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虹
新課標規(guī)定初中學生要“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
課外文學閱讀在語文教學中有著不容忽視的支撐作用。它既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又是陶冶學生思想情操、培養(yǎng)人文關懷的重要渠道,還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基石。良好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對學生終身成長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落實新課標的閱讀目標亦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任務。初中學生文學閱讀狀況可謂:眾里尋她千百度,山重水復疑無路。
從實際情況看,實施課外閱讀計劃,完成260萬字的課外閱讀總量是個不容樂觀的艱巨工程。我們學校是深圳市南山區(qū)一所普通初中,學生多數(shù)來自于當?shù)卮迕窕蛲鈦韯展と藛T及小商販家庭,絕大多數(shù)家庭沒有閱讀氛圍,很多孩子自幼寄養(yǎng)在故鄉(xiāng)的祖輩家中,沒有安徒生童話去啟蒙,也沒有兒童文學去熏陶,讀初中才具備到父母身邊團聚的條件。我們調查得之,學生的課余時間幾乎都在電視動畫片或電子游戲中消磨,他們讀的也基本是漫畫書或者網(wǎng)絡流行文學,真正具備課外閱讀能力的學生寥寥無幾??梢哉f,我們的初中學生還停留在課外文學閱讀的門檻之外。
這樣的狀況下完成課堂教學任務需要有教師艱苦的付出,課外閱讀似乎成了水中月、鏡中花。我在特區(qū)工作的最初幾年,教學過程雖然也強調閱讀的重要,但在落實與實施中幾乎找不到合適的途徑,只能依靠學生自覺領悟,課外閱讀,特別是文學閱讀基本上就屬于放任自流的狀態(tài)。 隨著課程改革的進程,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越來越深切地感悟到,閱讀可以說是語文綜合能力提高的基石。新課標進一步明晰了課外閱讀的任務,《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也增加了更富指導意義的“名著導讀”版塊,使閱讀教學有章可循。近年來在參與教改實踐中,我注意從入學起步抓起,讓閱讀貫穿于整個初中的學習過程中,使之內化為學生的自然習慣,和學生共同在文學的海洋中享受閱讀的樂趣。
一、抓起步,重激趣。幾乎所有的孩子步入中學,都懷著美好的夢想,迫切地希望自己邁出成功的一步。這是明確學習目標,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最佳契機。我在學生入學教育中,首先制訂語文學習常規(guī),其中明確要求:“每周摘抄課外文學閱讀500字”,并堅持批閱。 閱讀是一種精神活動,依靠規(guī)定強制完成的只能是作業(yè),絕對不是樂趣?!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保ā墩撜Z·雍也》)有閱讀興趣才是最重要的。喜歡閱讀,樂意閱讀,那讀書就會入迷,就會廢寢忘食,260萬字就會化泰山壓頂而成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沒有閱讀習慣的學生看見大部頭的名著就產(chǎn)生畏懼情緒,我不急于要求學生完成必讀書目,而是讓學生自由選擇安徒生童話、名家散文或小說。特別注意推薦一些篇幅短小,故事情節(jié)生動有趣,語言淺顯優(yōu)美的作品,盡量讓學生在愉悅的情感中去閱讀。
我們南山區(qū)是國家首批教改實驗區(qū),近幾年一直使用實驗教科書自讀課本,這是一套很好的閱讀配套教材,每個單元都有同一主題的系列閱讀材料,每一冊都近30萬字,三年累積就是180萬字。對閱讀能力差的學生,用好這套教材會有很大的收獲。學生天生好奇,自讀課本發(fā)到手中三下兩下就翻看完畢,若不指導,很多學生就會忘記了它的存在。我認為,初中階段,老師要先做學生讀書的拐杖,指導他們去讀,每周讀哪幾篇,重點應該讀什么、摘抄什么都要交代清楚,讓學生學習閱讀有方向,不盲目。在自讀課本的瀏覽、精讀批注中,學生積累詞匯、品味妙文、走近大師名著,豐盈精神世界,閱讀的樂趣就在其中。
初中生處于渴望成就感的青春期,爭勝好強也是這個年齡段的特征。每個學期進行閱讀小結,明確告訴他們完成了自讀課本就等于完成了30萬字的閱讀,自己總結一下,你究竟完成了幾個30萬字?通過小結,學生發(fā)現(xiàn)完成30萬字并不困難,每天閱讀半小時就可以達到50萬字,而完成80萬字就能成為班級的讀書狀元。初一起步階段能夠消除閱讀為難情緒,形成閱讀興趣,那么,后兩年的閱讀目標就不難達到了。
二、抓落實,重交流。閱讀是讀者與作者之間心靈的對話。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無不以情感人,經(jīng)歷了深情對話之后的讀者往往也情動而辭發(fā),產(chǎn)生與人交流的愿望。在語文課堂上,給文學閱讀一個交流的平臺,對提高學生閱讀質量大有裨益。 課前演講是以講促讀的一個好方法。我認為語文老師不應該吝惜課前幾分鐘,可以大膽地將演講形成制度,由淺入深地安排主題,使課外閱讀有機地再現(xiàn)于課內。初一新生,可以規(guī)定他們講自己閱讀中了解到的成語故事;再進一步確定講作品、講作家、講主人公等主題。 演講評比標準由學生商定,主講完成由同學評分,記為語文平時成績。這樣一來,學生都很用心準備,讀書與口語表達能力同步提高。 學生開始演講幾乎都從童話故事開始,在點評中注意引出名著或名言,我們的閱讀畢竟不能脫離備考的功利色彩。學生們聰明地發(fā)現(xiàn)講名著得到老師的評價高,就把眼光投向那些初中生必讀作品上,一年之后,學生的文學閱讀即可實現(xiàn)名著的零部突破。
交流的方式不是單一的,以寫促讀不能忽略。從摘抄到點評到仿寫,從讀書筆記到網(wǎng)絡論壇,通過這樣的交流,學生讀書更加深入,通過閱讀與文本對話、與同學對話、與老師對話,讀書就通過這樣的立體交流融入學生的生活之中,成為徜徉文學彼岸的一道風景線。 一直贊同李鎮(zhèn)西老師的觀點:“語文課應成為學生思維的自由王國,而不只是教師思想的櫥窗?!保ɡ铈?zhèn)西《從批判走向建設》)閱讀更應該放手讓學生在文學海洋里暢游,而不是只按規(guī)定書目循規(guī)蹈矩,老師也應該和學生一道參與閱讀,不要企圖做閱讀的導師,應該采取民主平等的態(tài)度,和學生一起走向作者,走向作品。老師在閱讀上的偶然無知并不可恥,它可以讓學生明白學無止境、閱讀沒有權威的道理,更關注文學閱讀的個性體驗,還可以在與老師的閱讀互動中獲得“先知”的快感。
三、抓提高,重鑒賞。我認為初二階段和初三第一學期是初中文學閱讀的黃金時段。 經(jīng)過初步的閱讀啟蒙,學生基本掌握了圈點勾畫、泛讀精讀、朗誦背誦、摘錄點評等閱讀技能。到了初二,學生具備了自行制訂閱讀計劃的能力和熱情,名著的閱讀與欣賞勢必成了提高閱讀品質的重要內容。 閱讀文學作品,學生的思維往往停留在情節(jié)上,對人物的認識與文本的認識比較簡單,個人的閱讀感悟也往往只是簡單的概念化的語言。此時要及時點撥學生拓寬思維,引導學生關注時代背景,關注作家思想,并通過同一時代的作家作品對比感知文學的獨特魅力,鼓勵學生在閱讀中豐富自己的個人情感體驗。比如讀《駱駝祥子》,有學生感受到了黑暗的苦難的社會環(huán)境使人變成鬼,也有學生馬上提出社會環(huán)境不是人變成鬼的必然條件,舉出高爾基《童年》為證,說明苦難也是人生的課堂。在學生這樣的閱讀碰撞中,我用蕭伯納的話參與交流:“人們通常將自己的一切歸咎于環(huán)境,而我卻不迷信環(huán)境的作用。在這個世界上,有所作為的人總是奮力尋求他們需要的環(huán)境,如果他們未能找到這樣的環(huán)境,他們也會自己創(chuàng)造環(huán)境。”
閱讀中的比較聯(lián)想會使學生在讀書中變得沉靜,思想更加成熟。他們會自覺地把為考試閱讀的想法演變成為自己生活閱讀的情趣。當然這期間,語文老師必須付出艱苦的努力,要和學生們一起閱讀,一起成長,才會在三年的教學過程中驀然回首,柳暗花明又一村。
回顧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我感到:閱讀教學很重很重,重得如鼎如山;閱讀教學又很輕很輕,輕得如羽如歌。
(袁虹廣東省深圳市荔香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