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海南旅游東線第一站的文昌,在全國享有盛名的景觀,就有二、三十處。而我小住瓊海的工作間隙,專程來此拜訪著名軍事家張云逸大將故里。
盛夏六月,驕陽似火,但坐落在文城鎮(zhèn)的“張云逸大將紀念館”,宛如蘇州園林般,好像步入別有一番情趣的清涼世界。紀念館坐東朝西,由大門、銅像、陳列館、壁廓等組成,門楣正中,鐫刻著6個大字“張云逸紀念館”,是由聶榮臻題寫。庭院中心,矗立著高達5米的張將軍全身銅像,基座正面的“張云逸大將”,出自彭真手筆。整個紀念館是1992年,為紀念張云逸誕辰100周年,落成剪彩的。
張云逸,1892年8月10日誕生在文昌縣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庭。他7歲上學,是個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可是由于家境貧寒,小學畢業(yè)后被迫輟學,到縣城打工,后又去廣州謀生;16歲進廣州黃埔陸軍小學;大革命失敗后,在穗、港從事黨的秘密工作。
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在將軍銅像前拍下幾張紀念照后,便朝前方琉璃瓦裝飾的小樓走去,那就是“張云逸大將軍陳列室”。展廳內(nèi)陳列有實物、照片、信函等二三百件,全面地展示了這位叱咤風云的高級將領光輝戰(zhàn)斗的一生。
張云逸的人生之路,很具傳奇色彩,曾多次經(jīng)過化裝后以特殊身份與國民黨高層人士接觸,而且由于他有勇有謀,能伸能屈,頻頻取得成功。早在辛亥廣州之戰(zhàn)前,剛出茅廬的張云逸就秘密加入了同盟會,戰(zhàn)火燃起后,便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概,主動參加“先鋒隊”,扛起“敢死隊”大旗,并被任命為“炸彈隊隊長”。
北伐時,張將軍曾任國民黨革命軍第四軍25師參謀長、第二方面軍參謀長,同國民黨頭面人物,如李宗仁、白崇禧等交往不斷,與葉挺還是黃埔同學。正是由于這種特殊關系,抗戰(zhàn)之初,張云逸便奉黨中央之命,搖身一變,化裝成華僑富賈,秘密潛入澳門,會見葉挺將軍,力勸“老同學”擔起“新四軍軍長”之重任。葉挺聽后,深為中共之信任所感動,當即表示:“張云逸先生到來,如大旱之遇云霓,寒冬之新綠?!?/p>
“蘆溝橋事變”爆發(fā),中共中央號召全國同胞和軍隊團結(jié)起來,齊心協(xié)力,抗擊日本侵略者。此刻,正在歐洲“考察”的楊虎城將軍匆匆回國,途經(jīng)香港時,受中央委派,張云逸設宴熱情款待,并語重心長地極力建議他趕往武漢,會見周恩來,然后再到延安。而楊虎城卻“一時糊涂”表示說:“蔣公既然同意合作抗日,何分彼此,如去延安,反授以口實。”事后,每當念起這一失策,楊將軍都后悔莫及,嘆之“千古遺憾啊!”
在張云逸的戰(zhàn)斗生涯中,有段不可磨滅的歷史,那就是與鄧小平同志一道主持了紅七軍初創(chuàng)時期的艱難工作。1930年11月7日,紅七軍第一次黨代會在河池召開,張云逸任軍長,鄧小平任政委。就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紅軍進占了全州縣城后,部隊進行休整,“前委”召開會議,鄧小平、張云逸等正確地總結(jié)了幾個月來的經(jīng)驗教訓,決定放棄“左傾冒險主義”,取消攻打柳州、桂林、最后奪取廣州的冒險計劃,北上江西與中央紅軍會師。就這樣,紅七軍官兵征程七千余里,轉(zhuǎn)戰(zhàn)湘、桂、粵、贛,經(jīng)歷戰(zhàn)斗百多次,終與中央紅軍勝利會師。并很快受到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親切接見,授予“轉(zhuǎn)戰(zhàn)千里”錦旗一面。
展廳內(nèi),除張云逸曾用過的手槍等實物外,還有不少珍貴照片,其中有幅張云逸與周恩來、孔石泉在延安的合影,吸引著廣大觀眾。那是1937年4月,張云逸受黨中央派遣,經(jīng)西安前往華南開展工作,恰好周副主席也去西安同國民黨進行談判,同乘一輛大卡車。當行至延安以南70華里的嶗山腳下,突遭國民黨武裝匪徒襲擊,妄圖殺害周恩來,司機當場犧牲。面對不測,張云逸沉著果斷,馬上跳下車廂,和警衛(wèi)員等人一起保護駕駛室內(nèi)的周副主席,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利用車體做掩護,經(jīng)過一場激戰(zhàn),周恩來安全脫險。這幅照片,就是他們那段令人難忘的戰(zhàn)斗生活“留痕”。
當戀戀不舍地走出陳列室,又興致勃勃來到南側(cè)長廓,原來就在這里的墻壁上面,鐫刻著彭真、薄一波、楊成武、張愛萍等許多題詞,細細品讀,令人精神為之一振:“海南人杰,中華英魂”、“一身正氣,風范永存”、“功勛卓著,雄風猶在”、“創(chuàng)業(yè)英豪”、“武德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