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的袁世凱投靠淮軍統(tǒng)領吳長慶,憑著叔父袁保慶與吳長慶的把兄弟關系,當上了淮軍前敵營務處會辦的實缺。投軍之前,袁世凱曾兩次參加鄉(xiāng)試,都名落孫山。投軍之后,他仍想在科舉仕途上有所作為,因此拜吳長慶的幕僚張謇(字季直,光緒二十年考中狀元)為師,學習吟詩作文和八股文章。
1882年,張謇、袁世凱師徒隨吳長慶駐軍朝鮮。軍旅生活,緊張而艱苦,但袁世凱對張謇總是恭恭敬敬地稱張謇為“夫子大人”。不久,袁世凱協(xié)助朝鮮國王李熙鎮(zhèn)壓漢城兵變時立功,清政府獎勵他五品同知銜。這時他覺得投軍之路遠遠勝過科舉仕途,決心不再走科舉取士之路了。因此對張謇也不如從前那么恭敬,改稱張謇為“季直先生”。
后來,袁世凱又為朝鮮國王訓練“新建親軍”,鎮(zhèn)壓“開化黨”,受到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的賞識。于是,袁世凱抓住時機,越過頂頭上司吳長慶,投靠了李鴻章。后經李鴻章保薦,清廷提拔袁世凱為三品道員,出任清政府駐朝鮮總理全權代表。這時的袁世凱更加洋洋得意目中無人,與回到國內,在江蘇崇明書院掌教的張謇通信時改稱“季翁”了。
隨著官階越升越高,袁世凱覺得犯不上總把張謇當作長輩,于是在與張謇通信時竟直呼“季兄”,索性與老師稱兄道弟了。
張謇是殿試狀元,很看重面子,連朝廷重臣對他都尊崇有加,袁世凱竟如此無禮,是可忍孰不可忍?!他寫信質問袁世凱:我過去現(xiàn)在都是姓張名謇字季直,而你對我的稱呼,卻忽而“大人”,忽而“先生”,忽而“季翁”,忽而“季兄”。你的官階愈升愈高,我的輩分卻愈變愈小,真是豈有此理!
袁世凱收到他的信,暗笑這位老師的迂腐:“只要能飛黃騰達,過河拆橋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