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
紀念是用一定的方式對人、對事進行懷念。它既可以是國家、民族對過去榮譽的回憶,對過去痛苦的祭奠,也可以是個人對事、對親朋的懷念。形式或許不同,意義同樣真切。真正的紀念是心靈的回響,歷史的回音。它堅守信念,傳遞勇氣;它珍藏感動,分享幸福;它審視過去,啟迪未來。
請以《紀念》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注意:1、所寫內(nèi)容必須在話題范圍內(nèi);2、立意自定;3、文體自選;4、題目自擬;5、800字以上;6、不得抄襲。
芬香永存
□廣東考生
那輕輕搖擺的柳絮像是你飄逸的長發(fā);那閃閃的星星像是你明亮的眼睛;那天邊的一抹紅霞像是你溫柔的唇;那霏霏的細雨像是女兒對媽媽您無盡的思念。
媽,你走后我變乖了。為了紀念您,我變得勤快多了,把屋子掃得干干凈凈;把物品放得整整齊齊;把家具擦得閃閃發(fā)亮。一切都像您從前為家里做的一樣,就像您從未離開;以前您愛嘮叨我亂放東西,說女孩子怎么會有這樣的壞習(xí)慣,得改掉。每次我總是向你嘟起嘴巴,撒嬌說有媽在我怕什么。您在世的時候怎么也沒辦法改掉這壞習(xí)慣,總愛依賴您,現(xiàn)在您走了,我居然就把這壞習(xí)慣改掉了,要是您看到我變得這么乖,該有多高興啊,是嗎,媽?我真的很希望您能聽到,為了紀念您我改掉了。
媽,您走后我更關(guān)心妹妹了。為了紀念您,我對妹妹就像您從前待她那樣溫柔,我時常檢查妹妹的作業(yè)、考勤情況等,您放心好了,妹妹也很聽話,我們都長大了,不會像以前那樣總愛發(fā)脾氣,動不動就吵嘴惹您心煩,也許您不知道,連鄰家的九大娘都四處夸我們兩姐妹聽話懂事,還說要她的二狗娃以我倆為榜樣別再老跟他小弟打架。媽,您聽到了嗎?為了紀念您,我變得更像姐姐。
媽,您走后我就把頭發(fā)留長了。為紀念您,從不留長發(fā)的我——您那假小子似的女兒決定把頭發(fā)留長,留得長長的,像您當(dāng)年一樣。走在村里,他們都說這孩子越看越像她媽呀。媽,以前您總怪我把頭發(fā)剪得那么短,說一點兒女孩子的味兒都沒有,叫我把頭發(fā)留長,我死活不肯,總說往后再說?,F(xiàn)在我的頭發(fā)長了,真的很長了,而媽媽您卻不再在身邊,您卻看不到了。媽,我多想您能看到。為了紀念您,我把頭發(fā)留長。
媽媽,您走了,整個世界都變得那么陌生,我無所適從。我開始獨立,學(xué)會做各樣的活兒。我把家布置得跟您生前一樣,媽媽您知道嗎,是為了更好地紀念您。您的音容笑貌,您的言談舉止早已深深地印在了女兒的心上。我愿意相信靈魂的存在,那樣,媽媽您就會知道女兒用了這些特殊的方式來紀念您。
媽媽您對我的好就像芬香永存,女兒卻只能做這些小事來紀念您,愿媽媽安息。
點評:
這一封發(fā)往天堂的信能在40多萬高考作文卷中脫穎而出,主要在于兩個特點:樸實的語言和真摯的情感。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透過字里行間,我們聽到了作者的心碎裂的聲音,也看到了一個在經(jīng)歷失親之痛后突然長大了的堅強的主人公形象。作者擷取三個小材料勾勒成文,如泣如訴,令人肝腸寸斷。母親走了,作者生活中賴以依靠的那棵樹倒了,于是自己便長成了一棵樹。文貴情真,這篇作文為此提供了一個范例。
(王小應(yīng))
讓紀念閃耀理性光芒
□廣東考生
紀念是內(nèi)心情感的涌動,但又不是感情的無節(jié)制揮霍;紀念需要行動來升華,但又需要理性的引導(dǎo)。
真正的紀念是心靈的回響,是歷史的回音;它審視過去,啟迪未來……
黑格爾曾經(jīng)自夸德國人天生就是哲學(xué)家。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天生嚴謹自律的民族,就在一個狂人的引誘下,陷入了戰(zhàn)爭的淵藪。60年前的那幕慘劇:生靈涂炭、妻離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對往者的審視中找到道德的標桿,也找到了紀念的理由。德國人用盡一切方法阻止時間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聲:修建集中營紀念館,全力處理戰(zhàn)后的善后問題,還有那德國總理在猶太人紀念碑前的驚世一跪!德國人在60年里不斷地反思,不停地紀念,終于完成了靈魂的自我救贖。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贏得了世人的尊敬!
可見理性的紀念才是正確的紀念,理性讓紀念閃耀出人性的光輝。
但紀念一旦脫離理性的制約,它就會變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60年前那幕慘劇中同樣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為亞洲地區(qū)的主要劊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紀念卻是如此這般:右翼勢力大肆鼓吹“中國威脅論”,還妄圖為二戰(zhàn)罪行翻案;不顧史實修訂歷史教科書,文過飾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國神社“拜鬼”……日本這種偏離理性范疇的“紀念”活動,自然得到各國人民的一致譴責(zé)。有句話說得好:“跪著的德國人比站著的日本人更高大!”
中國在抗日戰(zhàn)爭中付出巨大的代價才取得勝利,中國人民自然無法容忍這種倒行逆施的行為。于是各地都掀起了聲勢壯大的抗議和紀念活動。但近來這些紀念活動在少數(shù)激進分子的鼓動下出現(xiàn)了打砸搶日貨商店的不理智舉動。群眾愛國的赤子之心可以理解,但紀念并不是感情的揮霍,非理性舉動無益于解決問題。我國領(lǐng)導(dǎo)人多次表達出嚴正立場,但同時并不關(guān)閉中日會晤的大門,“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無疑就是對過去痛苦最理性,也是最深刻的祭奠。
人不能忘本,“忘記過去意味著背叛”。而高貴的心靈在銘記苦難,咀嚼苦難過后,方能理智地紀念苦難。當(dāng)紀念的洪波涌動時,勿忘用理性的“閘門”控制情感。
點評:
本文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紀念需要行動來升華,更需要理性的引導(dǎo)”,立意較高,能針對現(xiàn)實,頗有時代氣息。論據(jù)鮮活,材料典型,總分結(jié)構(gòu),條理清晰;正反對比,論證充分;靈活引用,恰到好處;過渡自然,銜接緊密;結(jié)尾照應(yīng)開頭,首尾圓合。在論證過程中,作者從國家、民族的高度進行論述,雖然口子開得大,但作者所引材料新穎、恰當(dāng)、充實,并十分典型,安排材料也頗具匠心,先正后反,由外而中,既擺事實,又講道理,分析中肯,論證有力,說理透徹,令人信服。全文展現(xiàn)作者具有良好的思辨能力和較厚的語文功底,雖然文章中有個別句子在表達上還不是很恰當(dāng),但瑕不掩瑜。(何恩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