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三峽位于絲綢古道高臺縣北麓黑河下游,名曰:正義峽、閆空峽、趙家峽。
黑河發(fā)源于祁連山,流經(jīng)張掖、臨澤、高臺、金塔、額濟納旗入居延海,全長約820公里?,F(xiàn)今又有新說,據(jù)中國科學(xué)院研究,發(fā)現(xiàn)古黑河是一條外流河,有一條明顯的古河道在距今50萬年的更新世與東北的黑龍江河相通,當時湖泊、河汊串珠連綴,長達6 500公里,是亞洲最長的“湖谷河”。
黑河三峽流域是歷代兵家之爭的咽喉要地,也是古代邊關(guān)驛口。正義峽前面是歷史上著名鎮(zhèn)夷城,周長約5華里,依山傍水,殘存的厚厚的古城墻和寬寬的護城河清晰可見,這座明代洪武年間的古城被當?shù)匕傩辗Q成天城。這兒巍峨的長城遺跡連綿不斷,山巒上矗立的一座座明代峰火臺與浩瀚戈壁上的漢代烽燧墩遙遙相峙。來到這兒,仿佛走進了馬啼疾飛,狼煙四起,金戈鐵馬的古戰(zhàn)場。
進入峽口,一座小院修建在黑河旁,小院側(cè)面,整齊地擺放著一排排雨器、蒸發(fā)器、溫度儀等側(cè)量儀器。黑河上空幾道百米長的鋼索橫跨,長方形的測水天車懸掛鐵索上。這就是河西黑河上年代最久的水文觀測站———正義峽站,它始建于1943年9月,擔負著從鶯落峽起黑河的流量、流速、水位、水溫、降水、蒸水、冰凌、泥沙流失等監(jiān)控過程,掌握著黑河沿岸百萬畝農(nóng)田旱澇用水狀況。沿著黑河順流而下,山高峽窄,波濤洶涌,山路轉(zhuǎn)變而逝,好似“山窮水盡疑無路”,忽而峰回路轉(zhuǎn),“柳暗花明又一村”。不遠處一棵約兩人才能合抱的梧桐樹,像是在點頭迎接遠方的客人。相傳這是唐僧西天取經(jīng)路過黑水河拴過馬的那棵樹。繼續(xù)前行,陣陣濃郁的沙棗花香撲鼻而來,放眼望去,百畝翠綠欲滴的果園映入眼簾,傘形的桃樹、杏樹、梨樹、蘋果樹,幼果鮮亮,墜滿枝頭,樹下的瓜秧、豆角、菜花,峽谷中到處綠草青青,絢麗多姿,如同置身畫境。這種迷人的自然景色令人一下想起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沿河遠眺,一塊龜鱉似的巨型山巖深入河中,這就是閆家峽八景之一的“金龜探水”。
前人曾經(jīng)用這樣幾句詩來描述閆家峽的自然景觀:“金龜探水第一景,雅壁酒亭座無人,鵓鴿仙洞隔河望,提督古墓樹碑文?!睆牡桶纳搅号试蕉?,在一塊四面小山丘環(huán)抱的空地中,有幾座墓塋,墓南有座很大的石碑,堅立在一塊用青石雕成的巨龜背上,上面鐫刻著乾隆二十七年,皇帝給甘肅提督閆相師撰寫的碑文。碑文曰:“從征戈壁,威行蔥嶺之西;躍馬崦嵫,勛策凌煙之上?!遍Z相師曾在這里抗擊外侵,鎮(zhèn)守邊關(guān),立下汗馬功勞,后來病逝于此地,所以皇帝為此降旨立碑。
出了閆家峽,沿河邊小路延伸,峽谷越來越窄,山崖峭壁與山巒中連綿屹立的烽燧墩遙遙相望,高可連天,如壁壘雄峙,河水拍擊山巖發(fā)出轟鳴,驚起幾只蒼鷹在高空飛旋,這就是黑河險峽———趙家峽。
趙家峽東約12公里處,有一條通往金塔、穿越巴丹吉林沙漠、走向黑城子遺址的石鑿古道,亦是絲路故道,稱為石門。進入石門,仰視天空,云天一線,使人有“峰與天關(guān)接”之感。好一個神奇美麗的黑河三峽,當年大禹治水巨斧劈開的石峽天險,隨著滔滔不息的黑河水走過了數(shù)千年的歷史風煙。黑河三峽山美水美風光美,黑河兩岸這塊平疇沃野的土地,由于水足土肥,物產(chǎn)豐富,風景優(yōu)美,早在漢唐時期就被譽為塞上江南,戴上了“金張掖”的金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