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群
在我的印象中,雷峰塔就像一場夢,一場古時的夢。自公元10世紀開始,雷峰塔就歷經(jīng)磨難,遭受過三次損毀。公元975年,吳越王錢弘椒在夕照山上建造了雷峰塔,它是座八面、七層的樓閣式塔,然而,此塔最終遭雷擊損毀。其后,南宋初又重修雷峰塔,并將其改為八面、五層的樓閣式塔。每當夕陽落山,暮色漸起,這一帶就會顯現(xiàn)水天一色、霞光夕照的景象。古塔林巒,金碧璀璨,倒映湖面仿佛明鏡初開。當時的文人墨客把這一景致稱為“雷峰夕照”,名列“西湖舊十景”中。然而好景不長,明嘉靖年間,由于東南沿海遭倭寇入侵,雷峰塔的木檐毀于兵戎,僅存磚質(zhì)塔芯,全塔通體赤紅,有如醉翁臥山,與西湖對岸寶石山上亭亭玉立的保椒塔相映成趣,故被人喻為“保俶如美人,雷峰似老衲?!?/p>
到了1924年9月25日,年久失修的雷峰塔殘軀轟然坍塌,當時杭城萬人空巷,爭睹雷峰塔倒塌的景象。許多人對雷峰塔的倒掉表露惋惜之情,認為“西湖十景”從此也因為雷峰塔的消失而殘缺不全,西湖南岸的風景輪廓線將大為遜色。著名園林建筑大師陳從周先生就如此說道:“雷峰塔倒掉,西湖南面景皆虛。”然而,雷峰塔的倒掉也有人高興。那就是喜歡美麗的神話傳說《白蛇傳》的人。他們認為雷峰塔的倒掉,意味著白蛇終于得到了解脫,這無疑是件善事。
我就是被這充滿懸幻色彩的夢所吸引,來到雷峰塔,追尋它往昔的歲月,追尋那一場新時代的夢。
一輪紅日的午后,我走近夕照山,昔日的頹唐老衲如今身著盛裝,帶著一抹醉人的光霞,在西湖中倒映出偉岸、沉穩(wěn)的身影。這座于1999年9月重建,歷時三年、耗資1.5億元人民幣建成的雷峰新塔,其塔形為平座五層八面帶飛檐的樓閣式,風格基本與南宋畫家李嵩《西湖圖》中的雷峰塔相似。
新塔采用鋼結(jié)構(gòu)在原址建立,同時成為遺址的保護性建筑,新塔除電梯扶手、看臺欄桿、樓梯扶手采用鋼制外,塔的建筑屋面及外裝飾瓦、脊、斗拱、柱、枋、欄桿則全部都是銅制構(gòu)件,其中銅瓦面積達2300平方米,用銅量近2800噸,因此,重建的雷峰塔被戲稱為“燒不掉的塔”。新塔臺基以下兩層,平面呈八角形。臺基周邊,裝飾有漢白玉雕制的石欄桿。臺基以上,塔身聳立,塔剎金碧。八面玲瓏的雷峰新塔分地下兩層、地上五層,地上部分高70多米,依山臨湖,蔚然大觀。地下兩層又叫“遺址保護層”,它像一個罩子將遺址團團圍在中央。推開虛掩著的臺基底層大門,昔日雷峰塔轟塌之后留下的殘破墻磚即刻呈現(xiàn)在眼前。透過玻璃屏障,那幾處塵土、磚石依舊的老塔遺址顯得格外滄桑,81年前“頹唐老衲管夕陽”的景致仿佛又出現(xiàn)在眼前。而最讓我感到興奮的是,重建后的雷峰塔精心設(shè)置了暗層,專門演繹《白蛇傳》。這是雷峰新塔內(nèi)全無門窗的一層,它利用新塔底層建筑檐面下形成的內(nèi)凹錯落的空間,將《白蛇傳》分成6大塊立體場景展陳其中,使得“白娘子”得以再次展現(xiàn),讓我仿若置身子那場情冤綿長的愛情故事之中,如夢如幻,如癡如醉。
往上行,只見各層屋面部覆蓋銅瓦,每個轉(zhuǎn)角處設(shè)銅斗拱,飛檐翼角下懸掛銅制風鈴,整座建筑風姿綽約,裝飾鮮麗,渾厚沉穩(wěn)中透著秀氣,蒼古盎然中含有新意,新塔塔身的二層以上,每層都沒有外眺平座,平座設(shè)欄桿,繞塔而成為檐廊,可供登塔的游人全方位觀賞湖山美景。
新塔二層以反映吳越國造塔歷史、文化為主題,采用環(huán)繞八面的《吳越造塔圖》銅版線刻壁畫。三層以雷峰塔歷代詩文佳作為主要展示內(nèi)容,在八個門洞上方,陳展名家書寫后刻制、鑲嵌的匾牌、刻石。四層則運用全景畫方式描繪“西湖十景”的當今風貌,并將不同季節(jié)的景物用長卷樣式分段表現(xiàn)。五層,也是最“金碧輝煌”的一層,除講述釋迦牟尼生平故事的大型東陽木雕外,穹頂內(nèi)壁上2002個涂飾真金的阿育王金涂塔,團團圍住中心的蓮花形成天宮,雷峰塔大事記及雷峰新塔全仿真模型等傳世之作都被封存在內(nèi)。
登臨雷峰塔頂遠眺:北望,瀲滟湖光、堤島柳岸盡收眼底,它與宛如女子的保椒塔遙遙相望,形成“一湖映雙塔,南北相對峙”的勝景,南顧,古剎凈慈寺殿堂深深;西瞰,但見蘇堤、花港一帶垂楊染綠,芳草擁花,東向,近可見柳浪聞鶯煙橋畫樹,遠可觀杭州城內(nèi)街市繁華。據(jù)工作人員透露,這里不僅可將美麗的西子湖盡收眼底,同時也是杭州城內(nèi)惟一一處可以縱攬“西湖舊十景”的觀景臺。
當我走下雷峰塔,忽地發(fā)覺:我已經(jīng)在不知不覺中走過了數(shù)個輪回,一千余年的歷史剎那間被我穿越,仿若一場夢,但卻又是實實在在地展現(xiàn)在我面前,讓我疑惑,讓我驚詫,讓我贊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