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建民
窮富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一個長遠話題。似乎只要有社會階層,就會有窮富,只不過高級社會窮富不那么懸殊、界限不那么分明就是了。
有資料說,2000年,世界上三個最大富翁的財產(chǎn),相當于48個最窮國家的國民生產(chǎn)總值。在美國,最富有的1%的人占有全國19%的財富,而最低收入的20%的人口僅占財富的6%。目前,我國也存在明顯的“二八現(xiàn)象”,即20%的人擁有80%的財富,基尼系數(shù)已經(jīng)達到甚至超過了國際警戒線??陀^存在的窮富懸殊問題已經(jīng)在一定程度上引發(fā)了新的社會矛盾,影響了社會安定團結(jié)與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
對此,有些地方提出“把窮人帶富,把富人帶好”的號召并開展了相應(yīng)活動,這大抵是很有些戰(zhàn)略眼光的。
富豪排行榜上以億元計的已非罕見,然而,遺憾的是,先富起來的人并沒有將“把窮人帶富”作為自覺行為,忘記了自身負有帶富窮人的社會職責,有的甚至是為富不仁、不慈不善,“鐵公雞”般地一毛不拔,也有的為此激化了矛盾而釀成血案?,F(xiàn)實問題的嚴峻和血案的教訓,警示富人應(yīng)向窮人伸出援手,力所能及地帶動窮人走上富裕之路。特別是對于黨的干部來說,不論你本事多大、職務(wù)多高,在把窮人帶富這一條標準上沒有絲毫猶豫和退卻的余地。
把窮人帶富,并非就是削富濟貧或者是散財求平,重要的是“帶”,即帶動和帶領(lǐng)窮人尋找富裕門路、幫助和扶持窮人掌握致富技術(shù)、引導和激勵窮人學會管理本領(lǐng)、告誡和啟發(fā)窮人正當把握消費。一般說,窮人與富人的區(qū)別,大體就在“志向”與“智力”上。帶窮先帶“志”,幫助窮人打消“馬瘦毛長、人窮志短”的思想障礙,帶窮還要帶“智”,智力上的差異有時是決定窮富的根本因素。要幫助扶持窮人學知識、長本領(lǐng)、增才干,帶得窮人思想觀念開放一點、眼光放遠一點、捕捉信息靈敏一點、科學治窮和技術(shù)致富的本事提高一點。如此雖非就可立竿見影、全部脫窮,但至少能夠使相當一部分人走出困境。
富人雖然腰纏百萬貫,但未必就在道德品行上得到公眾認可。道德不是財產(chǎn)的伴生物,財產(chǎn)的日漸增多也不意味著品行的自然提升,有時恰恰相反,當富人還是窮人時,能夠慷慨節(jié)義、同舟共濟,一旦成為富人,反倒道德墮落、品行齷齪,看不起窮人的有之,變著法擠兌窮人的有之,甚至喪盡天良在窮人身上敲骨吸髓的也有之。無疑,富人對窮人缺乏應(yīng)有的理解、體諒、同情與愛心,阻礙了富人自身履行社會責任和圓潤社會公德的公信形象。說句不中聽的話,社會上的某種“仇富”心理情緒確是某些富人多行不義的結(jié)果。
錢財不是窮富的惟一標志,富有也不是決定幸福的惟一指數(shù)。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為人倘缺少了應(yīng)有的道德品行,豈非行尸走肉,與草木共腐?窮不失志,富莫張狂;窮不可恥,富不可憎;窮不永遠,富不長在。關(guān)鍵是要把帶富窮人與帶好富人統(tǒng)一起來,不斷縮小窮富差距,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建立和諧的社會關(guān)系。
帶富窮人也罷,帶好富人也罷,重在一個“帶”字。何以為“帶”?一靠道德自覺;二靠組織引導。通過組織開展必要的社會活動,讓公民道德教育和法律的制約效應(yīng)變?yōu)榇蠹业耐庠谛袆右?guī)范,使社會主義的大家庭和諧幸福、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