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革
中美因為政治體制、文化傳統(tǒng)、受眾接受習慣的不同,導致新聞評論寫作形式的大相徑庭。政治體制賦予評論形式某種規(guī)定性,文化傳統(tǒng)對評論形式進行滲透,受眾的接受習慣也會對評論形式予以制約和影響,中美評論的寫作表現(xiàn)出明顯的不同。
一、評論議題的來源:美國重視讀者的需求和愿望中國重視"上面的精神"
確定評論議題,是評論寫作的第一步。一個新聞媒體在一個時期重點評論什么,評論的對象和評論的范圍是什么,都應包括在評論議題之中。
在美國,政府與媒體不是上下級或領導與被領導的關(guān)系,在政治關(guān)系上是平等的,在經(jīng)濟上受自由市場經(jīng)濟的影響。媒體要將報道信息和觀點賣給陌生的受眾,就必須是將讀者迫切需要的東西確定為自己的評論議題,評論議題的確定主要源于讀者的需求和愿望。媒體通過各種分析和研究來確定自己的目標受眾,再根據(jù)目標受眾來確定自己的評論議題。
他們的做法通常有:一是主要聚焦于媒體地域市場范圍內(nèi)發(fā)生的事情。但是當發(fā)生在遠處的一個新聞事件如果影響到本地的生活,如在遙遠的阿富汗的一場戰(zhàn)爭也可能成為評論的由頭。媒體如果要擴展評論議題的覆蓋范圍,那一定得關(guān)注當?shù)厝说呐d趣,使評論議題本地化。二是在按照地域范圍劃分的市場內(nèi),媒體又依據(jù)媒體受眾的人口學特征(依年齡、收入、教育程度以及其他對廣告商來說極為重要的人口學特征)來瞄準受眾。評論撰稿人必須就其媒體的受眾候選對象關(guān)心的議題發(fā)表看法。但是媒體作為社會的守望者,作為社會良知的捍衛(wèi)者,評論撰稿人有時也會將眼光從有限的視野擴展開去,評論議題也會涵蓋社會的方方面面。三是按心理圖式(以態(tài)度和信仰)來劃分和確定目標受眾。媒體依據(jù)精確的地域范圍、人口統(tǒng)計和心理圖式特征的大概輪廓確定目標受眾。
為了弄清楚和確定與讀者當下的重大利益密切相關(guān)的議題,讓評論議題在有限的報紙版面空間聚焦于那些可在有限時空版面內(nèi)產(chǎn)生重大影響力,通常采用三種做法,一是編輯委員會集體主動討論和策劃評論議題。二是通過與社區(qū)團體及市民建立機制性雙向交流來尋求讀者的幫助。三是正式的焦點群體訪談。經(jīng)研究選取一組成員,他們能廣泛地代表報紙的區(qū)域范圍市場和人口統(tǒng)計特征市場,或選擇代表一些特殊的適當定位的受眾。媒體認為,通過精確性研究,可以確保評論議題能滿足所有讀者的要求。因為在美國的大多數(shù)社區(qū)里,人們的目光為他們所吸引,他們的目光又自然為報紙所吸引。
綜觀美國報紙的評論議題,犯罪、職業(yè)、教育、健康、交通是評論的核心議題,他們認為這些最能影響到普通讀者的日常生活,自然也就成為媒體密切關(guān)注的核心議題。
在中國,媒體隸屬于政府,媒體聽命于政府,媒體為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評論議題要體現(xiàn)"上面的精神"。鄧拓在談論報紙評論選題的根據(jù)時指出:"從最滿意的情況來說,它可以找到五個方面的根據(jù)。這就是:①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決定和指示;②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提供的情況和意見;③黨和政府主管部門提供的情況和意見;④記者提出的新聞報道題目和線索;⑤讀者來信反映的情況和問題。"鄧拓所說的五個方面的根據(jù)對我國評論議題的確立影響很大,為我國以后的評論選題基本上確立了一個標準。大致說來,①②③是指要圍繞"上面的精神"。包括黨和政府的決策、部署、方針、政策、現(xiàn)行的法律、條例、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講話等等,這是新聞評論選題的重要根據(jù)。④⑤體現(xiàn)的是"下面的情況",包括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出現(xiàn)的新事物、新經(jīng)驗、新情況、新問題、人民群眾的意見、愿望和各種各樣的看法。但來自"下面的情況"一定要和"上面的精神"結(jié)合起來,用"上面的精神"分析"下面的情況",用"下面的情況"對照"上面的精神"才能確定是否把它確立為評論的依據(jù)。
舉例來說,改革開放之初,有些地方把勞動致富與經(jīng)濟犯罪活動混為一談,出現(xiàn)了錯誤的打擊勤勞致富的農(nóng)民的事情。這些情況反映到了新華社編輯部,編輯部認為分清政策界限,是關(guān)系著農(nóng)村到底是沿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正確方向前進還是倒退的問題,正是基于這樣的分析,才決定把這一嚴重事件作為評論議題,發(fā)表了新華社評論員文章《勞動致富同經(jīng)濟犯罪活動的界限不容混淆》。如果沒有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一系列農(nóng)村政策精神的理解和掌握,并把它與當時農(nóng)村中出現(xiàn)的某些情況聯(lián)系起來,未必能形成這個評論議題。
二、評論立論的確立:美國側(cè)重作出事實判斷中國側(cè)重作出價值判斷
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新聞評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判斷,對所評論的問題作出真和偽、是和非、善和惡等問題的思考。
判斷分為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事實判斷的特征是:客觀的、閉合的,對同一事實可以有不同的事實判斷,但不可能同時為真,只要假以時日,準確與否是可以驗證的。
美國新聞評論傾向于作出事實判斷:就事論事,對具體的新聞事實表達出自己的看法。在美國,對評論撰稿人的要求是很高的。美國《廣播新聞道德》中稱:"分析、評述和社論必須由那些資質(zhì)、經(jīng)驗和判斷力都合乎要求的人來撰寫。"美國最重要的編輯專業(yè)組織"美國報紙主編協(xié)會"在其準則聲明中指出:"采集和傳播新聞及評論的重要目的在于通過向人民提供信息并使他們得以就當下議題作出判斷來為公眾利益服務。"引導公眾作出判斷,評論本身首先要作出自己的判斷。
例如,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lián)成功地發(fā)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這說明美國在用火箭推進導彈方面已大大落后于蘇聯(lián),在空間爭奪戰(zhàn)中失敗了。這在美國引起了巨大震動,一時間如湯澆蟻穴,朝野驚慌,國民騷動,舉國上下議論紛紛。當時美國最負盛名的專欄評論作家李普曼發(fā)表了評論文章《月亮的啟示》。評論指出:"形勢是嚴峻的,至少在我看來是嚴峻的。我并不認為,形勢之所以嚴峻,是因為蘇聯(lián)在軍備競賽中大大領先,以至于早晚有一天我們會成為蘇聯(lián)的禁臠。我絕沒有這樣的想法。我認為形勢之所以嚴峻,是因為任何一個社會都不能夠停滯不前。如果一個社會失去了前進的勢頭,它就會消極后退,就會失去方向,喪失自信。"這段文字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概括起來就是一個包含來龍去脈的原因判斷:落后的原因是美國社會失去了活力和發(fā)展的勢頭而停滯不前。
又如,在《波士頓環(huán)球報》上有一篇關(guān)于住宅法的評論文章,開頭是:"關(guān)于市議會對為波士頓租戶提供住房的人們最新一輪的攻擊,有很多話可說,但是最重要的言論是:這不合法。""這不合法",就是一個包含誰是誰非的真理判斷。
中國新聞評論寫作傾向于作價值判斷,其特征是:主觀的、觀念性的、開放的,對同一新聞事件可以有不同的價值判斷,并不一定相互矛盾。但不好的價值判斷會流于空虛。作出什么樣的價值判斷取決于評論者的價值觀,評什么,不評什么,看重什么,不看重什么。中國的新聞評論之所以傾向于作出價值判斷是因為新聞評論擔負著政治宣傳性任務,主要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施加影響。
例如,1987年6月6日,國務院召開會議就大興安嶺特大森林火災事故追究了林業(yè)部主要負責人楊鐘的嚴重官僚主義錯誤和重大失職行為,決定撤銷楊鐘的林業(yè)部長的職務。第二天,新華社和中央幾家大報針對這件大事發(fā)表了評論。
新華社評論員文章《對官僚主義決不寬容》立論是:"這次國務院對已有嚴重官僚主義錯誤的林業(yè)部長果斷地作出撤職決定,沒有搞下不為例。"
《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堅決持久地同官僚主義作斗爭》立論是:"為了切實做好為人民服務的工作,必須任用賢人,選拔德才兼?zhèn)涞娜说礁骷夘I導崗位上來。"
《經(jīng)濟日報》評論員文章《向官僚主義作斗爭》立論是:"發(fā)生了嚴重問題,造成了嚴重損失,一定要嚴肅認真處理,決不能搞官官相護。因為是老部下,老同事,百般開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光明日報》評論員文章《警惕和糾正官僚主義》立論是:"官僚主義同我們長期實行的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有密切關(guān)系,這是官僚主義的總病根。"
以上四篇評論員文章針對的是同一則新聞各報所作出的價值判斷,就事論虛,反映了各家報社看問題的側(cè)重點。這與美國對一則新聞事實作出的事實判斷完全不同。
三、評論論證的方式:美國重視事實論證中國重視邏輯論證
無論美國還是中國,都強調(diào)評論寫作的首要任務是要給出一個觀點,而且還要給出這個觀點成立的理由。缺少支撐的觀點是不會說服讀者、幫助讀者理解問題的,也無法引導讀者討論問題的質(zhì)量。
在西方科學史上,西方人靠實驗杠桿推動著科學的進步。在評論寫作中的最突出特點是,不是拿著派頭空泛地高談闊論,而是循循善誘地一邊報道一邊議論,多半是就事論事的雜文,緊緊抓住生活中和社會上的現(xiàn)實,從闡述中引發(fā)道理,從理解事實中升華哲學,很少遠離敘述事實的主航道,而總是與事實的陳述并肩而行,讓讀者接受得十分自然。因此,大多數(shù)評論撰稿人在從事評論寫作之前,都練就了高超的硬新聞報道技能。美國《巴爾的摩太陽報》曾有一位著名評論家--H.L.曼肯,至今仍被認為是他那個時代最值得紀念的評論家指出:不應允許任何撰稿人坐在辦公室里年復一年,月復一月地自我冥想,他應該走出去同人接觸。他這里強調(diào)的是報道作為令人信服并有影響力的論點的根據(jù)的重要性。他還指出,撰寫評論也要像新聞報道記者那樣行事,"然后--只有在這時--才寫出你的觀點。"
美國新聞評論常常是緊扣那些有沖擊力的事件來議論以增強評論的時效性、時事性和相關(guān)性。但是權(quán)威性的評論又不僅僅止于對已知的新聞事件加以評論,還要給讀者提供"附加值"的報道。在爭奪讀者的戰(zhàn)斗中,要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就必須在新聞評論寫作中添加充滿事實的新內(nèi)容。他們認為,評論中的報道能在作者和讀者、報紙與服務的社區(qū)之間架設信任之橋。踏踏實實地添加事實和見解,能保持寫作的推動力,引導讀者隨著評論中的報道一步一步緩慢前行。報道既是作者寫作的推動力,又是吸引讀者的閱讀的推動力。報道能為評論一路"加油",沒有"附加值"的評論只會將讀者拒之于門外。帶領讀者前行的最佳方式就是向他們呈現(xiàn)評論者思想的合于邏輯性的發(fā)展,而這又是與基本報道和調(diào)查研究的合理性聯(lián)系在一起的。美國專欄評論作家認為,最強有力的專欄評論是最強有力的報道。
中國新聞評論寫作要求有周密的論證過程,證明你的觀點是正確的。強調(diào)嚴格的邏輯推理。中國的新聞評論為了論證一個觀點的正確,往往會尋求多方論證,也就是說采用多種論證方式。論證方法是把論點和論據(jù)或觀點與材料組織起來的方法。一定的論證方法,要求擁有與論點相適應的論據(jù),運用相應的推理方式。論證方法一般按論據(jù)的性質(zhì)或推理方法分類。中國新聞評論常用的論證方法或推理方式常常有:例證法(歸納推理)、引證法(引證法)、喻證法(類比推理)、歸謬法(純粹假言推理)、反證法(不相容選言推理)等等。在一篇評論中,往往同時運用幾種論證方法,幾種推理形式,并形成諸如并列、遞進、比較、正反等邏輯論證結(jié)構(gòu)。
中國的新聞評論主要靠嚴密的邏輯力量來征服讀者。近年來,在論述抽象道理的過程中也添加了一些活潑因素,使評論不僅有嚴密的邏輯性,而且生動活潑,把道理講活,把抽象道理講得具體可感。但總的說來,不及美國的評論有可讀性和吸引力。
無論中國還是美國,都強調(diào)新聞評論對社會和讀者的作用與影響,但是在如何吸引和說服讀者方面是不一樣的。我們在比較中美評論寫作上的差別時,應借鑒美國評論寫作在吸引讀者方面所作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