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要溫和,手里要拿根大棒子”,老羅斯福一直遵循這條非洲古訓。
勃然大怒的羅斯福
1903年8月17日,西奧多·羅斯福(即老羅斯福)勃然大怒,痛斥哥倫比亞不識抬舉。因為哥倫比亞參議院拒絕批準1月份美巴雙方簽訂的《海-赫蘭條約》。
19世紀末,法國新巴拿馬公司終于取得了開鑿巴拿馬運河的合同。法國人自以為駕輕就熟。然而巴拿馬的環(huán)境與當年開鑿蘇伊士運河的環(huán)境有很大的差異,洪水、泥濘、熱帶的流行病如瘧疾和黃熱病等造成的高死亡率,使得工程進度十分緩慢,1898年,法國人堅持不住了。
在這種情形下,新巴拿馬公司的代理人布里略訪問了美國,以1億美元的價碼向美國政府兜售巴拿馬運河公司。事實上,美國早已對此垂涎三尺,然而,美國卻故作姿態(tài),羅斯福指使美國海峽運河委員會提出報告,證明在尼加拉瓜開運河更省錢——在尼加拉瓜開鑿運河費用不到2億美元,在巴拿馬運河的費用雖然只有1億美元,但加上另外要支付收購法國公司的費用后,全部支出達2.5億美元。
布里略看到美國海峽運河委員會提供的這一報告后大吃一驚,如果美國在尼加拉瓜開鑿運河,法國前期投資的3億美元豈不是打了個水漂?于是他馬上游說美國,表明法國公司愿意削價出售,只要4000萬美元就行了。羅斯福又故伎重施,他指使國會通過一個法案,規(guī)定美國如果能在適當時期與哥倫比亞政府達成協(xié)議,就選擇巴拿馬,否則,美國就選擇尼加拉瓜開鑿運河。這樣一來,哥倫比亞也坐不住了,駐華盛頓代辦赫蘭馬上找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協(xié)商,簽訂了一項條約:哥倫比亞準許法國將它對運河的一切權利轉(zhuǎn)賣給美國,以100年為期,美國一次付給哥倫比亞1000萬美元,嗣后每年再付25萬美元作為補償,這就是《海-赫蘭條約》。如果哥倫比亞參議院也批準的話,那么一項偉大的工程就要誕生。
海軍——羅斯福的命根子
在哥倫比亞的壞消息傳來后,羅斯福一直在考慮著對策。有些人建議干脆將設定的開鑿線路北移至尼加拉瓜,而另一些人則認為干脆直接占領地峽了事。羅斯??刹幌胄U干,他有著無與倫比的狡詐和洞察力,他在等待一個名正言順的機會。
其實在羅斯福決定對巴拿馬采取行動前,不得不提到另一件事,那就是美西戰(zhàn)爭。1898年,美國和西班牙爆發(fā)戰(zhàn)爭。兩國的戰(zhàn)事在加勒比海呈膠著狀態(tài),美國的“俄勒岡”號戰(zhàn)艦從舊金山前往增援,戰(zhàn)艦晝夜兼程,由于那時還沒有開鑿巴拿馬運河,當它航行2400公里經(jīng)過南美洲最南端繞到達戰(zhàn)場時,戰(zhàn)爭已經(jīng)接近尾聲。如何加快海軍在區(qū)域間的調(diào)動已經(jīng)成了1901年上臺的老羅斯福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
羅斯福血管里面從小就涌動著對大海的向往,這來自他的母親瑪撒·羅斯福,瑪撒的兩個弟弟全是海軍英雄,所以關于海洋冒險的故事對羅斯福來說從來就不缺乏。羅斯福后來回憶說,母親經(jīng)常給他講“船艦和各種海戰(zhàn)故事,直到它沉入了我的靈魂深處”。念大學的時候,羅斯福就出版了一本歷史研究的著作《1812年海戰(zhàn)》,這本書使羅斯福名聲大噪,人們把他視為第一流的歷史學家和天才的戰(zhàn)略家,那時他才24歲。正是這本書使得他后來得到了海軍助理部長的職位,這是一個最主要的決策職位,那時他38歲。從海軍部到白宮,羅斯福一直沒有忘記過海軍。
就像一個音樂家本能地借助自己最喜歡的樂器來表達思想一樣,羅斯福在決定對巴拿馬采取行動時也選擇了自己心愛的海軍。
巴拿馬陰謀
長期以來,巴拿馬就存在獨立傾向。1821年,當巴拿馬最終脫離西班牙獨立時,它不情愿地與委內(nèi)瑞拉、厄瓜多爾一起成為了大哥倫比亞聯(lián)邦共和國的一員。巴拿馬的精英階層從來就對這個拼湊起來的聯(lián)邦國家缺乏認同感,為此,波哥大(哥倫比亞首都)政府不得不多次用武力鎮(zhèn)壓巴拿馬的獨立運動。
當美國與法國、哥倫比亞為運河租讓權的問題鬧得不可開交時,巴拿馬的精英階層很憂慮,他們意識到哥倫比亞國內(nèi)過于激忿的愛國情緒會使運河開鑿成功的前景變得暗淡。而當法國運河公司因經(jīng)營不善陷入困境時,巴拿馬人深切地感到了對自身利益的巨大威脅。
1903年3月,美國陸軍部長按照總統(tǒng)的指示,派出情報人員到巴拿馬地峽協(xié)助親美分子組織獨立運動。6月14日,美國《紐約世界報》發(fā)表文章,鼓吹如果哥倫比亞政府一意孤行,仍然為美國收購法國運河公司的租讓權設障,則巴拿馬人民為捍衛(wèi)自身利益,應該脫離哥倫比亞而獨立。
9月1日,美國國務院將起義需要的文件等物品交給了巴拿馬獨立分子,包括軍事計劃、密電碼、獨立宣言文稿、巴拿馬憲法、國旗等等。
10月9日,有一個人從巴拿馬偷偷來到華盛頓,他要求會見羅斯福。此人就是運河開鑿的總工程師比諾-瓦里亞,而他的另一個身份是新巴拿馬運河公司的大股東。瓦里亞不僅擁有運河開鑿的合同,而且對巴拿馬的局勢了如指掌。羅斯福與比諾-瓦里亞進行了一次長談。
比諾-瓦里亞大膽“預言”革命風暴正在降臨巴拿馬,他詢問羅斯福會不會采取行動,羅斯福嘴巴上支支吾吾,但心里卻一陣狂喜。根據(jù)美國1846年與哥倫比亞達成的協(xié)議,美國有義務幫助這個地區(qū)保持正常的商業(yè)秩序,而過去50年來,巴拿馬地區(qū)已經(jīng)發(fā)生了超過50次的起義或革命,在哥倫比亞的請求下,美軍也直接派兵鎮(zhèn)壓騷亂不下6次,最近的一次出兵在1902年。美國就像哥倫比亞駐巴拿馬的警察一樣,已經(jīng)有了采取行動的淵源,羅斯福正在期待再來一次騷亂,那樣他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出兵了。
當然只要哥倫比亞同意那個條約,羅斯福愿意保持和平。而現(xiàn)在哥倫比亞竟然要與美國的利益對著干,那么羅斯福就只有松開枷鎖聽由那些叛亂積極分子鬧事了。
哥倫比亞政府終于察覺了巴拿馬政局的異常動向,它立即派2名將軍率領40名士兵乘一艘炮艇前往科?。ìF(xiàn)為巴拿馬一港口),以防非常事變。戰(zhàn)爭陰云現(xiàn)在密布華盛頓,一些人大肆鼓吹要部署軍隊,這些言論得到了海軍部官員的熱烈回響。
10月15日,隸屬于美國北大西洋艦隊的輔助巡洋艦“迪克斯”號在賓夕法尼亞州裝載了500名海軍陸戰(zhàn)隊后迅速向巴拿馬進發(fā)了。其他的美國軍艦也在巴拿馬地峽的兩側展開了戒備。
11月2日,美國炮艇“納什威爾”號的船長約翰·哈伯德收到命令,前去巴拿馬打探消息。當他到達科隆時,正好哥倫比亞運輸船運載了500名士兵也在此地系錨。
這時白宮剛剛給哈伯德發(fā)來了電報,指示他不要讓哥倫比亞軍隊登陸,但是哈伯德沒有收到電文,因此哥倫比亞的軍隊沒有受到美軍的任何阻力就登陸上岸了。他們占領了科隆火車站,目的是登上開往巴拿馬的火車以便鎮(zhèn)壓騷亂。巴拿馬的地方官員當然想阻止哥倫比亞軍隊的行進,于是他們討好地邀請哥軍的指揮官先登上一輛特快列車去巴拿馬,并保證說他們的軍隊隨后運到。
就在此時,來自白宮的電報到達了哈伯德手中,電報明確指示“盡一切努力阻止科隆的哥倫比亞軍隊開進巴拿馬”。美國海軍立即采取了行動,哈伯德宣布美軍保持中立,他停開了所有火車“以便維持和平和秩序”,說鐵路既不給哥倫比亞士兵用,也不給騷亂分子用。哥倫比亞軍隊的行動被大大延遲了,巴拿馬的獨立只是時間問題了。
由于指揮官先行而去,哥倫比亞軍隊群龍無首了,但他們非常清楚發(fā)生了什么事,士兵們威脅要對在科隆的美國公民采取行動。哈伯德立即把婦女和兒童轉(zhuǎn)移到了炮艇和其他懸掛美國旗的船上,男人立即武裝起來,他們在一個美國貨倉里擺出了防御的架勢。
兩天后哥倫比亞和巴拿馬開始和談,美國人答應如果哥倫比亞撤軍就可以獲得補償。哥倫比亞要求釋放他們冒失前行的指揮官。正在局勢捉摸不定的時候,美軍進行了大量增援,在數(shù)量上他們已經(jīng)超過了哥軍。
11月4日,巴拿馬宣布獨立,推選阿馬多為共和國首任總統(tǒng)。總統(tǒng)在集會上竟然高呼:“巴拿馬共和國萬歲!羅斯福萬歲!美國萬歲!”的口號。11月18日,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瑞爾·格拉斯承認了巴拿馬新政府。
兩天后,法國郵輪“特倫”號載著哥倫比亞特使拉斐爾·雷耶斯將軍駛進了科隆。雷耶斯要求和美國高級將領舉行一個會議討論巴拿馬事件,但遭到了拒絕。美國艦隊司令頒布命令禁止一切外來力量登陸巴拿馬的任何地區(qū),這明顯就把巴拿馬置于美國的操控之下了。當雷耶斯離開后,哥倫比亞發(fā)布一道嚴厲的命令,要求所有哥倫比亞人起來為榮譽而戰(zhàn),反抗羅斯福的卑鄙行徑。
羅斯福預測到哥倫比亞肯定不甘心失去巴拿馬,定會重兵來戰(zhàn)。果然,一周后,美國的情報顯示有大批哥倫比亞軍隊調(diào)動。白宮把這個情報轉(zhuǎn)給了美國在巴拿馬的海軍各部,美國海軍封鎖了一切從海路到達巴拿馬的航線。哥倫比亞人不得不進行冒險,1100名哥倫比亞士兵,經(jīng)由陸路長途跋涉遠征而來,由于天氣、饑餓、疾病和叢林,他們根本到達不了巴拿馬。
哥倫比亞終于放棄了奪回巴拿馬的行動,而以后的抗爭和談判都未能阻擋巴拿馬的脫幅而去。巴拿馬獨立后,美國立即催促新政府簽訂運河條約。瓦里亞被巴拿馬政府任命為駐美國公使,授予簽訂運河條約的全權。
羅斯福作為一個老于世故的美國大總管,他似乎對使用武力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領悟能力,知道怎樣運用恰當?shù)膲毫磉_到目的而又不使國家卷入戰(zhàn)爭,在1902年的委內(nèi)瑞拉如此,在1903年的巴拿馬問題上同樣如此。盡管羅斯福因為侵略成性而聲名不彰,但是他還是被歷史學家列為“偉大”總統(tǒng)之列,他的頭像也永久地留在了南達科他州的“總統(tǒng)山”上。
(作者:國際關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