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唐詩曰:“一葉落知天下秋?!彼卧娫疲骸按荷珴M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一葉飄零而知秋,一枝勃發(fā)而見春。尋常細(xì)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縮影,無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
請以“一枝一葉一世界”為話題,自擬標(biāo)題,寫一篇文章。
注意:(1)所寫內(nèi)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nèi)。(2)立意自定,角度自選。(3)除詩歌外,文體不限。(4)不少于800字。(5)不得抄襲。
一曲紅樓萬聲嘆息
□浙江考生
舒蕪先生在給《紅樓夢》作序的時候曾經(jīng)說過:“《紅樓夢》的可貴不僅在于文學(xué)價值的高深,更是因為《金陵十二釵》唱出了封建末期女性的覺醒?!?/p>
一曲紅樓,萬聲嘆息。是那樣世態(tài)炎涼,貧富懸殊,“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社會,而這樣的社會黑暗的形成根源即是階級的不平等,人性的不純真,更是性別地位的不公正。紅樓一夢,寫盡了大觀園的繁盛,寫盡了豆蔻年華的熱烈,亦寫盡了這所有盛大繁華掩蓋之下因男尊女卑而引起的重重悲劇。那樣一個個靈動鮮活的生命,有純潔善良的心靈,有感動世間的美麗,有字字珠璣的清好詞工,卻只能在那個被成年男子控制之下的凄冷社會里唱出一曲又一曲的悲歌:被折磨至死的迎春;青春守寡的是李紈;遠(yuǎn)嫁的探春;孤守青燈泥佛的是惜春;含冤而死的是可卿;跳井而死的是金釧……這樣的紅樓,這萬般嘆息,是為那個男尊女卑的社會而潸然淚下的感慨,對這個人情冷暖世間的無情的鞭笞。
一曲紅樓,萬聲嘆息。這嘆息不僅是對大觀園里所有女性的憐惜和同情,更是為女性覺醒而高歌的鏗鏘之詞。小小大觀園是當(dāng)時社會的一個縮影。這“溫柔富貴鄉(xiāng)”里有勾心斗角,有兇殘強暴,有尊卑之分;在這樣“烈火烹油”的世界里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許多清新的形象,不為世俗所染,用高潔的姿態(tài)冷眼旁觀。而林黛玉便是這些鮮活形象的最好代表,林黛玉在大觀園里既是主又是客,這特殊的地位使她清醒看到世間的各樣清寂,大觀園“游絲軟系飄香榭”的熱鬧在她眼里只是“風(fēng)刀霜劍嚴(yán)相逼”的驚寒。所以她會認(rèn)識到自身的可貴,會為自己貞潔的愛情而努力,所以她會聽到曲中唱詞“如花美春,似水流年”的時候仿佛置身凡塵之外,為女性的尊貴而動容。這樣的紅樓,這樣的萬般嘆息,將世間生靈的覺醒寄寓于一園之中,卻讓人們看到燎原星火帶來的欣喜。
一曲紅樓,萬聲嘆息。曹雪芹用盡滄桑的老眼,墨香四溢卻又銳利的筆尖在這紅樓集積所有情思,感嘆了黑暗與覺醒,道盡了那個世界的種種流連……
點評:
這篇作文的內(nèi)容和形式都值得贊賞。內(nèi)容自不待細(xì)說,通過對《紅樓夢》人物形象的評論,反映出特定社會生活中女兒們的不幸遭遇,借文學(xué)作品中的典型環(huán)境說出了一般社會環(huán)境中一類人的凄慘命運。形式上更是嚴(yán)謹(jǐn),首段引述名人對《紅樓夢》的評論,點明題旨:“唱出了封建末期女性的覺醒?!倍伍_頭照錄標(biāo)題語句:“一曲紅樓,萬聲嘆息?!奔袑懕娕畠旱摹氨瘎 薄5谌伍_頭再錄標(biāo)題語句,寫以林黛玉為代表的大觀園女兒們的反抗精神。末段再次引述題目,總結(jié)全文,指出曹雪芹借《紅樓夢》表達(dá)了對那個世界的憎惡和批判。全篇以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首尾呼應(yīng),中間分述的兩段從兩個層面逐層深入地論證,略為呆板的形式被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所淡化,最終獲得了圓滿的成績。 (白沙海)
拾起那一粒沙
□浙江考生
據(jù)說李白是醉酒落水而終的。那是一個落葉飄零的夜晚,李白一如既往地醉了,他一生醉過太多次,然而這是最后一次。他舉杯邀月,卻發(fā)現(xiàn)月在水中,于是他悠然撲進(jìn)水中,抱月而眠。盡管溺死不祥,然而這實在是很詩人的死法,它只屬于李白。僅從他抱月時那一瞬間平和的笑容,我就足以認(rèn)定那肯定是李白。
李白的世界是洞庭煙波,是赤壁風(fēng)云,是蜀道猿啼,是浩蕩江沙。他那諸多至于極端的情感融化成他的樂章,而他死亡的瞬間只是給自己的樂章點上一個完美的浪漫句號。那句號是李白的世界,神圣而浪漫。
從一滴水珠,可以看透蒼茫大海;從一件小事,可以頓悟人生百念;同樣,從一個人物可以知道一段歷史的興衰?;蛟S,李白的死還可以折射出更多的世界。只是我們不忍心去打擾李白高傲而清凈的世界,就讓那個句號永遠(yuǎn)是句號,而不是什么省略號。
相對于死亡不論如何都無法擺脫的那一絲沉重,我更愿看到曠達(dá)的蘇子瞻的那一個個曾經(jīng)的生活瞬間。當(dāng)我看到東坡被流放到荒僻海角,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無依無靠,環(huán)境惡劣到極點,而他仍悠閑地坐在椰子樹下品嘗黎族人釀制的美酒,毫不以為意之時,我堅信那就是吟唱“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人。一個愁眉苦臉地行吟澤畔,那是屈原;一個人在富春江畔悠閑地釣魚,那是嚴(yán)光;一個人在一間掛著琴的打鐵鋪里打鐵,那是嵇康……
逝去的已然逝去,我們只能一鱗半爪地記住那一個個難忘的瞬間,那是一整個美麗的世界。
那些瞬間如此平凡,它不過是一些人在歡笑,一些人在流淚,而另一些人則在孤獨地沉思……而它們卻又是那么難忘,正如我們難以進(jìn)入他們的世界,或許,那一個個小小的世界正是我們在夢里找尋的世界。
都說一葉一世界,卻又怕一葉遮目;都說一沙一世界,卻又怕那一粒沙迷住了自己的眼睛;都說一枝萌動的花是一個春天,卻又怕花太香,以致我們難以分清真假。人們怕,是因為人們的夢太遙遠(yuǎn),然而當(dāng)一切清晰地擺在你面前,那還是夢嗎?
拾起那一粒沙,讓我們的夢留在那一個個瞬間,燦爛而永恒,正如流星劃過。
點評:
“拾起那一粒沙”富有詩意的標(biāo)題,就把閱卷老師帶入了話題的內(nèi)核中,看來一個奪人眼球的標(biāo)題對作文,尤其是考場作文至關(guān)重要。文中的“一粒沙”指的是人生命歷程中的某一個瞬間,相對于人的整個生命歷程來說是“小”,以“沙”喻“小”,小中見大,就凸現(xiàn)了話題的核心。李白、蘇軾兩位豪放而浪漫的大詩人一生有著太多的坎坷與光輝,但這位考生卻抓住最與他們的品性相吻合的一個生命瞬間來抒寫,讀者恰從這一瞬間看到了李白的浪漫,蘇軾的豪放。本文寫的詩意而不失大氣,淋漓而不失嚴(yán)謹(jǐn),能做到這樣,這與考生的準(zhǔn)確把握題意,精心選材,嚴(yán)謹(jǐn)構(gòu)思分不開。(郭吉成)
是塵埃,也是宇宙
□浙江考生
東風(fēng)乍起,溫柔地輕撫我。
我是一粒塵埃,隨風(fēng)而起,隨風(fēng)而落,有時隨波逐流。我不是樹,我沒有根,我沒有迷人的芬芳,我沒有美妙的外表,我是一切的卑微與渺小。但是,巍峨的高山里有我,磅礴的江河里有我,圣潔的雪花里有我,我是這蔚藍(lán)色星球的機體,我是這蒼茫宇宙的歷史和未來。
當(dāng)你用心把我放大十倍百倍,我就不再卑微。透過我,你可曾看到美麗的希臘文化在亞歷山大大帝鐵蹄下盛開?你可曾目睹中世紀(jì)的歐洲被天主教的陰霾籠罩?你可曾見識拿破侖的版圖從中歐到西歐。
請你相信,捧我在手中,放我在心上,你將驚嘆世界比你想像中更加不可思議。我從曾經(jīng)泱泱中華帝國走來,身上沾滿了盛世的歌舞升平和亂世的血雨腥風(fēng)。
工匠們用我來涂制精靈的漆器。這華美的衣裳啊,正如氣勢恢弘的漢王朝一樣,讓一個統(tǒng)一的帝國燦爛無比。
新疆人從和闐把我開采出來,整塊的白玉,被一雙雙巧手雕刻成一個巨大的花瓶獻(xiàn)給唐王,好比一輪金色的太陽光照四鄰,偉大的唐王朝就是一個白玉花瓶,沉穩(wěn)而精致,包羅萬象。
官窯一個又一個,但我卻是青花瓷玉,只是一不小心,就被粗心的小宮女打碎了,疆域遼闊的滿清王朝,宛如一個青花瓷瓶,工藝精湛,卻不堪一擊。
你感覺到我了嗎?
天地萬物,再高的山,再深的海,它們的氣質(zhì)、胸襟,我都有。世間萬事,再激昂的戰(zhàn)爭,再溫柔的低訴,無非轉(zhuǎn)眼一瞥,而我才能懂永恒。千秋萬代,再偉大的功績,再神圣的人物,他們的一舉一動只能通過我完成。
只有一雙能看見塵埃的眼,才能攬盡宇宙風(fēng)光。
只有一顆能包容塵埃的心,才能把無限時空裝入胸懷。
不要再無視你身邊的一粒小小塵埃,也許,它就能讓你領(lǐng)略時代的星空,讓你思考生命哲理。
相信我,你面前的我,是塵埃,也是宇宙。
點評:
本文有三個亮點值得注意:亮點一:“塵?!薄ⅰ坝钪妗笔且粚Α靶 迸c“大”的矛盾體,同時又是一個包容體,該考生以此作為作文的標(biāo)題,既很到位地揭示了話題的題意。亮點二:本文用擴散性思維,將一粒塵埃放大,融進(jìn)歷史,傳達(dá)作者對歷史上人事的感悟。亮點三:散文化的結(jié)構(gòu),長短句的交錯使用,使文章的形式變得活潑美觀,又有利于飽滿的情感抒發(fā)。 (郭吉成)
心香三瓣
□浙江考生
赤足走在水邊,歷史的潮汐蕩滌著歲月留下的痕跡。拾起一片落花,那里存著一個絕美的世界。
一曲歌,一個英雄的背影
當(dāng)她將沉重的利刃舉到頸邊,當(dāng)她消逝在滾滾東去的浪花聲中,當(dāng)鮮血染紅了半天的云彩,英雄哀喊,烏騅悲鳴。他要成就千秋偉業(yè),他要把“項羽”兩字刻在歷史的帝王冊上。然而,當(dāng)四面楚歌涌進(jìn)腦海時,曾經(jīng)拔山舉鼎的豪邁一下子化成了無奈。
一曲楚歌,便讓他回憶起一生的每一次征戰(zhàn),每一次慶功,每一次意氣風(fēng)發(fā)。他的世界在紛細(xì)如絲的楚歌聲中黯淡了色彩。
原來,一首歌,便可以解讀一場命運。
像鷹一般飛翔的自由
秋天到了,王在寫詩,他是王,一個憂郁的王——用靈動的文字詮釋他要的自由,用傷感的語言染紅整個秋天的楓葉——他靈魂的高處,鷹在飛翔。直至,他把自己尊貴的頭顱放到了鐵軌上,“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自由他才真正找到,他用自己轟轟烈烈的死來成全一生的追求。
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卻不敢直面殘酷的現(xiàn)實,他要像鷹一樣自由,便已承載了一個詩人的全部理想。
走失的葵花
一個天才,一個瘋子;一顆隕落的星,一顆閃耀的金子。他是個畫家,一個狂熱的藝術(shù)家,一個無法理解的精神病患者。他蘸著濃煙的顏料,在灰白的畫布上涂抹生命的色彩;他用熾熱的黃色,勾勒著在風(fēng)中飄搖的向日葵;他把精神的熱情埋在心中,用響亮的槍聲回答世人的不可理喻——他是誰?
他給世人帶來了太多的驚奇與迷惑,但他卻在世人雜亂的語言和鄙夷的目光中,逃離人海,于山坡上的一株向日葵尋回了思想的星光。
是否,一朵花里,便可容納生命的內(nèi)涵?
奔騰的江水打濕了我的腳。一陣輕風(fēng)吹落了手中的落花,在波濤中時隱時現(xiàn)。
請給我和我的靈魂一個純凈的究竟,細(xì)觀塵世間的一切尋常之物;請給我的生命一次蝴蝶般的飛翔,尋找有限中的無限;請讓我用歌聲打動某個漁夫,用網(wǎng)撈起那沉甸甸的咒語: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點評:
用小標(biāo)題的形式來結(jié)構(gòu)文章,結(jié)構(gòu)上分而獨立,合為整體,顯得自由而不失嚴(yán)謹(jǐn)。內(nèi)容上從三個不同的角度來闡釋話題,加之于文學(xué)的筆法,無疑擴展了文章的內(nèi)涵,這比單一的列舉論證更為充實。全文開篇即入題,結(jié)尾在明快的語言中呼應(yīng)話題,使得全文起合圓滿。這三點是本文的最可圈之處。 (郭吉成)
山水人文看華夏
□浙江考生
千年萬載,華夏一直在吟嘯著,那吟嘯聲便回蕩在千般丘壑,萬斤巨瀾,億萬個炎黃子孫的心中!古老蒼勁的民族啊,歷經(jīng)多少個春露秋霜,那嘯聲已是那么滄?!,F(xiàn)在,我要擷取你殘留的裊裊余音,來窺得你的全部……
在那荒無人煙的西北邊塞,陽關(guān)一直靜默著,那是一種無言的哀悼,或許它腳下的萬千墳塋中的枯骨也在靜默吧,他們沒有烏紗封妻的奢望,只是一介布衣養(yǎng)家糊口的企盼。然而他們走到了這里,在中原慈母的白發(fā)中,在江南春閨的遙望中,在湖湘稚兒的夜哭中,走到了這里!為的就是一個完整的疆場,為的就是一方子孫們的凈土,為的就是一個昂然挺立的民族!他們甘愿終身獲夷,甘愿暴骨沙礫。在這里,我看到了華夏你的慘烈決絕與剛強。
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是的,長江一直在流淌著,如此之長,橫亙著中原。然而,在時間上,它似乎更長,貫穿著整個歷史。在長江的上游,有劉備白帝托孤的眼淚,也有李白揚帆蕩槳的身影?;蛟S,劉備與李白完全是兩類人,一位是爭逐天下的君主,一位則是周游天下的詩人。帝王將相自成其蓋世偉業(yè),賢士詩人自成其千古文章,然而,長江以它的廣博容納了這一切。在清晨迎接李白嘹亮的吟唱;在傍晚又迎接劉備疲憊的馬蹄。在這里軍事與文辭交融,征服與解脫交融!在這里,我看到了華夏你的寬容與博大。
最后,我漫步走在江南的古鎮(zhèn),莼鱸之思和那個桃花流水的童話,或許已成為每個華夏兒女的情結(jié),在這里,有人選擇了隱逸?!按箅[隱于市”,于是,就把自己完全消融于鍋碗丁當(dāng)聲中,把自己完全消融于雜貨俗物叫賣聲中,而這里溫柔的小橋流水,溫柔的炊煙老屋,這里淳樸的鄉(xiāng)親鄰里,也都欣然接受你的到來。然而,古鎮(zhèn),也有難以捉摸的一面,便如白發(fā)蘇州的那個復(fù)社,以及那篇膾炙人口的《五人墓碑記》。在這里,我看到了華夏你最深處的溫柔忍讓與爆發(fā)!
華夏大地山川秀美,人文醇美,在這小小的一山一川、一人情一風(fēng)俗間便倒映著華夏的全貌,讓我們透過山水人文,去窺得華夏母親的容顏。
點評:
作者寫出了一曲“山川秀美,人文醇美”的中華頌歌:慘烈決絕與剛強、寬容與博大、溫柔忍讓與爆發(fā)。這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是華夏母親的最佳“容顏”。以小見大,本文堪稱典范。(邊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