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太港
地鍋菜系列起源于蘇北、魯南交界處的洪澤湖一帶。在湖上靠打魚為生的漁民勞息都在船上,一天三餐就地取材,在漁船上解決飲食問題,由于船上條件所限,取一小泥爐置幾塊干柴生起火,爐上坐一鐵鍋,家常制法煮好一鍋菜,鍋邊貼滿了面餅(由于洪澤湖所處華東與北方的交匯處,吃面食較多,這樣因地制宜便產生了這種飯菜合一的烹制方法,俗稱為“地鍋菜”)。餅借菜味,變得軟滑干香,面餅吃完了,還可重貼,這種食法深受漁民們的喜愛,沿襲至今。城里的廚師根據(jù)這一特性,并加以改良推出后,深受食客的歡迎,由于媒體、物流的快速發(fā)展及廚師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地鍋菜有流行全國之趨勢。下面,筆者就如何做好地鍋菜,從選料范圍、原料加工處理、烹制成菜3個方面介紹如下:
1、選用原料范圍
由于地鍋菜多以煮肉、燉魚為主,加之鍋邊貼面餅,因而烹制的時間較長,故宜選燒、燉、熬、燜類菜的原料,如各種海鮮、河鮮、雞、鴨、牛肉、羊肉、野味、干貨類,一般不宜用貝殼類、腸腔類海鮮、時蔬、瓜果類及石灰、堿發(fā)的海鮮也不宜用。選用一些需較長烹制的蔬菜原料可做地鍋菜,如四季豆、玉米棒、茄子、冬瓜、南瓜等。
2、原料烹制前的加工處理
干貨類,先用水發(fā)透,將原料改成條或段,一般經焯水后烹制;雞、鴨、牛肉、豬肉類都改成塊,經焯水或油炸再烹制;野味類斬塊,需泡凈血水,經腌漬、油炸好再烹制;蔬菜類去筋、去皮或去籽,改成塊或焯水、或走油,既可單獨成菜,也可作配料使用。
3、制作成菜
先將面粉加雞蛋、少許鹽、味精、適量清水,揉成軟硬適中的面團,靜餳一會,待面團稍發(fā)起時將面條搓成條,再逐個揪成重約25 g的面劑子,再搓圓,入清水浸泡一會兒,將面團置左手掌中間,右手稍為發(fā)力,將面團向左手指前推抹成帶三條指印的薄餅(事先取一直徑15~25 cm的小鐵鍋,用熱油燙透,再用熱水把鍋淋激一遍,去掉多余的油分,便于面餅粘住并不糊面餅底皮,這一點特重要。)順勢往鍋邊一貼,逐一做滿鐵鍋一圈(呈蓮花型鍋底留約直徑6~8 cm的空間),然后在小火上轉動鍋邊,慢慢煎烤,同時另取一鍋,將燒好的菜倒入面餅中間燜火靠,至餅熟干香時即可上桌。
菜肴舉例:
地鍋三鮮
原料:三黃雞400 g,蹄膀400 g,鱔魚300 g,面粉300 g,雞蛋2個,八角1枚,花椒數(shù)粒,姜片15 g,蒜籽25 g,香菜段15 g,料酒、精鹽、味精、雞精、高湯、老抽、美極鮮醬油、鮮辣味粉各適量,精煉油250 g。
制法:1蹄膀治凈斬成骨牌塊,焯水后加料酒、姜片燉至九成熟撈起。
2三黃雞治凈斬成塊;鱔魚洗凈,剞一字刀,斬成長5 cm的段,分別飛水待用。
3面粉納盆加雞蛋、精鹽、味精、適量清水揉成軟硬適中的面團,搓成條,揪成25 g重的劑子(約14個),再團成團,用清水略浸泡,搟成薄餅,貼在鍋邊上,上小火慢慢燙烤。
4同時另起鍋入油爆香姜、蒜、八角、花椒,倒入雞塊、鱔段,噴入料酒,煸炒至水分將干時,添入高湯、老抽、美極鮮醬油,倒入蹄膀塊,加蓋燜火靠湯汁濃稠至熟,調入精鹽、味精、雞精、鮮辣味粉,起鍋盛入面餅中間繼續(xù)火靠一會兒,撒上香菜段即可上桌。
烹調小貼士:
A 加進適量的玉米面制成的面餅,更具農家風味特色;
B 面團盡量多揉,面餅的口感就更佳;
C 地鍋菜的湯汁都較少,這樣口味更醇;
D 春、冬季上地鍋菜,底下可置一酒精爐加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