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做滁州太守時,與瑯琊寺的和尚智仙很要好。這位當家和尚專門為他在上山的路旁蓋了一座亭子,歐陽修給亭子起名“醉翁亭”,還寫了一篇《醉翁亭記》。文章寫好后,他抄了六份,讓衙役把分別貼到各個城門口,一個城門貼一份,讓過往行人幫助他修改。同時,他還派出六班鑼鼓手,在各個城門口鳴鑼擊鼓,招來行人。這天,有一個五十多歲的砍柴老頭在城門口轉(zhuǎn)悠半天,然后直奔太守府參拜過歐陽修后說:“大人,你那篇文章,我聽衙役讀了,句句講的是實情,就是開頭太羅嗦了!”為了讓老頭提出具體意見,歐陽修就把開頭背誦了一遍:“滁州四面皆山也,東有烏龍山,西有大豐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剛念到此,樵夫把手一揚,說:“停,毛病找到了。”歐陽修恍然大悟,連忙說:“你的意思,是不必點出這些山的名字?”
老樵夫笑著說:“就是這么回事。太守,你上過瑯琊山的南天門嗎?站在南天門上,什么烏龍山、大豐山、花山、白米山,全都看到了,四周都是山!”歐陽修聽了,大聲說道:“言之有理,言之有理!”當即拿起文章底稿改道:“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然后又讀給樵夫聽。樵夫聽了,忙載住歐陽修的話頭說:“環(huán)滁皆山也,五個字就成了,后面的就不必再羅嗦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