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意識的萌育是民族精神的一個重大飛躍。然而,邁開這一思想的步履,卻又是十分艱難的。
剛剛誕生不久的國家自然會帶有濃厚的氏族社會的痕跡,剛由氏族成員轉變成的國民,一時還難以擺脫舊的角色規(guī)范。在這時,國家觀念遠遠淡于血親宗族觀念,國防意識遠遜于氏族部落的防衛(wèi)心態(tài)。
“只知有家,未知有國”,這是中國古代國防意識淡薄的重要原因。19世紀80年代,正當甲午戰(zhàn)云密布時,慈禧太后卻和滿朝文武大肆鋪張地慶賀自己的60大壽?!安还車野参?,只顧一家安樂”,這是眾多掌管著國家政權和軍隊的達官貴人的心理狀態(tài)。在那時,即便是一些為國建立不朽功勛的民族英雄,也難以超越宗族血緣意識的樊籬。岳飛背刺“精忠報國”四字,把忠于皇室擺在報國之前;左宗棠寫過“愛國如家”條幅,用以國比家來自勉。這種重家族、輕國家的現(xiàn)象一直持續(xù)到近現(xiàn)代。
國防意識與國家意識,雖僅一字之差,后者卻擁有比前者深刻得多的內涵,并為前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為一種價值取向,國家意識集中表現(xiàn)為對國家利益的極端重視和對國家在國際環(huán)境中所處地位的拳拳關注與清醒認識。國家意識還體現(xiàn)為維護國家主權、尊嚴和領土完整的強烈責任感,蘊含于追求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崇高理想和抱負之中。1841年春,江蘇淮安一位老嫗收到兒子關天培從廣州寄來的一密封木匣和一封信,信上囑咐家人不要急于打開木匣。不久,關天培在抗英前線壯烈殉職的噩耗傳來,老母和妻兒在悲痛之余打開木匣一看,里面放的是他的幾枚掉落的牙齒和幾件舊衣服,以表他誓死報國的決心。關天培是廣東水師提督,當英國侵略軍踏上虎門前沿陣地時,他率眾血戰(zhàn)虎門炮臺,和400余名將士全部英勇犧牲。關天培以身殉國的壯烈行為,激起了人們對侵略者的無限憤慨。當時的詩人朱琦在《關將軍挽歌》中寫到:“將軍徒手猶搏戰(zhàn),自信力竭報國恩。可憐裹尸無馬革,巨炮一震成煙塵?!边@種“舍身棄家思報國”的精神,是國家意識的集中反映,它遠遠超越了宗族血緣的狹隘眼界。正因為如此,國家意識成為民族精神的重要成份,也構成了一個愛國公民的基本覺悟之一。
在一個國家中,如果民族的國家意識很強,這個國家就有相當的凝聚力和旺盛的生命力。當今世界各國,在制定國防戰(zhàn)略時,都把向全民灌輸國家意識作為國防的精神基礎。美國西點軍校的校訓簡明的3個詞組:“國家、榮譽、責任”,把國家作為每一個軍官和士兵的頭一個信條。美國“挑戰(zhàn)者”號航天飛機爆炸之后,從東海岸到西海岸,從國家元首到小學生,舉國哀悼、捐贈款項,顯示了全體國民對國家的關心,這被美國領導人引以為豪。
嚴格地說,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意識,只是到了近代才在我國形成。主權思想是國家意識的核心,但古代中國講的主權,指的只是君主的權力。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帝國主義國家迫使清朝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獲得了在中國領土上的各種特權,使亡國的危險尖銳地擺到了國人面前。整個中華民族對國家地位、命運和前途的思考,超過了以往任何歷史時期。這時,西方關于國家學說的大量傳入,為國家意識的普及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早期的資產階級革命者,曾一度把推翻滿清統(tǒng)治作為“強國”的良策,其言行還夾雜著相當多的漢民族意識,有的提議把革命團體稱為“對滿同盟會”。孫中山主張“革命宗旨不專對清,其最終目的,尤其在廢除專制,創(chuàng)造共和?!彼⒘酥袊谝粋€資產階級政黨———中國同盟會后,迅速擬定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宗旨,明確指出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政治綱領。這意味著一種嶄新的國家意識,正在中華民族新一代愛國者的心中產生。這種新的國家意識,作為革命思想的重要內容,迅速武裝了廣大人民。年輕的毛澤東當時就深受維新、革命思想的影響,他讀了《世界英雄豪杰志》后說:“中國也要有這樣的人物。我們應該講求富國強兵之道,才不致蹈越南、朝鮮、印度的覆轍”。中國有句古話:“前車之覆,后車之鑒”。我們每個國民為了國家的安危都應該不懈努力。顧炎武說的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