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高考作文中仍然大量出現(xiàn)的“寫自己不真、寫家庭不真、寫學校不新、寫社會不深”的所謂“四不”現(xiàn)象,究其主要原因,還是我們的考生在“思考”二字上相當欠缺。這里的欠缺,既包括平時對事物、社會和生活等缺乏獨到的感受和深入的思考,也包括臨場作文時,對審題立意、文體選擇、角度結構等作為作文的基本環(huán)節(jié)未進行仔細琢磨和比較思考,倉促動筆,胡亂為文。那么,臨場作文怎樣運用思考出新策略或方法呢?
一、深思出新法。
面對同一文題或材料作文,要寫出比別人深刻而具有新意的文章來,首先就必須“見人所未見,發(fā)人所未發(fā)”。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自己比別人琢磨得更透、思考得更深。這正如古人說過的:“凡作文發(fā)意,第一番來者,陳言也,掃去不用;第二番來者,正語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來者,精語也,方可用之”。這“三番來者”,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第一、第二、第三構思”,也就是隨著作者思考認識的逐步深入、文章也會漸次深刻起來。我們有的同學難以寫㈩新穎深刻、見解獨到的文章來,就是因為還處在“第——構思”時就匆匆動筆,深思、開掘得還很不夠。那么,怎樣進行深入思考、開掘創(chuàng)新呢?我們以構思《我與書》這一文題為例來加以說明。第一構思:寫我與書接觸的歷史,縱向展開;或寫我與各種書的關系,對各種書的看法。這種構思立意,很膚淺寬泛,寫出的文章就可能很空洞,連“基礎等級”都難以達到。第二構思:寫我在某一段時間與某類書、某本書的關系,我與某本書的故事等。這種構思,或寫某一本書對“我”人生成長的影響,或寫“我”買某本書、借某本書所發(fā)生的故事,或寫自己接觸到一本不健康的書籍的經(jīng)過及思考等,既較容易寫具體,也較容易達到一定的深度,因而可能達到或接近“基礎等級”或“發(fā)展等級”的標準,至少可能達到或接近“基礎等級”的標準。第三構思:寫我對書的反感,進而思考“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問題,思考書籍與教育制度、書籍與人生的關系,還可以把書進行“虛化”思考。這種構思就更有深度,因而寫出來的文章就會充滿創(chuàng)新氣息,達到“發(fā)展等級”就比較容易,所以,考場作文要有所創(chuàng)新,同學們在正式動筆前一定要做到“三思”!
二、多思㈩新法。
無論是客觀事物,還是社會生活;任何作文的文題或材料,往往都具有多側面性、多層次性??紙鲎魑膹牧⒁獾竭x材,從角度到結構,之所以年年都有眾多考生“撞車”,即所謂“千人同語、萬人同材”,是因為很多考生不善于從多方面、多層次去思考文題或材料,習慣于按常規(guī)思維去構思為文。其實,只要我們在深思的同時不忘多思,往往就會構思出新主題、開掘出新角度、建構新結構。這正如莫泊桑所說的“任何事物里,都有未被發(fā)現(xiàn)的東西”。19世紀英國畫家透納跳㈩習慣思維的套子,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霧都”倫敦的霧不是一般的灰色,而是獨特的紅色,從而改變了人們對倫敦霧的傳統(tǒng)看法;詩人蘇軾望廬山發(fā)出“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感嘆。由此可見,只要我們善于用發(fā)散思維、探索眼光去認識事物、認識社會和生活,就能把握它的方方面面,就能通過比較、分析弄清它的本質所在和與眾不同之處,從而有效避免認識上的一般化、雷同化。比如,以《出國》為話題作文時,我們可以這樣多思:從對象人手,官員、知識分子、學生、老百姓……均可做文章;從出國的動機上探討,趕時髦、學知識、旅游、公款消費……均可人筆;甚至還可以暢想未來——地球人沖出地球到月球、火星等其他星球(系)上去,又何嘗不是出國?……動筆之前,只要我們能這樣善于運用發(fā)散思維進行多思,就能打破常規(guī)思路,做出最佳選擇,達到理想效果。又如,以《傘的啟示》為題作文,我們只要通過多思,就可能構想出以下多條寫作思路:(1)炎炎烈日,傘頂住暴曬,把陰涼留給人們;暴風驟雨,傘使人們免受淋漓之苦。“傘”具有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讓給別人的高尚風格。(2)從紙傘、油布傘,形形色色的折疊傘、自動傘、帽子傘……看到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普普通通的傘,正是我們觀察社會、認識生活的一個“窗口”。(3)青年一代應該自尊、自信、自強、勤奮、開拓、創(chuàng)新,而不應該在別人的“保護傘”下虛度青春年華……這樣構思㈩多種寫作方案后,再結合自身的情況,選擇某一個方面下筆為文,既能做到得心應手,思路清晰,又容易寫深、寫新。三、逆思㈩新法。
深思、多思能夠出新;如果能逆向思考、反彈琵琶,那就更有可能開掘出新的主題和寫作思路來,達到“見人之所未見、發(fā)人之所未發(fā)”的目的。例如,1999年的高考作文題(材料作文)是《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大多數(shù)考生都劉·記憶移植持肯定的態(tài)度,從正面加以論述,給閱卷老師的感覺是“千人一面,萬人一孑L”;而一位考生卻敢于逆向思考,從道義、法律、科學、宗教等多方面分析移植記憶可能帶來的問題,觀點新穎、獨到、深刻,與眾不同。又如,1997年的高考作文題(材料作文)是《“樂于助人”與“悄悄走開”》,一考生在自擬題《反彈“見風使舵”》中指出:“‘見風使舵’都壞?不隨風使舵,船豈不要翻?所以,我以為,要具備‘見風使舵’的能力”。這里,運用反彈琵琶的技巧,別有新意。當然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寫任何文章都要單純“反其道而行之”,也不是都要堅持做“對立派”,而是要針對不同的文題和材料,順著思維本身的邏輯,注意在作文中體現(xiàn)㈩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四、辯思出新法。
這里的“辯思”,就是辯證思維,為什么要求同學們在作文中要懂得并善于運用辯證思維?這是因為辯證思維的核心思想是“一分為二,對立統(tǒng)一”;而客觀事物又是對立統(tǒng)一的,很多作文題(或材料)都有正反兩個方面的道理,或相反相成,或相輔相成。所以,作文時光深思、多思、逆思還不夠,還應該學會“辯思”。這樣才能做到既全面又周密、既深刻又辯證,避免出現(xiàn)過于偏激、片面的情況。比如,2003年的高考作文題(材料作文)是《感情的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一位考生在自擬題《情感的權力》中有這樣一段充滿辯證思想的論述:“謬誤總愛偷穿真理華貴高雅的衣裳,賣弄純潔賣弄博學,所以情感會經(jīng)不起誘惑,近謬而疏真理,情感會操縱當權者的法杖,顛倒黑白——所以說,‘感情用事’很多情況下是有害無益的。在情感與正義面前,我們需要讓情感‘回避’,讓情感站遠,讓真理敢于靠前”。很明顯,這段文字巧妙運用辯證思維方法,比較全面而深刻地論述了“情感會操縱當權者的法杖”這一重要的分論點,也較透徹地分析了造成這一局面的本質原因,并且還具體說明了解決問題的良策:“讓情感‘回避’,讓情感站遠”。由此可見,同學們在深思、多思、逆思的同時,還應該注重“辯思”。這樣就能使我們的文章既豐富、深刻、新穎、又充滿辯證色彩。
總之,思考的力量是無窮的,只要我們平時加強思維能力的訓練,臨考時善于運用思考的策略和方法,既深思、多思、又逆思、辯思,我們就能寫出立意深刻、構思精巧、觀點新穎、辯證嚴密、充滿創(chuàng)新氣息的佳作來。一句話:只要思考新,就有作文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