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明
劍是我國古代的一種重要近戰(zhàn)兵器。在我國。劍的歷史極為悠久,大約創(chuàng)制子殷未之初,主要用于防身自衛(wèi)。直到西周時期,兩軍交戰(zhàn)皆為車戰(zhàn),遠距離是使箭對射,近距離則是戈戟相交,用劍作戰(zhàn)的還尚少見。到了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爭霸。因為江南地區(qū)林木遍地,水泊縱橫,善于在平原上奔馳的巨大戰(zhàn)車在江南地區(qū)是無比笨重的,幾乎無用武之地。步兵和水兵也就成為吳越軍隊中的主要兵種,而各種短兵器也就逐漸替代了長柄的如戈、戟、槍等兵器。劍成為吳越地區(qū)作戰(zhàn)格斗中的一種主要的常規(guī)武器。
劍用于實戰(zhàn)以后,劍的配制和鑄造也相應(yīng)的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各地均有一批鑄造青銅劍的能工巧匠。而吳越地區(qū)鑄劍的水平則遠遠超過中原諸國,出現(xiàn)了馳名于世的鑄劍大師歐冶子、干將、莫邪等鑄劍能手。他們鑄造的青銅劍,劍鋒堅韌、鋒利無比,體現(xiàn)了當時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在當時的青銅劍中,最著名的要數(shù)“越王勾踐劍”,它是越王勾踐請著名鑄劍師歷經(jīng)數(shù)年、精心鑄造出來的。據(jù)史料記載,越王勾踐請名劍師歐冶子鑄造了五把名貴的青銅寶劍,分別為勝邪、純鈞、湛盧、魚腸、巨闕,都為削鐵如泥的稀世珍寶。史料記載:吳越之劍,“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匝,決非向壁杜撰,”20世紀60年代中期,我國在湖北江陵的一座古墓中出工了越王勾踐劍,劍長55.6厘米,柄長8.4厘米,劍身上裝飾著黑色的菱形幾何暗花紋,正反兩面分別用藍色琉璃鑲嵌成精美的紋飾,劍身鐫有八個錯金鳥篆體的銘文“越王勾踐、自作自用?!笨脊艑<曳Q此劍無論外形,還是質(zhì)料搭配,都是我國青銅短兵器中罕見的珍品。雖然它深埋地下已2300多年,仍是潔光如新、寒氣逼人、鋒利無比。人門曾試之以紙,二十余層一劃而破。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劍在春秋時期以后的戰(zhàn)爭中,逐漸從作為實戰(zhàn)的短兵器過渡為軍官的一種佩飾,但是劍已逐漸從一種兵器上升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至今仍在世間流傳著,并上演過一幕又一幕以劍為主題的歷史劇。
當歷史的車輪轉(zhuǎn)到清乾隆二十八年春,新疆愛烏罕、衛(wèi)達克山、霍罕、哈薩克各部落派使臣到京晉謁高宗弘歷皇帝,并進貢一件九龍寶劍。該劍長5尺,劍柄特長,上雕9條紫金龍,象征“九九歸一”的至尊皇位。劍體華光四射、鋒利無比,吹毛可斷、削鐵如泥。劍鞘用鯊魚皮制成,嵌滿藍寶石,在太陽光下光輝四射。乾隆皇帝佩上此劍,頓時滿殿生輝,揮劍一指,猶如萬朵彩云在空中飄舞,滿朝文武大臣歡聲一片。乾隆皇帝龍顏大悅,特以“龍泉”二字命名,愛不釋手,朝夕相伴,直至1795年駕崩之前,仍遺令將此劍隨葬,永不分離。
歲月無情,滄桑變幻,乾隆怎么也沒有想到在他死后的一百多年后,集土匪、軍閥、流氓于一身的孫殿英以軍事演習(xí)為名,用炸藥轟開了乾隆墓的金剛墻,闖入地宮,將乾隆尸骨和乾隆傾其一生搜集而來的曠世罕見的名貼字畫、孤本秘籍都當作廢紙扔進爛泥之中,惟一令盜墓者滿意的只有那柄非同尋常的劍——龍泉寶劍。
孫殿英東陵盜墓東窗事發(fā)后,大案驚天,舉國一片嘩然。遜位皇帝以及王室成員強烈要求國民政府嚴懲盜墓賊,全國各界紛紛譴責(zé)這一人類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和千古遺恨。但是,孫殿英通過軍統(tǒng)魔王戴笠向蔣介石和宋美齡送禮,這件轟動全國的盜墓大案一拖再拖。終于不了了之。而涉及這事的重要人物孫殿英曾許諾向戴笠貢奉出他在乾隆墓盜得的“龍泉劍”。此后,龍泉劍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就成為國民黨高官和軍統(tǒng)特務(wù)互相爭奪的寶物,以至上演出許多驚心動魄、生死攸關(guān)的傳奇故事。當時從日本特務(wù)川島芳子到軍統(tǒng)特務(wù)馬漢三,無不因為這柄古劍鋌而走險,戴笠最終因這柄價值連城的古劍,死于馬漢三及其同伙劉玉珠在他乘坐的飛機上安放的炸彈,爆炸墜機后,大火燒毀了劍柄,但劍體卻仍然寒光閃閃、鋒利依舊,令人驚嘆不已。盜墓者和因爭奪龍泉寶劍命喪黃泉的人在奪劍風(fēng)波中被永遠的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劍的價值還遠遠不單單在于欣賞收藏上,它的作用被歷代文人描寫的神乎其神,也是想讓世人相信劍這種兵器在古代作戰(zhàn)所發(fā)揮出的神勇。《三國演義》中常勝將軍趙子龍單騎救主于長板坡的曹軍重圍中,所向披靡,斬殺上將千員。而趙云手中所持寶劍卻原是曹操心愛之劍——青釭劍,原來,曹操曹孟德“有寶劍二口”一名“倚天”,一名“青釭”。倚天劍曹操自已佩帶,青缸劍令背劍之將夏侯恩隨身背帶。青釭劍砍鐵如泥、鋒利無比。那曹操背劍將軍自持勇力,擅自離開曹操,引別人搶奪擄掠,不想被趙子龍撞見。趙子龍一槍刺死了夏候恩,奪下了那口寶劍,這還了得,武藝高強的趙子龍,得了寶劍后如虎添翼,在曹操軍中亂砍,“手起處,衣甲平,血如涌泉”,這才有懷抱阿斗,拼殺曹操眾軍將,突出重圍。趙子龍在萬千重軍中用青釭劍救出的陶斗,正是后來“樂不思蜀”的蜀后主劉禪?!度龂萘x》沒有將這兩口名劍的來歷交代清楚,可單憑趙子龍單劍匹馬救后主,足見此劍對趙子龍來說是何等重要。
科學(xué)在發(fā)展,歷史在前進,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刀槍劍戟,斧鉞叉,逐漸被火器所代替,以至于退出戰(zhàn)爭這個生死相拼的大舞臺,然而劍卻仍被保留了下來,過渡成為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蔣介石為了維護蔣家王朝的統(tǒng)治,拉攏、培植死黨為其賣命,特地在德國制作數(shù)把“中正劍”,用以獎勵那些為他死心塌地賣命的心腹。這個故事,我們通過電影《佩劍將軍》就可以窺見一斑。金庸筆下的英雄無數(shù),給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當然還是持劍走天涯的劍客,更有梁羽生的《七劍下山天》使劍客英名永遠流傳。劍的身價是其他兵器不可比擬的,“項公舞劍”說劍是用來舞的,舞劍的姿式最矯健、最英武,更優(yōu)美,集剛?cè)嵊谝簧怼N鑴Ω砹藙Φ拿烂?,而其他兵器則不能舞。例如:刀,只能耍。揚眉劍出鞘,讓人體味到劍的力量和英雄的膽識。偉人毛澤東在他的《昆侖》詩中,用他那如椽巨筆寫到“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詩人站在高山之巔,背倚半壁青天,揮起巨人的手臂幻想著在抽出萬丈利劍后,將昆侖山裁為三截。有誰能不為這樣的“寶劍”所驚嘆呢?
人民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真正動力,無論是劍也好,其他兵器也好,都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每一柄劍的鑄造都凝聚著勞動人民的艱辛和血汗。當代文學(xué)家郭沫若在參觀越王勾踐劍和銀鏤玉衣后題詩一首,“越王勾踐破吳劍,專賴民工字錯金,銀鏤玉衣今又是,千秋不朽匠人心”。千古名劍,實為民工做,創(chuàng)造歷史的決非英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