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北碚依山傍水,風光旖旎,是西南地區(qū)一座風景優(yōu)美的小城,也是重慶市的后花園??墒?,這座美麗的小城卻深留著昔日日本帝國主義飛機轟炸的創(chuàng)傷。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日本飛機對北碚進行了四次轟炸。其中一次,郭沫若正陪同外賓在縉云山上。面對日寇的暴行,郭沫若用筆記錄了他的所見與所感。
1940年7月31日,郭沫若陪同法國駐華總領(lǐng)事楊克維夫婦游覽重慶縉云山,受到世界佛學苑縉云山漢藏教理院院長太虛大師的熱情接待。他們一行參觀了法物陳列室后,太虛大師請郭沫若先生在一本嘉賓留言冊上題詞。郭沫若隨手翻閱折頁,發(fā)現(xiàn)田漢在這之前的6月16日曾在此題詩。他沉思片刻,提筆正欲書寫,忽然傳來一陣震耳欲聾的轟鳴聲,只見一群敵機飛越縉云山,開始對北碚進行轟炸。郭沫若滿懷憤怒,奮筆疾書《和田漢》七絕一首,詩云:
無邊法海本汪洋,
貝葉群經(jīng)燦爛裝;
警報忽傳成底事,
頓教白日暗無光。
詩后寫道:“廿九年七月三十一日,偕法國總領(lǐng)事楊克維夫婦,用之及鶴齡夫婦來游,見此冊前壽昌(田漢字)題詩記遇警報,正擬用其原韻和之,鑼聲忽傳,繼而有飛機聲,又有轟炸聲甚近,蓋炸北碚也,日光忽為暗淡?!?/p>
這既是一首詩,也是一幀書法,它記載了日軍的殘暴罪行。這天午后12點3刻,敵機36架竄入北碚,越過縉云山后,俯沖低飛,投彈30余枚,又以機關(guān)槍掃射,炸死27人,炸毀房屋80間。這是近兩月日寇飛機第三次轟炸北碚。
郭沫若的這幅題字,是繼田漢之后,在特殊情況下和特殊環(huán)境里誕生的一幀不同尋常的詩文佳作。今天,細品這幀65年前的作品,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該作品詩文并茂,濃墨揮灑,大小巧變;詩韻流暢,筆走龍蛇,詩美字佳,堪稱雙絕。這是歷史的見證,也是珍貴的墨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