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瑞士一家民意機構的調查,對于“瑞士讓你聯想到什么”這樣一個問題10多個歐美國家大多數公眾的回答是:山、巧克力、奶酪、手表和軍刀。由此可見,在世人眼里,軍刀也是代表瑞士形象的最典型的物品之一。
瑞士每年產軍刀2500萬把,其中將近90%出口到海外150個國家和地區(qū)。每年光出口到美國的就有七八百萬把之多。除瑞士軍隊人手一把外,瑞士軍刀還是美國和德國軍隊的正式裝備。
背狗取暖創(chuàng)業(yè)難
1886年,瑞士政府決定給軍隊官兵每人配備一把小刀,但由于當時找不到瑞士生產廠家,只好到德國著名的刀剪城索林根訂貨。1890年,瑞士刀具匠卡爾·埃爾澤納建立了瑞士刀具聯合會,并于次年從德國人手里奪回了向瑞士軍隊的供貨權。當時,他設計的折刀已有4種功能:一把刀、一個鉆頭、一把螺絲刀和一個罐頭起子。6年后在申請專利時,他又加上了兩樣東西:一把小刀片和一個開酒瓶塞的起子。這就是最初的瑞士軍刀。
在現在的瑞士威戈軍刀廠廠房的一角,矗立著一個蠟像:一個制刀工人正趴在一張傾斜支撐著的工作臺上工作,他的背上有一個古怪的網兜。據介紹,威戈軍刀廠的創(chuàng)始人在創(chuàng)業(yè)時因天寒地凍無以御寒,就放一條大狗在這個網兜里,靠狗的體溫保暖。威戈軍刀廠特意制作了這么一件工藝品,提醒員工不忘當年,努力開拓。
成功秘決為創(chuàng)新
瑞士軍刀歷經百年而魅力不減,其奧妙主要在于質量和創(chuàng)新。功能齊全的軍刀生產需經400至450道工序。軍刀廠內生產秩序井然,光質量檢驗員就有幾十人,他們一絲不茍地檢測著每把軍刀的每個功能,決不讓一件次品出廠。
根據瑞士政府1934年頒布的一項政令,瑞士境內只有兩家制刀廠有權使用瑞士國徽作為標志,也惟有它們的產品才能稱作“瑞士軍刀”。這項政令至今未變。這兩家工廠,一家叫威戈,廠址在法語區(qū),另一家叫維氏,廠址在德語區(qū)。前者雇傭了200多名職工,后者為950名。兩家工廠的生產過程各有特點,相互保密,但質量相仿。
小小軍刀功能奇
如今功能最全的瑞士軍刀有64個部件,四五十種功能,包括鐘表、放大鏡、木鋸、金屬鋸等各種工具一應俱全,幾乎可以滿足任何用途,無怪乎有人說,與其說瑞士軍刀是一把刀,不如說是一個工具箱。
瑞士軍刀目前的品種不下好幾百個品種,而且每年還有三五種新款式面世,其用途也不僅在軍隊。例如,宇航員用的15453型軍刀就由17個零件組成,具有32項功能,而刀組重量僅有216克。新近設計的一種相當于手機大小的辦公刀具,集小刀、剪刀、訂書機、起釘器和打孔機等功能于一身。
“9·11”后成“違禁”
2001年“9·11”事件后,由于刀具被列為飛機上的禁帶品,瑞士軍刀的生產和經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兩家軍刀廠為應對市場的萎縮,一家進行了裁員,另一家縮短了工作人員的工時,并且還向生產的多元化發(fā)展,開發(fā)了廚房、裁縫、辦公、醫(yī)療和運動用刀等系列產品,希望這些措施能幫助他們渡過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