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主要居住在湘、黔、桂毗鄰地區(qū),分布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榕江、從江、錦屏、天柱、和銅仁地區(qū)的玉屏、銅仁、江口等縣及萬山特區(qū)。湖南的新晃、靖州、通道、芷江侗族自治縣和廣西的三江、龍勝等縣。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侗族共有人口297萬。
侗族飲食文化也帶有濃郁的民族色彩,保留著濃厚的民族傳統(tǒng),如“侗不離酸”、“侗不離魚”的飲食習慣,食油茶、黑糯米飯和“臘也”(合攏飯)的食風,無不反映出侗族飲食文化的民族特點。
侗族主要以“禾”米為主食,以粳米、小米、包谷、小麥、薯類為輔。按稻米的性質分為糯米飯和粳米飯兩種。飯類調制方法分為煮飯和蒸飯兩種,糯米飯的蒸煮方法是:頭天先將糯米浸泡于水桶,待第二天撈出淘洗濾干水,再放進木甑里蒸熟,即可食用。侗族有一日三餐的習俗,一般是早上出工,到山上干活,把全天的飯做好,早飯后,用飯簍或籃子裝糯米飯,加上腌魚、肉、菜之類,拿到山上,趁中午休息,便在田邊地頭吃起來,既方便實惠,又經濟、節(jié)省時間。
以糯米作各種菜肴的配料,是食俗的一大特色。殺雞宰鴨,用雞鴨湯煮糯米粥,撒些蔥花、薄荷,別具風味;糯米和雞血、鴨血混合,煮熟后切小塊,拌上香料炒,又成為別具風味的菜肴,稱為“狼棒”也是一款鮮美的佳肴。
此外,糯米還用來做粽子、糍粑、打油茶。
侗族好飲自釀米酒。米酒制法與周邊各族相同,以糯米釀制。制成后沖上清涼的井水或泉水飲用,消疲勞,解干渴。還喜歡用糯米甜酒釀成的“重陽酒”,即在農歷九月用新糯米釀成“甜酒釀”,密封于壇內,置火塘邊慢慢溫烤,或埋在肥堆里,讓其發(fā)酵,春節(jié)時取出來飲用。此酒液粘結成絲,味甜過蜜,醇香異常,十分誘人。
侗族日常喜食酸品,侗家有句俗語,“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倒躥”。在侗族食品中,酸食冠于菜肴之首,每天用菜肴50%都是酸味。幾乎每家每戶都置有五、六個酸壇或酸桶。侗族的酸食種類也多:有葷酸、素酸、煮酸、腌酸之別。腌酸品,一年四季皆可,有什么葷素品,就腌制什么。尤其是腌魚,久負盛名,具有酸、辣、甜的特點,肉鮮味美,十分開胃。不僅平日食酸,而且待客送禮、紅白喜事、敬神祭祖,皆不離酸。
油茶在侗族飲食中有重要位置。有的地方,早、晚兩餐都吃油茶。打油茶被稱為“侗族茶道”,廣泛地用于社交、喜慶活動。
油茶,用豬油、大米、黃豆(或紅豆、花生)、茶葉等配制而成。先將大米炒成半黑,放入較多的豬油,加上開水、黃豆等一起煮。煮熟以后放進一些熟飯拌勻,最后加進大片特制的茶葉。油茶煮好以后香味撲鼻。在吃的時候,碗里放一、二塊糍粑,上面放一些炸糯米花,異常可口。侗族的油茶因配料 不同,可分為糯米粑粑油茶、糯米水圓油茶、香皮藤粑粑油茶、艾葉粑粑油茶、蝦子魚仔油茶、豬肝粉腸油茶等。均咸香可口,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侗族還有一種“豆茶”,制法與油茶不致相同,味道清淡,是用糯米花、苞谷或黃豆(用灰水泡軟)、焦米、新茶共煮而成,主要在喜慶活動時飲用。
侗族嗜好酒,平日常以酒解乏。遇喜慶事更以酒為禮,以酒為樂。家家會自釀自烤米酒。酒多以糯米釀成,有的經過蒸餾,有的連酒帶糟一起飲用。(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