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丹對于自己旋律的自信,使他的歌聲常常撕裂開了旋律,在旋律的織體上忘乎所以地游弋著、上下翻飛著。
他有理由如此忽視旋律,因為對于5歲就跟著父親學大提琴的他來說,優(yōu)美的旋律就如同本能一般,時時充盈于他的胸中,想忘都難。
音樂夢
讀中學時,沈丹在音樂學院接受了正規(guī)而系統(tǒng)的學習。視音樂如命的他,在此時“貪婪”地學會了多種樂器:鋼琴、吉他、貝司、鼓、薩克斯等等,在他的手中,都能被輕而易舉地演奏出美妙的樂章。而在此時沈丹也開始嘗試作曲,“音樂神童”的稱呼在學校不脛而走。
不過這位“音樂神童”最后卻迷上了流行音樂。中學剛剛畢業(yè)的他當時已是武漢歌廳里的干將,一晚上就能掙好多錢。當然,吸引他的不光光是金錢的魅力,而是流行音樂的無窮活力,使他放棄了艱幽的古典之路。
九三、九四年的北京,原創(chuàng)音樂如火如荼,崔健、唐朝、黑豹、張楚在北京聲譽鵲起,北京成為全國所有熱愛音樂的年輕人朝拜的圣地。沈丹那時已經(jīng)寫了好多歌,認定了“要出名定要上北京”,年輕氣盛的他,懷揣著500塊錢就上了北京。
北京夢
“北京夢”很快就邁出了小小的、但是堅實的步伐。當時借住在中央音樂學院宿舍的沈丹一有空就拿著吉他奔走于各大唱片公司,去展示他的作品。憑著音樂上的深厚功底,沈丹的作品很快便受到了一些唱片公司的青睞。這是沈丹的第一個創(chuàng)作高峰,后來被何靜所演唱的“青梅竹馬”、李小燕演唱的“把輕松交給我”、陳琳演唱的“都已改變”等,都是沈丹這期間的作品。
有了目標,生活上的艱辛便成了有意義的付出。沒過多久,沈丹在音樂學院附近租了一間3平米的小屋,這是沈丹在北京的第一個家,一個名副其實的蝸牛的家。就在這個蝸居里,沈丹常常因為過于投入創(chuàng)作而忘記給屋里生火取暖的爐子加煤,直到感到刺骨的寒意……
就在這樣的氛圍中,沈丹一直堅持著在武漢音樂學院的學業(yè)。他一遍一遍地往返于北京和武漢,直到完成學業(yè),——這一種清醒和理智,也同時體現(xiàn)在他的音樂事業(yè)中。
1996年,沈丹加盟王小京的星碟唱片,這是他音樂生涯的一個重要轉(zhuǎn)折點。他并沒有一味地沉浸在被認可的喜悅之中,而是用盡所有積蓄,買了一臺雅馬哈QS300合成器,開始了編曲制作的道路。以后,在參與江珊的第二、三張專輯《情似朝露》和《我還是我》的制作和創(chuàng)作中,在不斷被肯定、不斷取得成績的過程中,沈丹陸續(xù)添置著他賴以生存、也視若生命的音樂編制設備。
好多年過去了,沈丹已儼然是京城著名的音樂人了,他給許多著名歌手制作歌曲,擔任了多臺央視大型晚會的音樂制作,還制作了多部電視劇的音樂,沈丹的北京夢應該說已經(jīng)徹底實現(xiàn)了。但是,他還有一個夢沒有實現(xiàn),那就是——歌手夢。
歌手夢
沈丹說:“我當初到北京就是想做歌手的?!鄙虻ψ约旱母杪曂瑯映錆M了自信,他認為自己的聲音是麥克·波頓型的,不一定漂亮但十分有特色,富有整體的線條感。
但是沈丹為什么遲遲沒有將這個夢想付諸實現(xiàn)呢?沈丹說時機未到。這又顯現(xiàn)出沈丹理智的一面,他對流行歌壇的現(xiàn)狀有著自己清醒的認識。他認為,相對于1994、1995原創(chuàng)音樂的春天,今天流行樂壇的氛圍雖然沉悶了一些,但對音樂人來說卻比當年好很多,最主要是比過去規(guī)矩了,詞、曲、制作者的利益得到了保障。而當時,一首當紅歌曲與詞曲作者之間可能只是幾千塊錢的關(guān)系。當然他也不排除由于盜版猖獗所帶來的音樂圈急功近利的現(xiàn)狀。
但是做歌手是一件不一樣的事情。作為一名有經(jīng)驗的制作人,沈丹可以將一張唱片的制作費用每一分錢都用到明處,也能夠避免許多歌手不能主控唱片進入流通領(lǐng)域所面臨的推廣問題。而與流行音樂朝夕相處的沈丹認為,恰恰是宣傳,宣傳是一張唱片成功最重要也是最花錢的部分。
促使他重拾歌手夢的是他的強大后盾——鼎天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作為這個公司的藝術(shù)總監(jiān)兼創(chuàng)作型簽約歌手,沈丹個人的首張專輯《穿越》2003年9月由白天鵝唱片正式發(fā)行。
沈丹很相信自己的流行觸覺,他并沒有刻意標榜這張專輯是他多年的嘔心瀝血之作,也沒有強調(diào)這些歌是他對生活的真誠感悟,他說他只是做了一些憑他這么些年的制作經(jīng)驗所認為的聽眾們會喜歡的歌,一句話,那是流行歌曲。
但是無可否認的,在自己的第一張專輯中,沈丹也放進了只屬于自己的想法,即與港臺不一樣的旋律、唱法和制作,“如果有現(xiàn)場,更可以看出我跟港臺歌手的不同來?!鄙虻ふf。
其實這些我們都在專輯中聽到了。我們聽到了與港臺歌手不一樣的陽剛氣質(zhì),我們聽到了由諸多頂尖樂手和交響樂團打造的宏大氛圍,我們更聽到了:一位優(yōu)秀的音樂人和歌手對于流行和音樂的不懈努力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