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大家都能做,只是做出來的效果不一樣,而決定辦事質(zhì)量的,往往是細節(jié)上的功夫。臺灣首富王永慶做事情往往就是通過細節(jié)取勝的。
王永慶早年因家貧讀不起書,只好去做買賣。1932年,16歲的王永慶從老家到嘉義開了一家米店。當時,小小的嘉義已有米店近30家,競爭非常激烈。僅有200元資金的王永慶,只能在一條偏僻的巷子里租一個很小的鋪面。他的米店開辦最晚,規(guī)模最小,更談不上知名度,沒有任何優(yōu)勢,在新開張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門可羅雀。王永慶曾背著米挨家挨戶去推銷,但效果仍不太好。 他感覺到,要使自己的米店在市場上立足,就必須有一些別人沒做到或做不到的優(yōu)勢才行。仔細思考之后,王永慶很快就從提高米的質(zhì)量和服務上找到了突破口。
20世紀30年代的臺灣,農(nóng)村還處在手工作業(yè)狀態(tài),稻谷收割與加工的技術(shù)很落后,稻谷收割后都是鋪放在馬路上曬干,然后脫粒,沙子、小石子之類的雜物很容易摻雜在稻米里面。人們做米飯之前,都要經(jīng)過一道挑揀去雜的程序,很不方便,但買賣雙方對此都習以為常,見怪不怪。 王永慶卻從這一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中找到了切入點。他帶領(lǐng)兩個弟弟一齊動手,不辭辛苦,不怕麻煩,一點一點地將摻雜在米里的秕糠、沙石之類的雜物去除,然后出售。這樣,王永慶米店的米在質(zhì)量上就高了一個檔次,因而深受顧客好評,米店的生意也日漸紅火起來。
在提高米質(zhì)的同時,王永慶在服務上也更進了一步。當時,人們都是自己買米,自己運回家。臺灣的年輕人整天忙于生計,且工作時間很長,不方便前來買米,買米的任務一般由老年人承擔。這對于一些上了年紀的老年人來說就有些不便了。王永慶注意到了這一點,便超出常規(guī),主動送貨上門。結(jié)果這一方便顧客的服務措施,大受顧客歡迎。
當時還沒有送貨上門一說,增加這一服務項目等于是一項創(chuàng)舉。即使在今天,王永慶送貨上門仍具有其他商家無法相比的特色。那么,王永慶是怎樣做的呢? 每次給新顧客送米,王永慶都細心記下這戶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問明這戶人家有多少人吃飯,有多少大人、多少小孩,每人飯量如何,據(jù)此估計該戶人家下次買米的大概時間,并記在本子上。到時間,不等顧客上門,他就主動將相應數(shù)量的米送到客戶家里。王永慶給顧客送米,還要幫人家將米倒進米缸里。如果米缸里還有陳米,他就將陳米倒出來,將米缸擦干凈,然后將新米倒進去,將陳米放在上層,這樣,陳米就不會因存放過久而變質(zhì)。王永慶這一精細的服務,令不少顧客深受感動,從而也贏得了更多顧客。
在送米的過程中,王永慶還了解到,當?shù)鼐用翊蠖鄶?shù)以打工為生,生活并不富裕,許多家庭還未到發(fā)薪日,就已經(jīng)囊中羞澀。由于王永慶是主動送貨上門的,要貨到收款,有時碰上顧客手頭緊,一時拿不出錢,會弄得大家很尷尬。為解決這一問題,王永慶采取按時送米,但不即時收錢,而是約定到發(fā)薪之日再上門收錢的辦法,這樣就極大地方便了顧客。
王永慶精細、務實的服務方法,使嘉義人都知道在米市馬路盡頭的巷子里,有一個賣好米并送貨上門的王永慶。有了知名度后,王永慶的生意更加紅火。這樣,經(jīng)過一年多的資金積累和客戶積累,王永慶便自己辦了個碾米廠,租了一處比原來大好幾倍的房子,臨街做鋪面,里間做碾米廠。就這樣,王永慶從小小的米店生意起步,開始了他后來問鼎臺灣首富的事業(yè)。
事業(yè)發(fā)展壯大后,王永慶在管理企業(yè)時,同樣注重每一個細節(jié),他的部屬深深的為王永慶精通每一個細節(jié)所折服。當然也有不少人批評他“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勸他學一學美國的管理,拋開細節(jié)只管大政策。針對這一批評,王永慶回答說:“我不僅管大的政策,而且更注意點點滴滴的管理,如果我們對這些細枝末節(jié)進行研究,就會細分各操作動作,研究它是否合理,是否能夠?qū)蓚€人操作的工作量減為一個人,生產(chǎn)力會因此提高一倍,甚至一個人兼顧兩部機器,這樣生產(chǎn)力就提高了4倍?!?(江西吳小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