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進程”。也就是說,閱讀的過程就是文本與閱讀主體意識之間互相交流的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所以,新課程中又提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苯處煂⒂删痈吲R下的權(quán)威轉(zhuǎn)向“平等中的首席”,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之間是多向的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的交流,是生命主體間言語與精神的溝通,感情的融洽。對話教學改變了傳統(tǒng)閱讀過程的單向灌輸與被灌輸?shù)闹骺完P(guān)系,意味著學生心態(tài)的民主、平等關(guān)系中交流,會達到視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主體性的凸現(xiàn),個性的張揚,創(chuàng)造性的解放,所以,對話教學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順應了開放教學的需要,對學生語文綜合素質(zhì)的發(fā)展有著直接的推動作用。
于漪老師曾在《撥動學生的心弦》一文中說:“教師是學生心靈的耕耘者,教課就要教到學生的心上?!倍诂F(xiàn)在的語文課堂上,有一些不良的傾向。媚俗庸俗之風日漸盛行,戲說大話之相粉墨登場。當新課標中“對話”、“平等”、“尊重個性”等理念被誤解曲解時,語文課堂也蛻化為粗俗的表演賽,成為嬉笑的游戲堂。居然出現(xiàn)了如此荒唐的解讀:朱自清《背影》中的老父親是因為懶得走路才從鐵軌爬過去的,還被“紅袖章”抓住罰了款;魯迅《一件小事》中的車夫,是因為垂涎過路女子的姿色,才特意把她撞倒的。這些就是所謂的“活躍課堂氣氛”、“個性閱讀”。崇高感已被沖淡,經(jīng)典日漸流失,高雅越來走越遠,白紙黑字的文本越來越模糊。更有媒體的推波助瀾,種種戲說,實際是在“肆意歪曲名著,扭曲文化,毀滅文明”。(于漪語)也就是說,充斥那么一種什么都看破看透了什么都“無所謂啦”的痞子味。著名學者錢理群認為:“學校教育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閱讀經(jīng)典。這對他們的終生學習與精神發(fā)展的意義絕不可低估,當然,對于已經(jīng)習慣于快餐閱讀的孩子,閱讀經(jīng)典是有一定的障礙與困難的,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語文教育要為學生打下‘精神的底子,要給學生一些‘精神的亮色。也是我們?nèi)宋慕逃囊粋€主要目標?!保ā秾徱曋袑W語文教育》)
魯迅的《藥》中通過“看與被看”的模式,描寫了一個思想啟蒙者(夏瑜)被啟蒙對象(華老栓一家)活活吃掉的殘忍悲哀之事,即使身陷囹圄還執(zhí)著于自己的信念,力圖喚起獄卒阿義的覺醒。先烈空有一腔報國熱情和宏圖大志卻不為世人所理解,想以自己的犧牲喚起被拯救者的良知和醒悟,卻被愚昧者視為愚蠢和瘋子。魯迅有意識的把夏瑜刻畫成受難基督的形象,當年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也曾遭到蕓蕓眾生的嘲弄,以為他的復活的預言不過是自欺欺人,他們更不理解基督的死是代上帝拯救他們的墮落的靈魂和肉體。因此語文學科需滲透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懷。比如對美好感情的珍視,對未來對人生的希望,對社會、人生、自然的積極態(tài)度,懷疑和批判的精神,對神圣的人和事的虔誠感,崇高感等等。經(jīng)典拒絕大話,經(jīng)典拒絕戲說。
二、情境
魯迅的名篇《藥》的研讀進入第三課時“墳場相遇”。前兩課時分別為“刑場鑒賞”與“茶館議藥”,從海明威的一句名言“不幸的童年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作為開場白。然后介紹魯迅辛酸的童年,“我有四年多,曾經(jīng)常?!獛缀趺刻斐鋈胗谫|(zhì)鋪與藥店……”“父親,父親,我還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氣,我現(xiàn)在還能聽到那時的自己的聲音,每聽到時,就覺得這是我對父親的最大的錯處。”我平靜的朗讀先生的文章,學生靜悄悄的聽,教室中充滿了沉寂的空氣,可能觸動了自己生活經(jīng)歷,有幾位女生的眼角紅了?!叭松罱K是一片荒涼的墓地,死亡,藥,生存始終環(huán)繞在先生的腦海中,墳場中的相遇滲透著人生的無奈和悲涼,同學們,先找出墳場中最觸目驚心的景物?!蔽以O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
學生討論后,最后意見高度統(tǒng)一。最觸目的景物是花環(huán),最驚心的烏鴉?;ōh(huán)的討論比較順利,而烏鴉卻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我不經(jīng)意的問:“烏鴉在墳場出現(xiàn),是偶然還是必然,是否別有深義?”以下是學生的討論。
生1:烏鴉的出現(xiàn)是必然的,清明時節(jié)(有學生接下“雨紛紛),天氣很冷,古人不是說“寒鴉數(shù)點”可見天冷時有有烏鴉很正常。
生2:烏鴉在墳場出現(xiàn)極正常,因為它是不吉祥之鳥,迷信中還有烏鴉吃死人的說法……(有學生插嘴那是禿鷹,天葬時吃尸體的)
師:這兒的烏鴉不怕天喊地凍,就是為了解饞?
生3:………老師,我看這烏鴉是夏瑜的靈魂,夏瑜被反動派殺了,他的靈魂沒死,化做了烏鴉,有人不是死后化做杜鵑嗎?越劇中有化蝶呢。
師:越劇化蝶,照你的觀點,瑜兒的前身是烏鴉(生笑)
討論在繼續(xù)。
生4:這烏鴉可能是革命者的化身,鐵鑄一般,縮著頭,最后像箭一樣的飛去了,顯得很堅強,這就是革命者。
師:原來烏鴉也有革命與反革命之分。那簡直就是神鴉。(生大笑)
生5:我認為烏鴉就是夏瑜,因為母親不理解兒子,所以烏鴉也就是夏瑜看到了傷心,于是就飛走了。
師:這可為子女離家找到了理由了,父母不理解,馬上就離家。(生大笑)
生6:烏鴉就是烏鴉,(生大笑)古文中說古藤老樹昏鴉,月落烏啼霜滿天。烏鴉出現(xiàn)就是渲染凄涼氣氛。
師:有理,烏鴉可以烘托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悲涼。魯迅自己說,藥結(jié)尾很有些鬼氣。烏鴉就可以體現(xiàn)鬼氣。
三、品味
此刻教室內(nèi)學生要求發(fā)言的熱情倍增,許多學生躍躍欲動,我猛的發(fā)現(xiàn)有一生高舉著手,神情激動,我示意他說。這一說,說出了個大問題?!袄蠋?,萬一烏鴉不識好歹,飛上墳頭,那該怎么辦?”這明顯是一個極具價值的有爆炸力的提問,當時熱鬧的場面剎時冷靜下來,只有窗外風絲絲做響。討論陷入了僵局。老師作為閱讀教學的組織者,促進者,我適時的換一個角度:“烏鴉能飛上墳嗎?魯迅會讓烏鴉飛上墳頭嗎?”沉默了整整三四分鐘,此刻的沉默是極具價值的思考和探索。終于有人打破了沉默,一只手舉起。 一位女生率先說:“如果烏鴉飛上了枝頭,那夏四奶奶的愿望豈不是實現(xiàn)了嗎?前面老奶奶不是說:瑜兒,可憐他們坑了你,他們將來會有報應的,我總覺得‘坑字很關(guān)鍵,但我又說不清楚。”學生大笑。我順勢問:“其實我們這位同學的眼光可以用敏銳來形容,的確,這個坑字把我們都坑了?!鄙?。何為坑?學生討論,集中意見為“坑”就是欺騙,唆使,誘引。我問他們是誰?“是夏瑜的同黨,革命者?!币晃粚W生猛然說。我示意他說完整,此生侃侃而談,看來思考的已相當成熟:“在母親的頭腦中,兒子自然是自己的好,瑜兒是安分守己的,由于一些革命黨人的哄騙欺誘使他變壞,最終走上黑道,所以夏四奶奶討厭仇恨詛咒他們?!蔽疫m時插一句:“那魯迅對此怎么評論?”“萬一烏鴉飛上了墳頭,那就是對革命者的否定,魯迅是同情支持革命的。魯迅絕不可能這樣想,也不可能這樣寫,所以烏鴉只有飛離,強化了先生對夏四奶奶的否定和諷刺,這是對革命者的理解和尊重?!蔽仪椴蛔越貫樗木拾l(fā)言而鼓掌,教室中也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才是流動的有靈性的課堂舞臺。我趁熱打鐵,我說:“從烏鴉上,我們看到了濃重的悲涼,革命者的寂寞連自己的母親也有隔膜,居然為此感到恥辱。夏四奶奶傳達了深入心扉的悲哀?;ò缀?、紅眼睛、康大叔對先驅(qū)者的誤解和仇視情有可原,最讓革命者傷心的是親人射出的詛咒之箭。革命者的悲涼和群眾的愚昧可見一斑,革命任重而道遠。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這一切我們還真的感謝這只非同尋常的烏鴉。”
四、教學思考
烏鴉的對話告一個段落,但引發(fā)的思考沒有停止。我想到了以下幾組關(guān)系:
一、熱鬧與靜默
自從語文課標中出現(xiàn)“對話”一詞后,我們似乎一夜之間進入對話新時代,將對話進行到底,將對話玩的死去活來已成為時髦話題。而拋棄了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吟誦揣摩品味的方式。課標強調(diào)充分關(guān)注學生的閱讀態(tài)度,于是我們教者不假思索的奉為金科玉律,于是乎課堂上狠刮起討論之風,澎湃著交流波濤,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童言無忌,戲說歪說,尤其一些公開課,已淪為作秀課。一聲響指,討論雀起,風起云涌;一聲擊掌,戛然而止,訓練有素。小組討論,推薦匯報。更有多媒體壓陣,聲畫時尚沖鋒。如果一節(jié)課中沒有討論這一環(huán)節(jié),似乎有悖于課標。如果一節(jié)課中沉默了哪怕幾分鐘,那簡直是大逆不道。在熱熱鬧鬧中,我們喪失了什么?忽視了傾聽,喪失了思考,喪失了語文特有的感悟,喪失了對話的基礎。讀書切戒在匆忙,涵詠工夫興詠長。只有老師引導學生真正深入文本,用心品味內(nèi)在意義默讀靜思,才能品味語文的妙處。所以在《藥》中,當學生提出烏鴉為何不飛上墳頭時,我引導學生再次沉入文本,慢慢用心靜思,給學生以沉默的權(quán)利。老師自己也要耐得住寂寞,提倡適當?shù)乇3殖聊?。如果讀了一句就要談體驗,提一個問題就對話,勢必造成閱讀的粗淺表面化。更何況,語文中存在許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地方。此時倉促對話,勉為其難,易造成偽對話??傊?,如果擺不正熱鬧與靜默的關(guān)系,易把經(jīng)典文化的閱讀異化為快餐文化的消費,學生也無法真正獲得思考的過程與體驗,最終導致人文精神的流失。名為熱鬧,實為浮躁,名為創(chuàng)新,實為虛無,名為對話,實為糊弄。
二、放縱與說不
由熱鬧與靜默就引出放縱與說不的矛盾。課標中最奪人眼球的莫過于尊重個人的見解,珍視學生在閱讀中的獨特感受與體驗。如果一旦陷入片面的理解,又走入了一條死胡同。教者一味地遷就學生,不敢說不?,F(xiàn)在課堂教學有一種怪現(xiàn)象,以前老師是一言堂,學生附和,不敢說不,現(xiàn)在學生群言堂,老師成了好好先生,亦不敢說不。以前老師高高在上,牽著學生走,現(xiàn)在老師俯首甘為,匍匐于學生的腳底下,還美其明曰保護尊重學生。在烏鴉的對話中,生2、生3、生4的回答顯然是有缺陷的,流離于話題之外。雖說是個性話的解讀,但實際上是對文本的誤讀、亂讀、戲讀。教者就用“簡直就是神鴉”調(diào)侃的,實際就是否定了其錯誤,使對話在有序的狀態(tài)下進行。就是溫文爾雅的孔夫子也不是一味的贊賞學生,在《侍坐》一文中,對子路這位老兄魯直的回答,夫子的表現(xiàn)并不是豎起大拇指說“太棒”,而是“哂”之,實有蔑視之義,在教學中,師生對文本的解讀,其中必有最合理的和較合理的答案存在,也很可能有錯誤的甚至是荒謬的混雜其中。對話教學允許各種差異共存,但是不合理的和錯誤的理解卻要拒之課堂之外。道理很簡單,對話目的是為了探求真理,獲得真識,培養(yǎng)探究精神和誠實的品格。所以,教師必須理直氣壯地指出生的錯誤,糾正各種偏差,不能毫無原則地肯定這也是合理的,那也是正確的。四面掌聲叫好,骨子里是教者的平庸,不作為。將對話異化成言不及義的空話,異化成人云亦云的套話,異化為假崇高假神圣的神話,異化為尖酸刻薄的鬼話,流失了悟性、個性、靈性?!爸髁饔^念和標準的缺乏將有可能把教學中的對話流為單純的辯駁和爭吵”(鄭國民語)。
三、組織和旁觀
在對話中,教者還需擺正組織和旁觀的位置,后現(xiàn)代主義課程的代表人物之一多爾把教師的作用定位為“平等中的首席”,是耐人尋味的。實際上,不論時代怎么變,師生之間總有一種不平等的差異,對話中的平等只是人格的平等,而這僅是對話的前提?!岸鴮W識上的差異則是對話的動力,師生對話是一個差異的調(diào)整發(fā)展的過程”(李維鼎《對話三題》)現(xiàn)在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教者自己卻落得個清閑,有時是自己的思維跟不上學生的步子,也只能袖手旁觀,保持沉默甚至是假裝糊涂。在《藥》的教學中,開篇充滿感情的朗誦,過程中精要的點評,適當?shù)拇┎?,尤其當學生提出“烏鴉會不會飛上墳頭”看似刁鉆實有價值的話題時,教者善于引導點撥,因勢利導,一石激起千層浪,“使學者在思考中心領(lǐng)神會而智力騰飛,使學者在昏暗中悟見光明而豁然開朗?!保ú坛吻澹┐藭r的教者善于捕捉稍縱即逝的挈機,以促成課堂對話的精彩。課堂是流動的、動態(tài)的、生成性的。這要求教者具備相當高的語文文化素養(yǎng),教學機智及教學幽默和開闊的視野。要善于調(diào)控整個教學場景,教師并不是旁觀者,而是積極地看、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所作所為的參與者組織者。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意料與意外情況,及時調(diào)整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而不直接干涉。由“牽著學生走”向“推著學生走”轉(zhuǎn)變,推要推準方向,推要把握時機。在學生疑竇處輕輕一點撥,往往能收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教師在學生激烈論爭的相持中稍微一歸納,往往出現(xiàn)撥開云霧見青天的頓悟。對話從來就不排斥教師的“講”,關(guān)鍵在于講什么、如何講、什么時候講。錢夢龍先生把“平等中的首席”理解為“營造對話氛圍——使對話在民主、寬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組織對話過程——使對話在有序的狀態(tài)下進行 ;調(diào)控對話方向——使對話始終圍繞當前的話題進行 ;保證對話的省時和有效——使對話過程成為有效率的師生互動過程?!痹谡n堂中,老師組織者促進者這種身份不應弱化,不宜淡化,不能退化。在課堂流程無頭緒時“引”一下,無方法時“導”一下,無支撐時“扶”一下,無情感時“激”一下。
當先進的教學理念變成死板的教條,當靈性智慧碰撞的課堂變?yōu)槲姆叛驁?,當平等中的首席淪為好好先生,或是寂寞的旁觀者,易使語文對話教學流于形式,熱熱鬧鬧一陣子后,又銷聲匿跡,這實在是教學的悲哀。文本是閱讀教學中物的資源,文本具有典范性、文質(zhì)兼美,富有文化內(nèi)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難易適度,適合學生學習。所以,它是學生學習語文、形成并發(fā)展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介質(zhì)。閱讀教學不能脫離文本,語文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在“思考”這面旗幟下借助語言文字進行“聚會”的活動,我們教者要放出眼光,吃透精髓,摒棄一切形式主義的框框,真正實現(xiàn)教學理念的轉(zhuǎn)化。
(劉建松 浙江上虞豐惠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