆,想一想,作者在這里是怎樣來表達他的憤怒呢?這一個個字都表達了作者對死者的深深悼念之情和憤怒的心情。
三、反復(fù)誦讀,使學生體驗讀的快樂。
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運用朗讀這種閱讀手段,讓學生在反復(fù)的閱讀中與文字接觸,讓書中的人物或景象逐步地再現(xiàn)在學生的腦海中,最后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一篇好的文章,不僅要學生去讀,而且要學生樂于去讀,使他們體驗到讀的快樂。如何調(diào)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呢?首先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朗讀的氛圍。在朗讀時,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shè)情境,渲染氣氛,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學生進入了情境,感情就會油然而生。教師還可以憑借語言文字、掛圖或手勢,讓學生發(fā)揮豐富的想象,使他們的腦海浮現(xiàn)出具體、清晰、鮮明的形象,從而調(diào)動情感來讀出真情實感。其次要及時地給予鼓勵、評價,教師對學生的朗讀如果能及時地作出評價,就能很好地激勵學生朗讀的積極性。所以只要學生讀得稍有進步,就應(yīng)給予肯定、表揚,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激發(fā)他們的朗讀興趣,產(chǎn)生讀書的快樂。
四、手段多樣,使學生自主參與。
教師若要有效指導朗讀,必須胸中有法,手段多樣。這樣,才能根據(jù)教材及學生學習情況的變化,適時地選擇方法和輔助手段,提高指導的效率。雖然朗讀方法很多,但不能不加選擇地濫用。但在一堂課上可以使用多種形式來訓練學生的朗讀藝術(shù)。常用的方法有:①齊讀。齊讀可以激發(fā)情緒,渲染氣氛。齊讀一般用于指導學生朗讀詩歌或較短的課文和較長的課文中描寫精妙、語言優(yōu)美的片斷,氣勢宏大、語言激昂的語段也可以齊讀。如在教學《念奴嬌·赤壁懷古》時,齊讀可以把作者當時那種豪邁的英雄氣概給表達出來。在詞句中可以感受當年赤壁之戰(zhàn)的情景,各位英雄人物在歷史的長河消失的凄涼,從而體驗到作者在游覽赤壁的心情。②分角色讀。分角色讀更應(yīng)注重感情和表情,通過有聲語言的表達,給聽者以真切的感受。特別是一些對話為主的文章。讓學生分角色來讀,可以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增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如對《雷雨》的分角色朗讀,可以讓學生客觀地了解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對理解文章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此外,還可以采用范讀的方法。有些課文,感情濃烈,或激昂,或深沉,或語調(diào)語氣變化大,應(yīng)先由教師范讀。指名讀。教師檢查了解學生朗讀的情況可以采用指名讀,這樣的個人展示朗讀可以讓教師掌握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情況。自由朗讀。這種方法適用于學生自讀體悟或分析感悟后的欣賞性閱讀。
五、引導學生理解語意,做好朗讀的基礎(chǔ)訓練。
在傳授學生技巧的時候要把朗讀和理解緊密結(jié)合起來,引導學生理解地讀。尤其是關(guān)鍵句段,要邊讀邊思邊議。在分角色朗讀的時候,要讓學生領(lǐng)悟人物的語言。如《雷雨》中的很多潛臺詞及舞臺說明都是要學生去理解的。只有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才能更容易地把握人物的情感發(fā)展。在朗讀的時候才能發(fā)揮自如。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敝R的理解和掌握,不單單是靠教師講出來的,而是在教師的引導和指點下,由學生去讀,去悟。因此,課堂上要給學生更多的讀的機會,教師則是通過學生的朗讀,引導學生進行語言領(lǐng)悟、積累,為日后運用語言打下扎實的基礎(chǔ)。
古人云:“松聲、澗聲、琴聲、鶴聲……皆聲之至清者,而讀書聲為最?!倍白x書聲為最”,是一門非常深刻的藝術(shù)。它不僅要句讀清楚,還要正確地掌握好停頓時間的長短,特別要注意讀好中間沒有標點的長句子。能準確地讀出陳述、祈使、疑問、感嘆等不同的語氣。
同時,在朗讀時要感情鮮明,要正確地表達文章的基本情調(diào),掌握文章喜怒哀樂情緒的變化,表達出愛憎分明的感情來。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在朗讀過程中,要運用響亮的聲音把文字念出來,把它作為一種言志傳神、負載豐富思想感情的口語表達藝術(shù),是需要刻苦訓練的。在訓練的同時,我們也感受到了朗讀藝術(shù)帶給我們的快樂。
(高秀 浙江省瑞安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