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立新
仔仔細細讀完《童心可以欺騙嗎》,得出的結(jié)論是:好像沒有太多可寫的,該文作者基本將我想說的話都說出來了。巧得很,放在桌子上的這篇文章被來訪的一位“外行”朋友讀了,并且發(fā)表評論,儼然完全不同的看法。吃驚之余又分別向另外一些“內(nèi)行”、“外行”請教,再吃一驚,原來不少人對那位教師及其做法表示理解甚至支持,而且不只是“外行”們。
既然那么多的人持不同意見,看來文章還是值得寫,至少應該清理出一個邏輯,能夠給自己的看法找到立場,也試一試能不能說服別人。
分析一下,批評者的觀點主要有二:第一,教師使用了欺騙的手段,自然就是不對的;第二,這樣對待生命,本身是殘酷的,會扭曲學生的善心與良知。這樣兩個方面都與教育的基本精神相違背。仔細想想,也正是在這樣兩個觀點上,我與文章作者及若干教育工作者們很自然地達成了默契。
概括起來,支持那位語文教師的“內(nèi)行”與“外行”們的觀點大約也有兩條。第一,如果教師做得比較有技巧,不像文章中所說的那樣連“作文提示”都事先準備好,學生們是不會發(fā)現(xiàn)教師的“故意”的,那么也就無可非議。第二,死亡也是生命過程的必然,讓孩子們學會面對,有其特殊意義。
正好是相互沖突的兩種觀點,能不能分出個是非正誤呢?權(quán)且從批評者的立場出發(fā),將我們的理由充分地演繹。
首先,如果我們支持或者默許那位教師的行為,類似做法的界限又該如何把握?因為一旦剝奪小金魚的生命被允許,那么似乎有充分的理由擔心,也許明天出現(xiàn)在課堂里的是一只羔羊,展示一下它們吃了沾染不合格農(nóng)藥的青草后如何喪生;后天呢,也許將是一頭小鹿,通過觀察注射海洛因或者冰毒怎樣令它倒斃……不見得是危言聳聽吧,既然有那么多的人認為那位教師對待小金魚的做法并無不妥,這樣的推論似乎也順理成章。那么,對于尊重弱小者的教育,對于珍惜生命的教育,對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教育,又該到哪里去尋找起點呢?寫到此處,我好像能夠看到天真可愛的孩子們,在各種各樣的動植物面前認真地計算:這個可以殺掉,那個需要保護……場面實在有點恐怖。
生命與死亡之間的復雜糾葛,的確是人生學習的重要課題。美國的人類學家米德在考察原始部落文化時曾經(jīng)驚奇地發(fā)現(xiàn),那里的兒童和青年對待死亡的態(tài)度要比所謂文明社會中的同齡人達觀得多。由于沒有種種文明社會特有的禁忌,年輕人得以自然地接觸到各種生命的夭折和流逝,死亡對他們不過是常態(tài)的生活鏈條中的一環(huán)。因此,即使面對親人的逝去,他們也能泰然處之,有悲痛而無懼怕,有惋惜而無恐慌。的確,人類在從野蠻走向文明的長征途中,時時在不知不覺中疏離了許多生命過程中最本真的意義。就此而言,教育要不要引進有關(guān)內(nèi)容,讓孩子學會理解和接受死亡?確實是個有價值的話題。不過盡管如此,這位教師的做法仍然是難以令人贊同的。畢竟,死亡與生存一樣,對于人類是嚴肅的、具有終極意義的重大問題。如果我們有朝一日真的將死亡教育引進學校,引進課堂,我想,那應當是莊重靜穆的,能夠向孩子們昭示生命和死亡的尊嚴的,能夠讓他們領(lǐng)悟生活和存在的意義的,能夠提升他們關(guān)于人生哲理思考的,而不應當是小金魚式的死亡。
最后,是連自己也有點困惑了的,在我們有關(guān)的教育中,是否還存在或者需要某種最后的防線——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是至高無上的原則?不允許在任何情境中變通,不能在任何目標面前“從權(quán)”,不可以為任何條件而“靈活處理”?應該有的吧,至少許多人會如我一樣希望有,就比如誠實、不欺騙。論證如此嚴肅的題目,顯然這樣一篇短文是絕對不夠的,我自知也沒有如許功力。忽然想到,關(guān)于誠實、欺騙與謊言,宗教的態(tài)度倒是最徹底也最有效的,頗富啟示。摩西十誡、古蘭經(jīng)、佛教的戒律,通通將說謊視為罪行或不敬,世界上三大宗教無一例外,恐怕原因已經(jīng)超越了宗教自身,反映了人類內(nèi)心深處的信念。直接以命令呈現(xiàn),將頒布命令的理由和權(quán)力推到了上帝、安拉和佛祖那里,你還要懷疑嗎?
當然,人類已經(jīng)離開伊甸園,又尚未進入西方樂土,塵世的紛繁錯綜令我們有時的確會無奈地背棄誠實,比如善意的欺騙和美麗的謊言,相信多數(shù)成人都知道一些這樣的故事。然而那是特例與迫不得已,是不能夠作為教育活動中欺騙行為的借口的,因為在這種活動中我們面對的是最純潔和稚嫩的童心。至少就這個例子而言,我看不出這個教師必須采取欺騙手段的理由,即使讓孩子們觀察一下小金魚的狀貌和動態(tài),寫出一篇內(nèi)容充實的作文也足夠了。不知這位教師是否想到,他實際上承擔了多么大的風險,因為一旦學生明白了他們的真情與淚水只是教師操縱的道具,那么這一出課堂劇可能付出的代價將是難以估量的高昂,不僅是他個人威信的動搖,更糟的是教育價值的喪失,即使采用最功利的角度,這畢竟只是一次作文練習課,值得嗎?
希望越來越多的教師,對于誠實的意義,能夠具有某種類似宗教信仰般的虔誠與敬畏;越來越多的學生的美好品格與高尚情感,能夠在真實而非刻意營造或善意扭曲的教育環(huán)境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