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接班人”問題被提上議事日程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在建設新中國的同時,如何保證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是一個既現(xiàn)實又長遠的問題。與此相關,解決“接班人”的問題,被提上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議事日程。
1956年9月,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七中全會上發(fā)表講話時說:“中央準備設4位副主席,就是少奇同志、恩來同志、朱德同志、陳云同志。另外,還準備設一個書記處。書記處的名單還沒有定,但總書記準備推舉鄧小平同志”,“一個主席,又有4個副主席,還有一個總書記,我這個‘防風林’就有幾道”。
七中全會是為召開黨的八大做準備工作的,毛澤東的談話表明了選舉幾位副主席和總書記的人事安排,是為了要在黨內(nèi)建立“防風林”,目的是避免蘇聯(lián)曾經(jīng)出現(xiàn)的因為領導人的變換而影響事業(yè)發(fā)展的問題。雖然此時未用“接班人”的概念,但預防“斯大林一死就不得下地了”的情況出現(xiàn),是毛澤東談話的主要思想。
1956年9月15日,中共八大召開。會議期間,毛澤東在會見參加大會的許多國家的共產(chǎn)黨代表團時,直接或間接地又談到了人事安排的問題。他表示:“我老了,不能唱主角了,只能‘跑龍?zhí)住保€說,“我本想辭掉主席的職務,干個名譽主席……現(xiàn)在同志們都不贊成我下臺,我說,拖幾年也可以。”
毛澤東的這番公開表態(tài),八大正式選舉出幾位中央副主席,及中央書記處總書記領導職務的確立等一系列措施和安排,表明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已經(jīng)開始有組織、有計劃地解決“接班人”問題了。
1957年11月,毛澤東出訪蘇聯(lián)。訪蘇期間,毛澤東與蘇共領導人赫魯曉夫說到了他不當主席的問題。據(jù)當時擔任翻譯的李越然回憶:“赫魯曉夫就問他,誰來接班呢?有這樣的人嗎?主席講得很清楚,有!我們黨內(nèi)有好幾位同志完全可以。接著就一個一個地點名,說第一個是劉少奇,第二個是鄧小平。”毛澤東的談話,表明了中共黨內(nèi)已經(jīng)進一步明確了接班人,并且在“劉少奇第一、鄧小平第二”這一接班人的順序上取得了共識。
1961年9月,英國元帥蒙哥馬利訪華。毛澤東在聽到參加接待工作的同志匯報蒙哥馬利“似乎想探詢毛主席的繼承人是誰”的問題時指出:八大通過的新黨章,里頭有一條,必要時中央委員會設名譽主席一人。為什么要有這一條呀?必要時誰當名譽主席呀?就是鄙人。鄙人當名譽主席,誰當主席呀?美國總統(tǒng)出缺,副總統(tǒng)當總統(tǒng)。我們的幾位副主席里,排頭的是誰呀?劉少奇。誰是我的繼承人?何須戰(zhàn)略觀察!
這一時期,毛澤東的這幾次談話(包括會見蒙哥馬利)所涉及的“接班人”問題,歸結起來有這樣幾點:指出了中共最早解決“接班人”的問題是在延安,“1945年七大就明朗了”;明確了在5位副主席中,第一副主席劉少奇是他的接班人。
劉少奇被“摘掉”與林彪的“被矚目
1962年,蘇聯(lián)領導人挑起中蘇論戰(zhàn),并把兩黨之間的爭論變?yōu)閲覡幎?,對中國施加政治上、?jīng)濟上和軍事上的巨大壓力。1963年9月至1964年7月,中共中央發(fā)表了9篇重要文章,著重批判蘇聯(lián)的修正主義?!霸谶@種情況的影響下,我們在國內(nèi)進行了反修防修運動,使階級斗爭擴大化的迷霧日益深入到黨內(nèi),以致黨內(nèi)同志間不同意見的正常爭論也被當作是所謂修正主義路線的表現(xiàn)或所謂路線斗爭的表現(xiàn),使黨內(nèi)關系日益緊張化?!痹趶碗s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毛澤東將斗爭的矛頭錯誤地指向了劉少奇。1970年12月,在回答斯諾關于“你什么時候明顯地感覺到必須把劉少奇這個人從政治上摘掉”的問題時,毛澤東說:“那就早(luo)。1965年1月,中共中央關于《農(nóng)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目前提出的一些問題》(即“二十三條”)發(fā)表?!岸龡l”中,第一條就是說‘四清’的目標是整黨內(nèi)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當場劉少奇就反對。”
與劉少奇被“摘掉”的命運所截然不同的,是林彪被毛澤東所矚目。早在1958年5月中共的八屆五中全會上,林彪就當選為中央副主席。1959年9月,林彪接替彭德懷出任國防部部長并主持軍委日常工作。顯然,林彪進入了“防風林”。
1965年秋,周恩來曾與王稼祥進行過一次重要的談話。王稼祥后來回憶說:“那次周總理和我談話,告訴我,近期人事變動很大,黨中央主席的‘接班人’,或者是林彪,或者是鄧小平?!?/p>
從50年代中期毛澤東明確“接班人”“第一個是劉少奇,第二個是鄧小平”,到60年代中期“近期人事變動很大,黨中央主席的‘接班人’,或者是林彪,或者是鄧小平”,表明了歷史上曾經(jīng)形成的“接班人”的人選出現(xiàn)了變化。
1966年8月1日至12日,八屆十一中全會舉行。毛澤東、林彪、周恩來等十一人當選常委。全會并未重選中央副主席,但林彪副主席的職務會后被提及,而經(jīng)八大選舉產(chǎn)生的副主席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云的職務會后不再提及。顯然,毛澤東確認了林彪領先于其他政治局常委的政治地位。
8月18日,毛澤東等接見百萬紅衛(wèi)兵及群眾。第二天,《人民日報》在報道中提到林彪時說:“毛主席和林彪等同志出現(xiàn)在天安門城樓上”;“毛主席和林彪同志肩并肩地站在天安門上”。《人民日報》還配發(fā)了兩張毛澤東接見群眾時的照片,一張是毛澤東在天安門上的單獨照片,另一張是毛澤東和林彪在接見時鼓掌的照片。
八屆十一中全會的人事安排及會后林彪陪同毛澤東接見紅衛(wèi)兵的舉動,向全世界公開了毛澤東對“接班人”人選的態(tài)度。
1967年1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取消劉少奇、鄧小平等人出席政治局會議的資格。1967年7月16日,毛澤東在武漢同王力進行過一次涉及“接班人”問題的重要談話。毛澤東說:“林彪要是身體不行了,我還是要鄧出來。鄧至少是常委?!?/p>
鄧小平從未游離出毛澤東的視線
“文化大革命”開始一年后,接班人的人選終于在1967年9月明確了。9月24日,毛澤東在談到召開九大問題時說:接班人當然是林。這是毛澤東的重要表態(tài),它肯定了林彪的一個新“身份”。11月21日,周恩來等將《中央關于征詢對召開“九大”的意見的通報》報送毛澤東。以中央的名義確認林彪是毛澤東的接班人,并寫入九大的報告和決議是《通報》最為重要的內(nèi)容,毛澤東通過此舉再次明確了他對林彪接班的態(tài)度。1969年4月1日至24日,中共九大舉行。九屆一中全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共中央主席,林彪為副主席。九大只設一位副主席的安排與八大設立4位副主席和總書記、在黨內(nèi)建立幾道“防風林”的措施大相徑庭。
毛澤東雖然將林彪最后確立為“接班人”,但從未放松過他對自己所起作用無限拔高的“一些提法不妥當”的注意。毛澤東曾在給江青的一封信中說:“我猜他們的本意,為了打鬼,借助鐘馗。我就在20世紀60年代當了共產(chǎn)黨的鐘馗了?!?/p>
與此同時,毛澤東也從未讓鄧小平游離出他的視線。在1968年10月13日至31日召開的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開幕式上,毛澤東指出:鄧小平這個人,我總是替他說一點話,就是鑒于他在抗日戰(zhàn)爭跟解放戰(zhàn)爭中間都是打了敵人的,又沒有查出他的別的歷史問題來。閉幕會上,毛澤東又說:鄧小平,大家要開除他,我對這一點還有一點保留。我覺得這個人嘛,總要使他跟劉少奇有點區(qū)別,事實上是有些區(qū)別的。要開除一個人很容易呀,我看還是慎重一點。
對于鄧小平,毛澤東認為“所犯錯誤是嚴重的”,但在批判鄧小平所謂“嚴重錯誤”的同時,毛澤東并不排斥鄧小平。在鄧小平出席中央工作會議并在會上作出檢討時,毛澤東作出了“干了半輩子革命,跌了跤了,難道就一蹶不振了嗎”的表示;在戚本禹發(fā)表長文《愛國主義還是賣國主義》將鄧小平指責為“黨內(nèi)另一個最大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并對其批判時,毛澤東向鄧小平表示:第一,要忍,不要著急;第二,劉、鄧可以分開;第三,如果有事可以給他寫信。而“對鄧小平的監(jiān)管,毛澤東只讓他所信任的汪東興來管,從來沒有讓林彪和中央文革插手”。
從毛澤東解決“接班人”問題的全過程來看,建國以后,接班的人選就是劉少奇、鄧小平,而在“文化大革命”爆發(fā)前夕,接班人的人選是林彪、鄧小平?!拔幕蟾锩背跗?,毛澤東要鄧小平“跟林彪搞好關系”,是要林彪、鄧小平共處最為重要的標志,也體現(xiàn)了毛澤東在解決“接班人”問題上的既定方針,“鄧至少是常委”以及要鄧“當中央委員,進政治局”,都可以說明毛澤東在組織措施上為了要實現(xiàn)他的既定方針所進行的不懈努力。
接班人的選擇是毛澤東從國際、國內(nèi)的客觀情況出發(fā),對中共領導核心中能夠領導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的人選反復思索的結果,是讓毛澤東費盡心血的問題。在美國發(fā)動越南戰(zhàn)爭以及蘇聯(lián)對中國的政治、軍事壓力下,中國未來的領導人既要具備“搞馬列主義,不摘修正主義”,從而掌握、領導打“文仗”的素質(zhì);又要有指揮“武仗”,統(tǒng)率千軍進行遼沈、淮海、平津戰(zhàn)役的才華。毛澤東曾經(jīng)設想、并且為之努力的林彪、鄧小平共處的格局,體現(xiàn)了他對國家安危的深刻認識。
然而,九大時,毛澤東對“接班人”格局的設想沒能實現(xiàn)。這也許成了歷史的遺憾,但毛澤東關于“接班人”問題的思考與行動直到他去世前都沒有停頓。
(金衛(wèi)東薦自《黨史博覽》原標題為《建國后至中共九大期間的“接班人”問題》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