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自主、合作、探究”三者又不是并列關系,自主是合作與探究的前提,合作。探究又有利于自主的深入,探究既有合作性探究,又有自主性探究。如何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合作與探究呢?下面僅以《爬山虎的腳》一課來具體說明。
【案例呈現(xiàn)】
● 爬山虎有腳?
師: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爬山虎的腳》,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1:我想知道爬山虎的腳長在哪里?
生2:我想知道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的?
生3:課題是“爬山虎的腳”,這使我想到,人有腳會走路,那么既然爬山虎也有腳,它的腳又是怎么“走路”的呢?
師:對呀,老師也想知道,這是為什么?來看看葉圣陶先生是怎樣解開這個謎的。
●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的?
學生反復讀課文,邊讀邊想: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位置?形狀又是怎樣的呢?教師點撥指導。匯報時學生要抓住爬山虎的腳的特點:“腳長在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生出六、七根枝狀的細絲,像蝸牛的觸角”,以及“顏色是嫩紅色的”。理解、體會爬山虎腳的樣子,學會觀察細節(jié)。
師:通過讀課文,我想每個同學的小腦袋里一定浮現(xiàn)了爬山虎的腳的樣子,拿出畫筆畫一下,怎么理解就怎么畫,再請一個同學到黑板前面畫。(一生板演,學生評議,師生共同提出修改方案。)
●爬山虎的腳怎樣向上爬的?
師:(先出示彩色圖片,一墻碧綠、濃密的爬山虎深深地吸引了學生)正是因為有了腳,爬山虎才能很快地爬上好幾米的高墻。那么它的腳是怎樣一步一步向上爬的呢?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研究一下這部分。(師與學生一起研讀,學生交流討論匯報。)
生:因為這段是寫爬山虎怎樣往上爬的,所以我主要抓住了幾個表示動作的詞:觸、巴、拉、貼、爬,我說說我對這些詞的理解(略。)
生:老師,我還可以做個動作,比如我把手當作爬山虎的腳,手掌當作小圓片,可以在黑板上試著做一做爬山虎爬墻的動作。
生:我愿意用簡筆畫畫出爬山虎的腳,并注上動詞,說明它是如何向上爬的。
教師在學生交流討論匯報之后,再出示課件,演示爬山虎怎樣一步一步向上爬的。教師介紹《絲瓜的腳》等小短文,讓學生把自己讀過的有關植物神奇的故事講出來與大家共享, 鼓勵學生從各個角度去感受大自然,觀察大自然。
●我喜歡的一種植物。
給學生留一項作業(yè),以“我了解的一種植物”,或“我喜歡的一種植物”為內容寫一篇作文,鼓勵學生仔細觀察、留心思考,寫出這種植物的小秘密,突現(xiàn)植物的特點,要求寫得清楚明白。
【案例后記】
●這節(jié)課我尊重學生個性的發(fā)展,盡量做到“到位而不越位,出手而不牽手”,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有更多的自主閱讀的時間與空間。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慢慢地體會著,在讀文中把握著爬山虎的特點,逐步學習、細心觀察。
●學生自主閱讀,自由合作討論,小組交流,各抒己見。他們有的采用“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方式;有的通過畫一畫、議一議、演一演、讀一讀來解讀文章;有的抓住重點詞語來品析文章;還有學生通過查找課外資料,把課內知識向課外延伸。這樣的課堂無疑是民主、開放而又充滿創(chuàng)新活力的。
●拓展延伸,讀寫結合。學生理解了爬山虎的腳是怎樣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之后,我拋磚引玉,介紹了《絲瓜的腳》,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引發(fā)學生對科學的追求。為拓展他們的視野,增長他們的知識,同時培養(yǎng)他們細心觀察生活的能力,我又要求學生以此為基點寫一篇作文。一周后,批閱學生的文章時,我又一次被深深地震撼了,他們寫的文章那樣妙趣橫生,我不得不驚嘆他們的觀察力之細致、想像力之豐富。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育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