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jié),我們在劉本祥老人充滿書卷味的客廳里,聽他講述與《黨員文摘》的不解之緣。
老人雖已81歲的高齡,但身板硬朗,聲音宏亮。他收集了我們《黨員文摘》卷首篇欄目近幾年刊載的30多篇短文,自己將其印成一本小冊子,取名叫《怎樣做人》,分送給親友、子孫們共同品味欣賞。老人對我們刊物的執(zhí)著和厚愛,使我們心頭涌起一股暖暖的春意。
記者:劉老,是什么讓您萌生了把《黨員文摘》卷首篇欄目的文章編印成小冊子的想法?
老人說:我從1985年《黨員文摘》創(chuàng)刊時就開始閱讀了,對刊物所選的文章很感興趣,文章不枯燥,有可讀性,很有吸引力。我也喜歡寫文章,時常寫寫讀后感、雜談什么的。20年前,我從重慶市交通局賦閑回家,將自己對往事的回顧,幾十年生活留下的體會和感受寫給后輩以借鑒和參考,但后輩們對老人的話往往嫌羅嗦。
新世紀的第一個新年,我給子女和孫輩們寫去家書一封,和他們談工作、談學習、談生活。在老生常談之后,我附上《黨員文摘》卷首篇欄目的一篇文章:《成功秘訣》。兒女們說,這篇短文寫得好,很有啟發(fā)。三個分別考進清華、中央財大和北方交大的孫子們說:我們從中知道了成功的秘訣在于堅持。
老人爽朗大笑起來:沒想到一篇幾百字的短文竟有如此潛移默化的作用。
此后,老人把收藏的《黨員文摘》逐篇翻閱,感到卷首篇欄目的文章,最有啟迪意義而又短小生動。于是,老人把從1997年該欄目開創(chuàng)以來的文章進行集中閱讀。老人說:“長住重慶的人對《黨員文摘》這本刊物并不陌生,或許都看過這些文章。但一般的翻翻不同于集中的閱讀,其感受大不一樣?!?/p>
老人告訴我們:這些短文,每篇一般三五百字。雖是說理,但不是板起面孔,倒像是知心朋友,滿懷深情,面帶微笑,向你進述一個個娓娓動聽的故事,讀起來令人倍感親切。特別是我們老年人受目力、精力所限,對長篇巨論,即使是好文章,也很難一口氣讀完;中青年朋友工作壓力大,生活節(jié)奏快,也不容易通讀長篇。對這種三五百字的短文,只花幾分鐘就可看完一篇,再思索回味一下,也不過十幾分鐘,而從中得到的啟迪和教益卻是很深的。
記者:我們翻閱了這本小冊子,您對文章編印的次序進行了有意識的編排,對嗎?
老人說:對。我從《黨員文摘》中選了38篇短文。這些短文的內容涉及到人生哲理、生活追求、思想意志、德行操守、情感愛心等諸多方面。說的都是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摘選的第一篇文章就是:《祖國是什么》,此外先后有《自信的價值》、《心懷欠意》、《放棄依賴》、《給期待降格》、《帶著愛上路》、《決定命運的小事》等,所以我給這本小冊子取名為:《怎樣做人》。當然這些短文所說的還不是做人的全部道理,但很多精義都包含進去了。只要認真讀、仔細想,聯系實際琢磨反思,必會有所感悟;從而有助于提高我們的人生追求和道德情操。
老人告訴我們說:在北京科技日報當高級記者的女兒和在成都黨政機關工作的兒子都很支持我。這本小冊子印了100多本,已送給親友們50多本。這些親友們大都是我的晚輩們;還有我七十多歲的兩個弟妹;一些工作多年退休的朋友們等,我還送了十幾本給20多歲的年青朋友看。在這本小冊子的前言中我寫道:甚盼收到這本小冊子的親友和我的子、侄及孫輩們都不要吝惜那極其有限的時間,對這些短文能通讀一遍,這就是我的心愿了。
劉本祥老人在小冊子的最后摘選了《鞭策》一文。他說,這是《黨員文摘》在榮獲首屆“全國百種重點社科期刊”后,編輯部寫的文章。《黨員文摘》辦刊十數載,榮譽來之不易啊!
“古時驅馬有鞭有策。鞭系皮條,韌而有力;策是荊棍,堅而帶刺。馭者為急行趕路,常常鞭策并用。鞭為輕,策為重;輕者有痛,重者滲血。躋身‘重點百刊’,當為身受鞭策?!?/p>
和耄耋老人共話《黨員文摘》,再溫《鞭策》,深感有劉老這樣的讀者關心和厚愛我們的刊物,我們沒有理由跑得比以前更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