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著名文化批評家、學(xué)者、小說及隨筆作家。祖籍福建武平,1957年生于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中文系畢業(yè),澳大利亞悉尼理工大學(xué)哲學(xué)博士,悉尼大學(xué)亞洲研究學(xué)院訪問學(xué)者。崛起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曾是當時先鋒文化的重要代言人。目前主要從事中國文化研究與批評,其著述有《燃燒的迷津》和《聒噪的時代》等。以新銳的思想和獨特的話語方式,在中國文化界負有盛名,被認為是中國最優(yōu)秀的批評家之一。
算計命運的手藝
和朱大可最初的見面,是7年以前在上海南部張閎的家里。當時已經(jīng)是晚上,張閎兄打電話來,說:“朱大可在我這里,可來拜見?!痹谀侵?,我只在他的文章里,領(lǐng)教過此君高邁的言論。蹬了自行車,從上海師大趕到張閎家,平常要二十幾分鐘,那天大約十一二分鐘就到了。張閎只是簡單相互介紹一下,當時,曹元勇及張閎夫人昊燕,正在向這位仁兄請教他們“將來的運道”。此君坐于靠墻的一張椅子上,侃侃而談“命相”。我是后生輩,樂意做個聽眾,自然不可能一出場,就請教某些高深的“詩學(xué)問題”。
他的文章視野開闊、思路活躍,再加上他有對歷史、哲學(xué)、考古、神話、文學(xué)、政治等諸多門類自在穿越、不受阻礙之本領(lǐng),所以讀他的文章,文氣縱橫馳騁,可謂人生快事。那天晚上我很驚訝,就這個其貌不揚的中年人,正在操著一種我們從街邊江湖術(shù)士處常常能聽到的“詞匯”侃侃而談。難道此君真是如此之牛,連陰陽八卦、算命測字這等江湖行當,也弄得挺像那么一回事?
稍后,這位令我久聞大名,乃至如雷貫耳的人物,便自曝家底,解釋自己從何處學(xué)來的這套本領(lǐng)。原來他曾在獄中呆過一段時間,這些都是從一個“獄里同事”處學(xué)來的。當晚,他為我測了一字,對我下了若干斷言,結(jié)論早已忘了。——想到當年章太炎因“蘇報案”(為鄒容《革命軍》寫序言登載于《蘇報》上)而入獄3年,才有機會讀佛家典籍《因明入正理論》、《成唯識論》;如今朱大可也因入獄反而習(xí)得這“算計命運”的手藝,于是,覺得此事有趣,此人當然也是個有趣的人。
當時的我,一如現(xiàn)在明星們的“粉絲”,原本想從朱大可口里聽到若干“文化與詩歌理論”,不料聽到的盡是些渺渺茫茫的東西。畢竟是初次見面,況且那時他還是“海外華人”,想來此人既有精神生活的高度與抱負,也有人生的困窘之處。文章里那樣一個言詞犀利的人,如今何以對“命運之數(shù)”小心翼翼?
后來接觸多了,再后來,他回國居住,才在生活里顯出那樣一個熱情大度、率真坦誠的性格來。比如有一次,有人談到找什么女人為妻一事,朱大可脫口而出:“不要找上海女人,她會把你全部榨光的!”
回國后,朱大可和張閎成了鄰居,在很多文化場所或生活場面上,此二人皆以“同盟”的身份出現(xiàn),因此,時人對他們的期望很多。據(jù)張閎說:“我們兩個一起時,從來不談那些大問題?!薄恢沁@些重大問題不好談,或沒人可堪交流,還是一種自我保護?
與同時代人的迥異之處
朱大可過的是地道的書齋生活,而且,他“十年歸來”后所過的這種生活也確實不易。20世紀80年代,朱大可就已經(jīng)聲名在外,曾是上海這座城市街巷里的“指點迷津者”、一個奇異的“聒噪者”?,F(xiàn)在,作為“歸來的流亡者”,他對自己的生活當然有恰當?shù)亩ㄎ弧?/p>
在上海南部開往北部的地鐵和公交車上,你有時可以看見他的身影。可以這樣說,他有時是—個地道的街頭隱者,有時又是一個喜歡指指點點的書齋奇人。不過,對于這位真正從上酣頭成長起來的都市文化奇人,你會覺得他出現(xiàn)在街邊很不真實,就好像他根本就不是這樣—個時代的人。在中國當代文化評論和文學(xué)評論界,朱大可可以言詞犀利、真知灼見而著稱。對于筆者這樣一個以小說和詩歌支撐起門面來的“審美主義殘渣余孽”,他毫無疑問是一個真正有智慧的師長輩。在操弄文字這一行當?shù)默F(xiàn)代人之間,似乎有這樣一個難以說清楚理由的分工,寫批評和評論的人,對“寫小說者之流”,是有指點的權(quán)力的;而小說家之流,一般不會寫有關(guān)批評家的印象記或評述什么的。雖然我還不至于說自己居于“某一行列”之中,但從偏愛上,還是不大慣于寫評論文字。這一點小小的偏愛,意味著我在下面的寫作過程里,必須先調(diào)整好自己的舌頭,以免因自己的不慎而走調(diào)太遠。面對朱大可這樣一位特立獨行的被解讀者,任何試圖超過邊界的觀察和理解,都與大海上的冒險家的處境一樣:沒有任何一張地圖可供標識方位,沒有任何一個羅盤可以指明方向,唯有小心翼翼,才能靠近那個傳說里的島嶼。
他與同時代人的迥異之處,在于當整整一代人被現(xiàn)代主義(也包括后現(xiàn)代主義)包裹住時,他卻和有著先知般詩人氣質(zhì)的人們一起,努力想恢復(fù)一個古老大陸的精神烏托邦。在朱大可身上,對浪漫主義的回歸,除了中國古典時代的遺產(chǎn)外,還有文化基督徒式的《圣經(jīng)》留下的遺產(chǎn)。他是通過對《圣經(jīng)》的領(lǐng)悟,才悄悄進入亞細亞的精神深處的。他在《亞細亞痛苦及其消解模式》中說:“亞細亞面對的不是痛苦之神的缺席,而是他的不現(xiàn)身。”
置身于21世紀的朱大可;遠非中國20世紀早年那些廉價的浪漫主義者可以相提并論。作為一個浪漫精神的當代信徒,朱大可立足于對一個大陸生活之痛的全部記憶,在“上帝已經(jīng)消失的曠野”,面對那早已被媚俗清掃得空空蕩蕩的天堂,發(fā)出了熱切、真摯而濃郁的呼喚。朱大可認為,詩人海子是一個時代“最年輕的先知”,生活在敗落的亞細亞古老大陸的東端。海子“縱身一躍,進入了人所能企及的最高的殿堂”,而他自己,卻還懷擁著海子般詩人的烏托邦氣質(zhì),生活在同一塊古老大陸東端最繁華的城市里。
解讀朱氏評論
最初讀到他那些高度隱喻、如同寓言一般的奇異文字時,第一感覺就像被人在頭上敲了一下。那些我們自以為熟悉的歷史事件、人物,在他的別開生面的敘述語言里,用一種奇異而嶄新的面目涌現(xiàn)。他在現(xiàn)代漢語寫作的世界里,建立起了一種獨特的、人稱“朱氏評論”的批評秩序。他的寫作主題和語言都具有很強的對稱性,無論是早期、中期,還是近期的文字,都恰如其分地顯現(xiàn)出對稱之美的文體魅力。因此,在讀過“朱氏評論”之后,再去讀若干表面上文字玄奧的所謂智者之論,便自有一種清晰明白的判斷從心頭劃過。
盡管在生活場的場景里,他對精神性的東西很少談?wù)?,可是通過文字,他對當做語寫作,卻創(chuàng)造了容量無限的話語譜系。這個話語譜系經(jīng)常讓閱讀者面對智力的挑戰(zhàn)和心靈的激發(fā),它顯然不討平庸之輩喜歡,而朱大可本人,卻樂意設(shè)置這樣的“迷津”,也樂意讓迷途者知難而返。
他的文字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一出場,就以其充滿詩性的激情和穿透力,讓人著迷,也讓人拍案叫絕。“迷津”、“亞細亞的痛苦”、“流氓的精神分析”、“歷史檔案”、“空心文學(xué)”、“聒噪與傾聽”、“國家美學(xué)”、“逃亡與皈依”……這一系列常見、卻并非真正容易理解的語匯,在他手上灼灼生輝,不僅構(gòu)建了那些石頭般有硬度的句式,還在他的精辟表述里,穿越時空而切近時代與人性之門,成為當代文化的重要指示牌。
在認識他之前,感到朱大可是一個有古典精神的文化人。他用自己的文字,揭示自己和同代人遭遇的那些宗教的、生存意義的、精神和情感的,以及社會生活的若干問題。認識他以后,感覺到這種讓人震撼而又酣暢淋漓的文字,竟然是從我身邊的一個書齋里產(chǎn)生的,因此,也覺得自己十分幸運。“朱氏評論”無論其風(fēng)格、樣式、解讀批判對象,還是歉可本人的氣質(zhì)、經(jīng)歷,都成了閱讀者手里的“福音文字”。在一堆堆潰爛的當下文化和文學(xué)評論里,他本人和他的文字,都讓人感到那種橫空出世的驚奇。他是如此的敏銳,對這個時代和世界有足夠的洞察力;又是如此固執(zhí),以至于有足夠的精神需要,將他一再驅(qū)入孤獨者的行列。
亞細亞的浪漫主義家族
多年來,我讀他的文字,感受到他的寫作始終保持著一種高貴的語法與姿態(tài),忠實于一種熱切而浪漫的理想主義情懷。在他看來,他的這種獨特的立場,正是來自他的精神與信仰一一面對這個虛無和頹亂的世界,人必須學(xué)會承擔,學(xué)會在若干問題上,確信自己有最后的判斷與發(fā)言。
稱他為“獨行俠”,是因為在他寓言與格言化的語言習(xí)慣里,人們讀到了一種孤獨而又傲視一切的才情。其實,當他面對被他稱為“亞細亞的痛苦”的歷史經(jīng)驗時,面對伴隨一個古老種族的神話的災(zāi)難、以及被黑暗解放出來的“被禁錮的東西”時,他身上已不再是那種簡單的“孤獨”。他因此有了雙重身份:反叛者和皈依者。為了抵御虛無,抵御生活的淪喪,抵御現(xiàn)實的廢墟化,他操起了揭破一個古老神話、解剖當代廉價庸俗的烏托邦的手術(shù)刀。與此同時,他又試圖在人群和曠野里,召喚那隱秘中的樂土。朱大可的文風(fēng),與他在生活里的低調(diào)恰恰相反。不過,和那些人格分裂的“名流們”不一樣的是,他的個體精神和面對社會現(xiàn)實的姿態(tài),并不存在斷裂。他是一個完整的文化人。同時,骨子里他還是一個浪漫的詩人。
朱大可對于中國當代文化與文學(xué)評論界而言,一出現(xiàn)就顯得不同凡響。他的同代人,大多以現(xiàn)代主義的信徒自居,朱大可卻奇怪地在反“現(xiàn)實烏托邦”的立足點上,果斷地走上了古典浪漫主義之途。在他的重要文章《緬懷浪漫主義》和《先知之門——海子和駱一禾論綱》里,我注意到朱大可這一個迥異于同輩的文化信仰和抱負。
他用自己的激情之筆梳理出了一個“亞細亞的浪漫主義家族”——從屈原出發(fā),到李白、李賀、陶淵明,最后落在海子和駱一禾身上。他對海子的評論用情最深,用力很猛,也最能體現(xiàn)朱大可本人的文學(xué)與文抱負。“海子是一個路標”(《緬懷浪漫主義》),這個路標至關(guān)重要,“在海子和駱一禾的詩歌言說里,遍布著想象的造型元素,先驗、永恒、宏大、威嚴,織入掙扎的悲劇性吟唱結(jié)構(gòu),原始或古典夢想放射出蘇醒的美和光輝。浪漫,就是從永不枯竭的神話風(fēng)景中找到實存的意義,也就是讓幻象成為個人生命的內(nèi)在中心”(《先知之門》)。于是,這樣的事情就出現(xiàn)得合乎情理,朱大司有一個來源于自己內(nèi)心的浪漫主義參照譜系。而在西方文化里,在普洛米修斯的身影之后,這個家族是從《神曲》、安徒生,到華滋華斯、拉馬丁、拜倫,最后落到彌爾頓和雪萊身上。這種從外在神性到自我神性的家族譜系,構(gòu)成了朱大可宏大的生命戰(zhàn)略。
重新看見自己
不過,最讓他的文字“招惹是非”,最搶眼、也最讓人喜愛或說三道四的,是他作為亞細亞國家主義神話的密碼破譯者這一奇妙的身份。
不知是否是得益于他那些“測字”的江湖本領(lǐng),朱大可運用超常的洞見,對亞細亞國家主義從神話、意識形態(tài)到器物(建筑、日常標志)等進行了深度批判。在一系列重要的文章如《中國神話的識讀革命》、《禹:中華民族精神的話語起源》、《流氓的精神分析》,以及近期一些關(guān)于國家主義建筑、時事評論的文章里,朱大可展示了一個虛假神圣的時代經(jīng)驗及其虛假的時代信仰被打翻在地的全過程。所有的儀式、繩索、詭計、謊言、人們臉上的面具、虛幻的玩物與審判,都統(tǒng)統(tǒng)在朱氏的斧頭敲擊下蛻落下來。一代又一代的所謂“亡田者”——就是最初失去了具體的田地,接下來,又失去了所有的田地(包括那些精神上的田地)的人,最終變成了孤獨的“流氓”。
這是真正的“朱氏獨門招法”。亞細亞國家主義神話,是指整個東方大陸歷史上關(guān)于“國家”這個概念所給定的種種政治倫理和實踐美學(xué)。正史、語錄、文選,以及各式各樣的歷史解釋權(quán)、現(xiàn)實話語權(quán)壟斷、價值判斷……亞細亞國家主義神話,最大的本能就是以虛構(gòu)行為,掩飾其荒謬倫理背后那成王敗寇的事實判斷。一個個被限制并剝奪了物質(zhì)上的獨立性可能的個體,就只能認同于這樣的國家主義倫理,并為其美學(xué)的虛無圖案而喝彩。
朱大可的文學(xué)和文化批判,見證著人性的這樣一種痛苦而孤絕的追求——越是忍受著靈魂與肉體的煎熬,也越是在偶然、饑餓、疾病、死亡乃至罪惡中尋找安身立命之所。
多虧了這樣一位關(guān)注我們精神平安的人,從神話里帶來古老的信息,帶來祈禱與安慰,我們才在一片喧嘩的廢墟之中,重新看見了自己。
責任編輯 羅三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