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明等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中學語文教學基本上停留在課堂的學習和操作上,教師滿堂灌,學生滿堂聽,最后以分數(shù)論英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起,教育上開始引進歐美流行的以標準化為特征的唯理性主義的教育模式,語文教育中顯現(xiàn)出非人文主義的色彩,對語文學科發(fā)展造成毀滅性的影響。教師的“教”單純、狹窄,學生的“學”呆板.劃一,語文本來作為工具性、人文性、審美性諸特征和諧統(tǒng)一的性質在某種程度上被異化了。這段經歷,教訓是沉痛的。
由于對高考的片面理解,為追求升學率,教師和學生都緊緊圍繞著高考分數(shù)轉。有的中學把“應試教育”作為擴大招生,提高升學率,提升學校知名度的法寶。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應試教育”首先體現(xiàn)在教學內容的“整齊劃一”。學校不分普高、職高,不分基礎,不分專業(yè),大家同走一條道,同唱一首歌,這樣被認為便于統(tǒng)考,利于升學;其次是考試內容難度加大,還美其名曰:“雙加飯”、“跳一跳摘鮮桃”:再加上月考、季考、大考、小考,考試接連不斷;學生成績班內排名、年級內排名、專業(yè)內排名,榜文一張又一張;另外,教師教學方法單一,從介紹作者、作品、時代背景到課文分析,教師都是繃著臉,宣布這個可能要考,那個可能要考,弄得課堂死氣沉沉,人心惶惶。中學語文教學從此一直被專制化、共性化的理念與行為所統(tǒng)治。在這種理念和行為的統(tǒng)治下,學生的個性被壓抑,想象力被閹割,創(chuàng)造力被扼殺,他們沒有自信,沒有自尊,沒有生氣,沒有快樂,長此以往,必將對中學語文教學造成極大的危害。
“應試教育”的產生,使得作為手段的考試成了不少老師、學生、家長追求的主要目的,甚至是唯一的。因此他們的學習常常停留在知識的表層,而對蘊含在知識中的智能價值則不很重視,其素質的提高也就成了空中樓閣。中學語文教育摒棄“應試教育”的傾向,從根本上尋求正確、有效的途徑,就是大力提倡素質教育,這是唯一的扶正去邪的必由之路。語文素養(yǎng)是人的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是中學語文教育的根本點和出發(fā)點。
下面我就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具體做法談幾點建議,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確立“以人為本”的思想,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對語文性質的定位時強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薄皯嚱逃卑褜W生作為知識的口袋或者說是知識的容器,而“人”是具有世界上最大豐富性和主動性的生命,我們認為.只有以人的發(fā)展為本,尊重人的價值,呼喚人的主體意識和主體精神,產生對已有的教學原理和實踐經驗進行整合和創(chuàng)造的動力,才能與社會發(fā)展相適應,才能實現(xiàn)素質教育的目標。
把學生的發(fā)展看成是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而不是一部分學生的發(fā)展;看成是全面發(fā)展,而且是“全部才能的自由發(fā)展”,包括個性的自由完善和潛能的充分開發(fā),而不是局限于認知方面的發(fā)展。把學生看成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生命體,而不是知識的接受器;看成是與教師有著平等關系的人,而不是馴服的“小綿羊”。把保護學生想象力、激發(fā)學生好奇心、培養(yǎng)學生敏感性、增強學生求知欲,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行為策略,而不是輔助行為策略。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減輕學生的過重學習負擔,使其在靈活運用知識、各方面得到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中不斷充實,而不是用知識束縛學生手腳,灌輸學生頭腦,使其在無休止的題海中消耗。當學生意識到個體的生命得到重視、多方面的要求得到滿足、人格得到尊重時,便會產生學習的動力,從而自覺地投入學習,得到良好的效果。
二、加強個性化教學,拓寬學生成才之路
人的個性,被恩格斯喻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是宇宙萬物的“靈”之所在。
個性化教學體現(xiàn)了中學語文教學內容的本質屬性。語文教學的內容,都是各個作者個人思想智慧的結晶:“各師其心,其異如面”。教學內容的個性化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尊重個性。同樣,同一篇作品,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教法。個性化教學,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內容的本質屬性,展示了師生人格個性的風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開拓學生視野,發(fā)展智力,發(fā)展個性和特長?!薄皩W生是學習的主人”、“以生為本”、“自主、合作、探究”等新課標理念,給我們教學指明了方向。在一個民主、平等、自由、安全的環(huán)境中,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最有可能進行真正的對話,最有可能充分調動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尤其是中學生,由于學生對自己的個體發(fā)展趨向已有所選擇,在對待語文課程上,不像小學生那樣大都圍繞著老師的指揮棒轉,自己更多地有對語文的偏好和特長。因此教學過程應是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平等對話的過程。只有實現(xiàn)平等的有個性的對話,個性與個性的碰撞才能產生共鳴的火花。所以,要充分尊重并維護學生的發(fā)言權,允許學生的異口異聲,并不失時機地贊揚學生,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個性化地解讀。平時我們所說的中學生偏課現(xiàn)象嚴重,這恰恰從反面證明,有的科目是他們的特長,極個別的課堂肯定能出現(xiàn)“鼓舞人心”的場面,久而久之,學生中朗讀、寫作等方面的人才,會不斷涌現(xiàn),甚至會出令人驚訝的高才。
三、拓展學習空間,開放學習課堂
過去的語文課程內容就是一本教科書,現(xiàn)在語文課程的內容內涵是十分廣泛的,外延是非常博大的。如果我們的中學語文教學只局限于課堂本身,這樣的學習是不符合新課程要求的,也是與語文學科的特點相背離的。開放式學習形式,走出課堂,走向社會,是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必要補充。其目的是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成為現(xiàn)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因此,我們必須真正樹立“大語文教育”的觀念,由封閉走向開放,拓展學習語文的渠道,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陳光明浙江省紹興縣職教中心)
農村語文課程改革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朱勝利
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已遍布全國。語文學科作為基礎教育中的基礎學科,其改革的成敗直接影響著整個課程改革的成敗。筆者曾經在農村一所中學任教數(shù)年,根據自己所見所聞所感,發(fā)現(xiàn)農村由于各種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普遍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
一、農村學校語文課改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1.教育理念陳舊,教學方式因循守舊,對語文課程改革存在拒斥心理。
這種現(xiàn)象突出表現(xiàn)在許多老教師身上。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思想上看,老教師長期受應試教育思想的指導。在長期的應試教育實踐中,他們摸索總結出了一些應付應試教育的“法寶”(這些“法寶”曾經給他們帶來過許多耀眼的榮譽)。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他們使用起來輕車熟路、得心應手??梢哉f,應試教育的教育思想已經注入他們的血
脈、浸入他們的骨髓。再加上一輪又一輪的課程改革,使他們感覺到風風雨雨都經過了,難道這次就“翻船”嗎?況且一旦改不好,把自己多年的“招牌”都砸了,是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于是,他們抱著“明哲保身,但求無過”的思想,對新課改存有拒斥心理。
第二,從老教師的出身上看,他們大都是以前的初、高中畢業(yè)生,后來轉為民師,再由民師轉為公辦教師。他們語文專業(yè)知識狹窄,教學理念陳舊,掌握使用新的教學器材也比較困難。這就導致了一些老教師雖然對語文課程改革“心有戚戚焉”,但由于自身素質的限制,導致他們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三,“船到碼頭車到站”的觀念普遍存在。由于素質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加上語文課程改革的大力推行,他們感覺很難適應社會和教育的發(fā)展,只求早日退休。這種思想也導致了許多老教師游離于課程改革的大潮之外,他們中許多人連語文新課程標準都沒有讀過,上課仍是“三個一”、“填鴨式”的知識灌輸。語文新教材對于他們來說無非就是變換了幾篇文章,無疑是“新瓶裝舊酒”。
并且,值得我們重視的是,農村教師老齡化現(xiàn)象非常嚴重。據統(tǒng)計數(shù)字顯示,我國中西部地區(qū)46歲以上教師占教師總數(shù)的40%,有的地區(qū)還要高于這個數(shù)字。為我國基礎教育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由于時代的變化,讓他們來擔任語文課程改革的重任,確實有些勉強。農村教師老齡化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已經成為制約農村語文課程改革乃至整個課程改革的瓶頸。
2.盲目追隨語文課程改革,在語文課程改革的大潮中迷失了自我。
這種現(xiàn)象突出表現(xiàn)在一些年輕語文教師身上。他們深受應試教育的毒害,有著強烈的改革欲望,所以言必談“新教材、新課標”,但對于語文新課標所倡導的新的教學理念知之甚少。用舊的教育理念進行課改,以至于他們把語文課上成了“四不像”。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許多年輕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工作量大,他們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新的教育理論、學習新的教育方法。據筆者以前所在的學校許多年輕語文教師都是教兩個班的語文課,而且還代一個班的班主任工作,再加上領導安排的其它事情和應付上級檢查,整天忙得不亦樂乎。
第二,新課程培訓形式單一,重理論培訓輕實踐指導,培訓工作沒有真正落到實處。許多農村教師的新課程培訓無非是聽幾場報告完事。
第三,農村農業(yè)稅全免政策的推行,使得中西部許多鄉(xiāng)鎮(zhèn)財政收入入不敷出,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更是捉襟見肘。許多學校沒有教育經費讓老師走出去觀摩,學習他人之長,這就使得他們在語文教學中很難真正落實語文新課標的精神。他們有勇氣打破舊的教學方式,但是破了以后該怎樣立,他們卻感到很迷茫!
二、應采取的對策
1.在農村中學大力引進剛從師范院校畢業(yè)的學生,為新課改注入新鮮血液。
針對農村語文教師老齡化現(xiàn)象和老教師對語文新課改存有拒斥心理的現(xiàn)象,筆者以為,我們可以借鑒企業(yè)和行政單位提前內退的方法,讓一些不能勝任語文課程改革的老教師提前退休,讓近幾年剛畢業(yè)的師范院校畢業(yè)生來代替他們的工作。這些大學生不但掌握著新的教育理念,而且掌握了新的教育技術,最為重要的是他們有改革的勇氣和強烈的求知欲和創(chuàng)造欲,這無疑會給農村語文教育注入一股新鮮的血液,會極大推動農村語文教育的改革。
2.創(chuàng)建學習型學校,開發(fā)本校、校校培訓。
學校應根據本校、本土實際,鼓勵本校教師積極學習,創(chuàng)建學習型的學校。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適當減輕教師工作量,讓他們有時間去學習、研究教育理論,促進本校教師的學習、教學經驗的交流:促進鄰近學校教師間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使廣大語文教師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使廣大教師盡快地進入角色,使新教材、新課標的精神早日落到實處,使我們的學生早日受益。
3.教研人員要切實從理論和實踐上對廣大農村語文教師做好培訓和指導工作。
教研人員要組織好對新教材、新課標的培訓工作,深入農村中學進行現(xiàn)場指導。多組織教師外出觀摩、學習新的教學經驗。為教師的觀念轉變、迅速成長做出不懈努力。
課程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在廣大的農村,農村課程改革的成功與否決定著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成敗,希望我們教育管理人員、我們的廣大農村教師從“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了每一個孩子的全面發(fā)展”的大局出發(fā),認真解決好存在的問題。
(朱勝利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