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宜強
岜沙位于貴州省黔東南州從江縣城I西7.5公里,由從江縣城出發(fā)沿321國道盤旋而行,10來分鐘后,便來到這個古樹參天、滿山綠蔭、頗具神秘色彩的苗族村寨。這里海拔550米,全村422戶,2151人;由老寨、宰戈新寨、王家寨、大榕城寨和宰壯5個自然寨組成。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被國內外專家學者譽為苗族傳統(tǒng)文化的“活化石”和“博物館”。2002年被列為貴州省十個重點民族村之一。
岜沙是一個神奇的、充滿久遠傳統(tǒng)鄉(xiāng)情的村寨。目口使在經濟社會如此發(fā)達的今天,這里的苗族鄉(xiāng)民也依然保持著本民族傳統(tǒng)的風貌,保留著明清時期的生活習俗和服裝服飾。世居于斯的苗族同胞,是一個以樹為神的原生文化村落;是外人所見的最不受現(xiàn)代文明浸染的苗族分支。村民們過著男獵女織、刀耕火種的生活;使得岜沙具有一種原始、野性的美。
一進岜沙,村支書滾內拉迎上來說要買門票,每人10元;筆者拿出采訪證和他聊起來,他的漢話說得不錯,據說1972年在北京房山當過兵。他們穿著土法染制的民族服裝,深藍色泛著光。岜沙男子尚武,兒時髡發(fā),前額頭發(fā)剃光;留腦部頭發(fā)披于肩后,至成年時開始蓄發(fā);漸漸綰髻于頭頂,額頭勒一條桃花布巾,此裝束至今不變。人們梳著小辮,頭挽發(fā)髻,腰門別著砍刀,肩頭挎著獵槍。這山里雖早已沒有走獸飛禽可打,但男人出門時仍喜歡帶著獵槍,那槍已成了他們的隨身飾物。女人們身穿大襟的上衣,下穿百折短裙、扎綁腿,領口、袖口、下擺和綁腿是姑娘們自己繡制的彩綿;項上戴著粗大的銀環(huán)。漢族春節(jié)的日子,這里特別的寒冷,也是她們冬閑的時候,姑娘們在露天地用樹兜、樹根和柴辟燃起火堆,取暖繡織這樣的裝束;既顯示出女子亭亭玉立的身姿,又十分便于她們登山和勞作。早些時候,年輕人從外地打工回來時,必須在村外換上本族的衣服才準許進村。在山寨里,可以見到婦女在操作古老的木紡機、織布機;男人們拉著笨重的鋸板機可以聞到蒸米酒的清香;可以聽到人力春米沉重的節(jié)奏。熱鬧的聚會場合,時常有苗族姑娘向外鄉(xiāng)的賓客發(fā)起“偷襲”;偏僻苗寨里的小姑娘主動與外來的陌生人嘻鬧,這在漢族區(qū)是難以想像的,其實這也是苗族的風俗之一。
岜沙是個沒有其他民族雜居的苗族村寨。住房以“吊腳樓”為主;村寨建在山上,依坡就勢搭起富有西南民族特色的木制欄式吊腳樓,從高處望去已經生滿綠色青苔的樹皮房頂鱗次櫛比,屋頂沒有煙囪。冬日的中午,我和影友們花費30元在苗家用餐;看家家的樹皮屋頂上蒸出緲緲的青煙,那是柴煙和蒸汽的混合物;于是,淡淡的青霧便如同白色的絲絨,暖暖地罩蓋在村寨之上,溫馨寧靜、如詩如畫。
從老寨到王家寨,村間空地及山坡上,或聚或散或疏或密地豎著高大的木排,那是寨民們的曬谷架,收割季節(jié),寨民們將稻谷捆好,一束束地掛在木排之上,這便是一派豐收的景色,處處展開了稻谷的柵墻,映得秋日更加金黃。稻谷掛在寨邊,不用擔心會丟失,這是約定俗成的淳樸民風。
岜沙人信仰樹神、太陽神,楓樹被奉為祖先神;在岜沙茂密的叢林中,我看到了一塊石碑,碑文這樣寫道:走進岜沙是九黎部落的一支。岜沙苗胞自住進岜沙后,日子過得異常的寧靜安詳。岜沙人認為,這得益于祖先選準的這場寶地。尤其是生于斯、養(yǎng)于斯的森林的蔭庇。于是岜沙人對樹木特別崇拜,象崇拜神一樣崇拜每一棵樹,象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愛惜每一棵樹。
在岜沙人眼里,每一棵樹就是一個神靈,它們不僅有靈魂,而且還有生命,越是古老的樹木就越神圣。愛樹敬樹已成了岜沙的習俗。寨里的重大活動和民間節(jié)日都擺放在林中舉行,每到農歷的初一、十五日岜沙都要行大禮祭大樹,日常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倔犟地追隨著樹木模樣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男子像生長在山上的樹木一樣蓄留發(fā)髻仿樹皮制著青銅布衣。岜沙人講的是“與樹同樂”。在岜沙還有一個習俗,出生一個人種一棵樹,死亡一個人同樣種一棵樹,而且人死后全部埋在森林中,人人不建墳堆,人人不立墓碑,掃墓只管前一代。在岜沙,凡是長有樹的地方,可能就是一座墳塋。
數(shù)百年過去了,昔日風俗依舊,仿佛時光已在此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