嫻 雅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在中國文化的坐標(biāo)上,有哪一座山能越過泰山?
泰山在我的心底一直是神圣的。泰山又稱“岱山”、“岱宗”、“東岳”,主峰1545米,素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譽。它是一座文化象征意義遠遠大于實際景觀意義的山。
對泰山我一直沒有急于拜訪,一來泰山離我們江蘇實在很近,似乎可以隨時去;二來我對泰山有一種奉若神明的敬仰,怕急急匆匆的狀態(tài)下,會忽視它的博大淵深。在我看來,泰山不是可以匆匆一瞥就過去的,拜訪泰山,應(yīng)該以虔誠的心態(tài),就如焚香凈手地讀一本早已仰慕的書一樣。
游覽泰山,是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文化的一次回顧和鑒賞。因為我知道泰山不像其他名山大川以單純的自然風(fēng)光取勝,它是歷代封建王朝連續(xù)經(jīng)營的皇家園林,沉淀積累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文化,泰山是古老中國的神山!什么是封禪?什么是祭天?我一直似懂非懂,也許這次會找到答案。
4月21日,我終于有幸來拜訪泰山。風(fēng)大,纜車停運。于是我尋著圣人的足跡從一天門開始向中天門迸發(fā)。這里是兩千多年前孔子登泰山的路線,我在/心里說:泰山,我翻開了你的第一章,你能讓我讀懂口馬?
說實話,雖然已經(jīng)知道泰山不是以風(fēng)景取勝,但是這段由一天門到中天門的景物實在和我想像的差距甚遠。稀疏的植被,裸露的山體,飛揚的塵工。是的,泰山從外表來看遠沒有黃山的風(fēng)采,石不奇,松不秀;也沒有廬山的秀麗,沒有郁郁蔥蔥的林海,沒有芳草的碧綠,沒有殤殤的流水和奔騰瀑布。雖然知道看泰山不應(yīng)該注重這些,但是心底還是免不了對它的隱隱失望。一路上看到僧侶道徒的營建一天門、紅門宮、萬仙樓、計母宮都是那厶衰敗破舊,只有文人墨客的石刻題詠才讓你感到這是歷史的痕跡不可輕視。
這一段路的特色就是“三里一亭,五里一坊”。這里的建筑告訴我,泰山為佛儒道三教雜糅之地,但道教的優(yōu)勢要大一些。泰山神、碧霞元君、玉皇大帝、元始天尊都是道教的重要神仙,難怪泰山被譽為“五岳之尊”。
看來泰山似一本讓我解讀的歷史書籍而不是讓我看的風(fēng)光畫冊。我只能從碑文石刻中去感受泰山的內(nèi)涵,充其量能讀個一知半解也就不枉此行了。我把希望寄托在它最精彩的一章,也許無限風(fēng)光還在險峰呢。
走過回馬嶺,來到中天門,泰山又展開了他的第二章。如果說泰山的第一章是“平”,那么第二章就是“險”。雖然泰山才走了一半,我卻已經(jīng)感到很疲憊,前面的平淡已經(jīng)使我對泰山的興趣減了三分,但是,站在這里遠遠地看見天梯——十八盤,竟也被它的險峻氣勢所吸引,滿眼望山,似乎感到剛剛漸入佳境。
來到了十八盤的腳下,我望著那陡峭的1633個臺階,心里有些畏難。
據(jù)說十八盤于唐代始建盤路,在唐以前還是羊腸小道。這里山崖交口削,明人祁承業(yè)詩曰:
“拔地五千尺,
沖宵十八盤。
徑從窮處見,
天向隙中觀”。
可見十八盤之險!但是既來之,則攀之吧,人生能有幾回搏呢?看來不勞其筋骨的人,是見不到泰山真面目的。我把到過的名山在腦中回閃了一遍:黃山、廬山、峨嵋山縱然險峻秀麗,但是沒有哪一座山在接近山頂?shù)牡胤接腥绱说亩搁L,你每走一公里,山體升高400米,你得仰望著天,匐匍在這千余階的天梯上。當(dāng)我兩腿越來越軟地蹣跚在臺階上的時候,我知道要堅持,再堅持,每挪一步就接近山頂。
在天梯上惴息不定的時候,我更多地想像著千年前的孔子和歷代的皇帝會是怎樣的情景?他們會和我等凡人一樣地爬爬停停嗎?還是有轎子抬上去呢?無論如何,作為祭祀的神圣行為,不管你是圣人也好,皇帝也好,在天梯面前,你只能一步步地接近天神,一步步地走近祭祀的圣壇。這個過程也就是體會和感悟的過程,唯有在天梯上你才感到接近天的艱難,感覺天的偉大。在這里你沒有停下的理由,你行進了一半,你懸在天空中,你別無選擇只能向前、向前……
終于登上了南天門,回頭俯瞰,十八盤已經(jīng)在云霧中了,真是天梯倒掛!我驚詫于這走過的1633階臺階,竟然也被我挪過來了。這時才領(lǐng)略了泰山之雄偉盡在十八盤,泰山之樂趣盡在攀登中。
走過天街,越過碧霞祠、青帝宮登上玉皇頂,泰山向我展現(xiàn)了它的第三章。
往往人們登上玉皇頂會去體會兩千年前當(dāng)時孔子“一覽眾山小”的感覺,我卻撇開云霧飄渺,群峰嵯峨的景象去探究封禪的含義。
以為山頂上會有一個宏大的廟宇,但是令我驚訝的卻是一個小小的玉皇廟,它好似北京普通人家的四合院。這里是傳說中遠古帝王祭天祀望山川諸神的地方。門側(cè)有聯(lián):“地到無邊天作界,山登絕頂我為峰”。門側(cè)西有“古封禪臺”碑一座。這就是祭祀天的場所,有點出乎我的意料。
后來我才知道,玉皇頂原先連這些建筑也沒有,只有一個簡單的工壇。壇是供人們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就像上次我在北京看的地壇,那是皇家祭祀土地的地方。古人認為,天是至高無上的,天子成了人間帝王的代名詞。帝王代表神的旨意來治理國家,登泰山也就成了帝王權(quán)利的象征。我想,一代帝王站在高高的泰山頂上,會覺得離天更近,有天人合一的感覺吧,他們在這里與蒼天對話,表達對天護佑的謝意,也許從心理上會覺得更虔誠,更神秘。
據(jù)我所知,對天的信仰始于我國自遠古時代,據(jù)記載最早的天神就是遠古時代的五個帝王,他們分主天的五方。泰山地處東方,古代有“東方主生,帝王乎震”之說。主管人間福禍生死的最高統(tǒng)治者玉皇大帝。自然也在泰山頂上安家落戶了。由此兒門構(gòu)筑了南天門以上超然塵外的神仙世界,于是我明白了,我們到達這神仙之地自然要受二番攀登之苦,明白了為何要過那么多的關(guān),就是過那么多的門:一天門、中天門、南天門、和后面派生的西天門、北天門。原來這一路我過的三重門,就是讓我體會帝王們在祭拜天神的過程中,領(lǐng)會道教的理念——由塵世進入仙境是不可能一步登天的。其實這和我們生活、工作中的道理是一樣的,成功的路上都是要付出艱辛和汗水。
在泰山頂上,我見到了泰山石刻,也叫《封泰山碑》,是秦始皇在公元前219年封泰山時的功德碑,為丞相李斯篆書,俗稱李斯碑。石刻歷經(jīng)兩千多年的時光,我沒有過多地關(guān)注石刻的內(nèi)容,那些歌功頌德的文字已經(jīng)引不起我太大的興趣,只是欣賞文字的行云流水、剛?cè)嵯酀?、工整勻稱的線條之美。在這里駐足欣賞古人留下的墨跡,讓我感到了泰山的文化底蘊原來也體現(xiàn)在這些方塊的文字里了。于是我明白了,泰山的美在于它的石刻和它的建筑——許多有著歷史痕跡的載體,這就是泰山作為一座文化山的底氣,想來想去,中國還確實沒有哪座山在文化的內(nèi)涵上來和它媲美。
登泰山的過程也是一次心靈洗禮的過程,于是我又理解了歷代帝王將相
為什么選擇在泰山祭天,這里實在是一個接近天神的最佳之地。而且這種選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泰山祭祀是歷代統(tǒng)治者達成的共識,也是歷代王朝苦心營造不斷完善的祭壇。這就決定了泰山的地位是無與倫比的。
據(jù)說,唐宋以前的皇帝把泰山作為與蒼天對話的媒體,只表達對蒼天的敬意和虔誠,所以只有簡單的土壇而已。但是到了明清,帝王不但要表達對天的崇敬和感恩,還要表現(xiàn)神本身的巨大與尊嚴,是便獎天的概念具體化,將泰山改造成天界,再請來玉皇大帝安家,以造成仙都的氣氛,目的是讓泰山永安。泰山安了,則四海皆安,帝王的江山就可以永固了,這才是帝王封禪的真正用意所在啊!也就明白了泰山腳下的城市為什么叫泰安了,問起同來的泰安市的同行,“泰安市的來歷是否出自此?”竟未答出,但我肯定,一定是這樣的。
我曾無知地以為,孔子之所以會登泰山而小天下,是因為廣袤的魯中平原上實在缺乏偉岸的高山,因此就顯得泰山的拔地而起;又因為它是中原文化的核心腹地,所以秦漢以來,帝王封禪,代代不絕。也許以當(dāng)時(漢唐時代)的條件,皇帝達到泰山可能更方便一些?也許是因了孔子的名氣才造就了泰山的名氣?在文化的坐標(biāo)上,泰山固然是一座無人可以比肩的“天下第一山”,而在自然的坐標(biāo)上,其實泰山不過是一個平常的山也!但是,當(dāng)我走完了泰山之頂后,我才深深地為我的淺薄而慚愧:因為海拔1545米的泰山確實可以當(dāng)?shù)闷疸筱笕A夏的精神象征了。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
讀泰山的時候,你必須在結(jié)束整個過程以后才能給它下個結(jié)論,因為泰山的建筑和石刻是要串起來解讀的,單單一個建筑一塊石刻是看不出什么名堂的,他們實在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于是我明白了古人的良苦用心:他們設(shè)計的是從岱宗坊以下的凡界向南天門以上的天界仙府逐漸過渡的漫長過程。從山下到山上每一個層次都有它的層次與起始,層層遞進。直到完成從人到仙的飛躍。
其實,無論你是讀山讀水還是讀人,你必須下番功夫全面了解才能看清人世間的真面目,那種一知半解和只看表面現(xiàn)象的做法只會誤導(dǎo)你的人生。我開始悟出泰山的第三章可以用一個“仙”字來概括了。泰山,讓我感覺了由“平”到“險”到“仙”的過程,那不僅僅是一個接近封禪的過程,更像是一個生命不口愛情的過程。于是我開始欣賞泰山、贊嘆泰山了!
常常聽到這樣的贊美:黃河啊,母親!當(dāng)我終于走出泰山的時候,一句話在心底涌起:那就是:泰山啊,父親!
誠然,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文明發(fā)源地,而泰山這個凝結(jié)了燦爛悠久歷史文化的山岳則是世界自然與文化的雙重遺產(chǎn)。泰山的歷史底蘊是厚重的,泰山的硬朗和挺拔的風(fēng)格,就好像我們滄桑的父親?此時,我的心底涌起了彭麗媛唱的那首歌:《我們是黃河,我們是泰山》……
榕樹下二泉映月社團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