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榮沛
土家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其祖先見于先秦史籍。土家族自稱“畢茲卡”,即本地人的意思。其聚居在今湘鄂渝黔邊區(qū),崇山峻嶺、溝壑縱橫、荊棘叢生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土家族獨具魅力的文化藝術——擺手舞。
擺手舞是土家族傳統(tǒng)的祭祀舞蹈,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是人們紀念先相、祈求后代興旺發(fā)達、年豐人壽的一種舞蹈儀式。屬原始舞蹈遺存向風俗性舞蹈過渡一類。所以擺手舞許多的內(nèi)容都是土家先民原始氏族社會生活的反映。
擺手舞以講述人類起源,民族遷徙,英雄事跡為主要內(nèi)容。祭祀儀式由梯瑪或掌壇師帶領眾人進擺手堂或擺手坪跳擺手舞、唱擺手歌。擺手歌是跳擺手舞時,祭祀八部大王,梯瑪(土老司)所唱的歌,長達數(shù)萬行,詞韻鏗鏘,深沉豪放。擺手活動時,土家人們不分男女聚集在擺手堂前,在梯瑪?shù)囊龑隆澳信鄶y,翩躚進退”跳起纏綿的擺手舞,唱起歡快的擺手歌。清同治年間永順貢生彭施鐸的那首竹枝詞“福石城中錦作窩,土王宮畔水生波,紅燈萬盞人千迭,一片纏綿擺手歌?!鄙鷦用鑼懥艘浴皵[手”為舞,以“歌”為聲。邊歌邊舞,載歌載舞的場面。因為土家族沒有文字,他們只能用土家語歌唱祖輩定居創(chuàng)業(yè)的歷史,留給子孫后代,從而成為我們研究工家族歷史的重要依據(jù)。擺手歌人稱土家的史詩,全部用工家語唱,長達萬行,其內(nèi)容主要分“天地、人類來源歌”、“民族遷徙歌”、“農(nóng)事勞動歌”、“英雄故事歌”等四個部分。擺手舞動律特點綜合起來可概括為:走動順拐,重拍下沉,雙腿屈膝,全身顫動。擺手舞動作大部分是順擺,即走同邊。是山地民族特有的“一順邊”動作文化特點。擺古手出右腳,甩左手出左腳,如“單擺”、“雙擺”。屈膝、膝蓋的上下顫動是擺手舞的顯著特點。在擺手舞動作中,膝蓋必須保持屈膝,顯得穩(wěn)重粗獷、健美有力。湘鄂渝黔山區(qū)崇山峻嶺、溝壑縱橫、荊棘叢生、山高路險,多羊腸小道,是土家人們勞動生活的主要地理環(huán)境,行走時,都是側(cè)身、順拐、下沉、顫動前進,這樣樁子穩(wěn),既安全又能背很重的東西。從而形成擺手舞“一順邊”的動律特點。小擺手又稱“社巴”。跳擺手舞不拘人數(shù)多少,少則數(shù)百,多則上萬,擺手時,以擊大鑼、鳴大鼓呼應節(jié)拍,氣勢恢宏壯觀,場面十分壯觀。主要特點是手腳呈同邊動作,踢踏擺手,翩躚進退,成雙成對,節(jié)奏鮮明生動。
土家族的大擺手活動非常熱鬧。在湘西龍山縣馬蹄寨即可以看到這種盛況。這里的大擺手歷史悠久,規(guī)模龐大,遠近馳名,輻射面廣,上至鄂西、渝東,下至永、保、庸、桑,熱衷于擺手活動的土家族人,以及客商小販,雜技藝人等屆時紛至沓來,多達數(shù)萬眾,遂成為湘鄂渝黔邊境文化、經(jīng)濟交流的盛會。
跳大擺手,備龍旗、鳳旗、虎旗、小旗4面。龍旗約長三四米,寬一米多,中間繡有“二龍搶寶“圖案,邊沿鑲有雞冠花形彩邊,鳳旗繡有“雙鳳朝陽”圖案,虎旗繡有怒吼虎威,小旗為三角形或四方形。擺手隊伍,有樂隊、披甲隊、火炮隊、旗隊、擺手隊等。擺手這天,披紅掛彩,香燭高燒,坪壩中央,豎一根紅色旗桿,懸掛著騰云的龍旗、欲飛的鳳旗、長嘯的虎旗,還有五彩燈籠,牌燈上寫著“五谷豐登”“國泰民安”等條幅?!班?嗵!嗵!”連銃三響,繼而一遍“唔——呼,唔——呼,”的吆喝聲,“點咚——點咚……”的擺手鑼鼓震天動地,全場沸騰,隊員們在掌堂師的指揮下整齊的變換著各種舞蹈動作,時而單擺,時而雙擺,時而回旋擺。其舞蹈動作逼真,剛?cè)嵯酀?,粗獷雄渾,隨著擺手歌的內(nèi)容,展現(xiàn)出民族遷徒、建設家園、農(nóng)事活動狩獵征戰(zhàn)以及神話傳說中的開天辟地、兄妹成親、人種再續(xù)等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民族歷史畫卷,使人宛若置身于美麗富饒、古樸神奇的土家山寨里,聞到了春華秋實的香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