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蔣介石赴開羅參加中美英三國首腦會議,與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共同商討戰(zhàn)后日本問題。會后發(fā)布的《開羅會議宣言》明確宣布,戰(zhàn)后將日本侵占中國的領土臺灣、澎湖及其附屬島嶼歸還中國??箲?zhàn)勝利以后,中國政府順利收復臺灣。但是,美國政府出于控制臺灣,遏制新中國的戰(zhàn)略需要,制造“臺灣地位未定”、“聯(lián)合國托管”、“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等一系列謬論,并在對臺政策中采取實際措施企圖讓臺灣從中國大陸分裂出去。在這個問題上,蔣介石出于維護臺灣國民黨政權的需要,也出于民族主義立場,與美國的分裂政策進行了斗爭,同時全力抑制島內“臺獨”勢力,從而使得“臺獨”分裂活動在蔣政權統(tǒng)治時期始終未能得逞。
批駁“臺灣地位未定”論
1943年,蔣介石在開羅會議上贏得列強對于臺灣回歸的承諾以后,最先感到歡欣鼓舞的便是身受日本侵略者凌辱幾十年的臺灣同胞。其時,在大陸參加抗日斗爭的臺灣同胞立即致電蔣介石:“頃見報載開羅會議重大成功,臺澎等地歸還中國,凡我臺胞同深感奮,如蒙鞭策,愿效馳驅?!彪S后,臺灣島上的同胞也從美軍飛機空投的傳單上得知臺灣即將回歸祖國的喜訊,無不喜不自勝,奔走相告,期待著回歸祖國的那一天。
蔣介石也著手籌劃臺灣收復工作。1944年春,他命令行政院高級官員張厲生研究并擬具復臺政治準備工作、組織與人事等切實辦法呈核,批準成立國防最高委員會中央設計局臺灣調查委員會,由當時的行政院秘書長陳儀擔任主任委員。臺調會的任務是:調查臺灣實際情況,編輯有關臺灣的資料刊物,研究有關臺灣問題的意見及方案,訓練臺灣行政、警察、銀行、教育等干部和專業(yè)人員,規(guī)劃未來臺灣行政體制和接收辦法,等等。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聯(lián)合發(fā)表《波茨坦公告》,宣布“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8月14日,日本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15日,日本天皇廣播投降詔書。由此拉開了臺灣實際回歸祖國的步伐。
8月24日,蔣介石在國民黨中常會、國防最高委員聯(lián)席會議上說:“臺灣不能回到祖國懷抱,則國家的獨立自由就無從談起,而抗戰(zhàn)的目的亦無由達成?!彼笃洳繉偃σ愿把杆偻瓿膳_灣回歸工作。27日,蔣介石任命陳儀為臺灣省行政長官,不久又讓陳儀兼任臺灣警備總司令。9月4,中國政府頒布《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組織大綱》,規(guī)定: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于其職權范圍內,得發(fā)布署令,并得制定臺灣省單行規(guī)章。
1945年10月25日,中國政府在臺北舉行了盟國中國戰(zhàn)區(qū)臺灣省受降儀式。中國政府長官陳儀向原日本臺灣總督安藤利吉下達第一號命令曰:本官奉命“接受臺灣、澎湖列島地區(qū)日本陸??哲?,及其輔助部隊之投降,并接收臺灣、澎湖列島之領土、人民、治權、軍政設施及資產”。安藤利吉表示:“對于本命令及以后之一切命令、規(guī)定或指示,本官及所屬與所代表之各機關部隊之全體官兵,均負有完全執(zhí)行之責任?!?/p>
隨后,陳儀代表中國政府向全世界莊嚴宣告:“自即日起,臺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國主權之下。此一極有歷史意義之事實,本人特向中國同胞及全世界報告周知?!边@一天,臺北40余萬回歸祖國的同胞,“老幼俱易新裝,家家遍懸燈彩,相逢道賀,如迎新歲,鞭炮鑼鼓之聲,響徹云霄,獅龍遍舞全市,途為之塞”。
1946年1月13日,中國政府正式通告:自1945年10月25日起,臺灣同胞恢復中國的國籍,隸屬于中國主權與法律行使的范圍。同時,又將10月25日定為臺灣光復節(jié)。自此,臺灣已在國際公認和事實履行的基礎上回到祖國大陸的懷抱。
國民黨收復臺灣一年以后,由于其政治上的高壓政策和經濟管理的一統(tǒng)形式,使得臺灣省內失業(yè)率居高不下,經濟衰退,糧食恐慌,物價高漲,引起臺灣人民對政府的不滿。1947年初爆發(fā)的“二·二八”事件,成為臺灣市民與國民黨政府正面沖突的導火線。這是一場臺灣人民反對國民黨獨裁暴力統(tǒng)治的正義斗爭。
在“二·二八”事件的動蕩時期,臺灣有些人跑到美國駐臺北總領事館要求政治避難,也有些人趁機煽動“臺灣獨立”。于是,美國一些官員開始主張美國政府干預臺灣事務。
1947年3月3日,美國駐臺北總領事館向華盛頓建議,以目前臺灣在法律上還是日本的一部分為由,“立即以美國自身的名義或以聯(lián)合國的名義”,對臺灣局勢加以“干預”,以防止“政府武裝的大屠殺”。同時向中國政府保證,待有了一個“負責的中國政府”后再歸還臺灣。這是美國政府在臺灣問題上策劃“臺灣地位未定”論和“聯(lián)合國托管”等方案的一個先聲。不過,臺北領事館在這份建議中也承認,臺灣人民“強烈愿意有中國公民的地位”,他們反抗的只是“現(xiàn)政府”。
1947年8月,美國總統(tǒng)杜魯門派出的魏德邁特使調查團,在中國大陸考察了各方面的情況以后到達臺灣。魏德邁在其調查報告中就臺灣問題提出:“有跡象表明,臺灣人會接受美國監(jiān)護或聯(lián)合國托管?!?/p>
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秘密活動引起了中國輿論界的強烈憤慨,而蔣介石政府又在有求于美國的情況下,不便公開批評美國這種帶有一定官方色彩的秘密活動。但是,國民黨政府對于美國在臺灣的分裂活動是十分重視與反對的。1947年12月,臺灣省主席魏道明就此問題發(fā)表長篇講話,以強烈的措辭批駁了分離臺灣的言論。魏道明指出:謠傳臺灣人民希望脫離祖國而愿受外國的統(tǒng)治,這一說法不僅是對臺灣人民的侮辱,也是對全體中國人的侮辱。他回顧了臺灣為日本侵略者強占以及歸還中國的過程,指出戰(zhàn)后可能有一些遠東遺留問題須待對日和會解決,但臺灣歸屬問題決不在此列,《開羅宣言》已明確指出臺灣應歸還中國。失物應歸還失主是合乎邏輯的。魏道明在講話的最后表示,中國堅決反對在對日和會上討論臺灣問題,如果發(fā)生這種情況,六百萬臺灣人民和四萬萬五千萬大陸的中國人民將不惜為之流血斗爭。
隨著蔣介石集團在大陸戰(zhàn)場上的一再潰敗,美國政府決策層進一步認為有必要將臺灣問題和中國大陸問題分開來處理,探討直接插手臺灣,使之成為美國在遠東對蘇聯(lián)實行“遏制”政策的一個戰(zhàn)略基地的可能性。
1949年1月,美國在策劃逼迫蔣介石下臺的同時,開始正式考慮“臺灣地位未定”的問題。1月19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在討論“防止臺灣失陷”的方針的報告中,就臺灣的歸屬問題提出:“臺灣為日本帝國之一部分,其最后歸屬有待和平條約而定?!倍绹诙未髴?zhàn)后在臺灣問題上的種種舉動,只是“促進并認可了中國人對該島嶼的事實上的占領”。這就表明美國政府在它的對華政策中正式“接納”了“臺灣地位未定”論,并準備據(jù)此干預中國主權,開展分裂臺灣的活動。
1949年4月15日,美國國務院發(fā)言人麥克德莫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臺灣之最后處置,須俟締結對日和約后再定?!薄爸袊碱I臺灣,正與蘇聯(lián)之占領千島群島相同,此兩地之處置,將視對日和約而定。”這位發(fā)言人的談話標志美國公開拋出了“臺灣地位未定”論。這一論調為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美國軍隊直接介入臺灣提供了“借口”,也拉開了美國把臺灣從中國大陸分離出去的一系列政治、軍事活動的序幕。
1954年9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的堅強決心。在美英兩國的策動下,1955年1月28日,由新西蘭向聯(lián)合國安理會提出一個議案,要求由聯(lián)合國安理會審議中國政府與臺灣當局“在中國大陸沿岸某些島嶼地區(qū)的敵對行動”。新西蘭這個提案把中國解放臺灣和沿海島嶼的內政問題說成是“國際沖突”,要聯(lián)合國出面“斡旋停火”,這樣就將本屬中國內政的問題國際化了,事實上是在制造“兩個中國”。結果,新西蘭提案遭到海峽兩岸的中國人的同聲譴責。
蔣介石明確表示反對新西蘭提案的態(tài)度。他認為:新西蘭的提案只對共產黨有利。沿海島嶼?;鸷椭辛⒅皇堑谝徊剑乱徊骄褪桥_灣中立化,再接下去就是中共進入聯(lián)合國,形成兩個中國,然后直至臺灣被共產黨接管。他向美國指出,如果臺灣贊同這個議案,那么對國民黨軍隊、生活在臺灣的老百姓、海外華人和大陸的中國人將產生“毀滅性影響”。因此,他致電指示臺灣駐華盛頓“大使”顧維鈞:“對新西蘭在安理會的行動應予以極大的保留,它將引起巨大的疑惑、憂慮和誤解,并將鼓勵和支持那些正在以‘兩個中國’為目標的人?!?/p>
根據(jù)蔣介石的意見,當1月28日新西蘭代表向安理會提出議案時,臺灣駐聯(lián)合國“代表”蔣廷黻便對新西蘭提案提出明確的反對意見。此時,蘇聯(lián)代表針對新西蘭提案,也提出了關于制止美國侵略中國的提案。
1月31日,安理會通過決議,把兩項提案都列入議程,首先討論新西蘭提案,然后討論蘇聯(lián)提案,并決定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參加討論新西蘭提案。2月3日,周恩來復電聯(lián)合國秘書長哈馬舍爾德,表示中國政府堅決反對干涉中國內政的新西蘭提案,只有在討論蘇聯(lián)提案并驅逐臺灣當局代表的情況下才同意派代表出席安理會。
1955年2月5日,周恩來再次請瑞典駐華大使雨果·維斯特朗向聯(lián)合國秘書長轉達中國政府對新西蘭提案的抗議。周恩來針對美國對于新中國的戰(zhàn)爭威脅政策,嚴正指出:“如果美國政府以為可以用戰(zhàn)爭威脅來嚇倒中國人民,來使中國承認‘兩個中國’,承認美國侵占臺灣和侵入臺灣海峽的行為為合法,那是夢想。中國人民是嚇不倒的。如果美國要進行戰(zhàn)爭挑釁,那么,就請它試試吧,它是有權利這樣做的。但是,我們可以預言,如果美國硬要把戰(zhàn)爭打到中國頭上,我們是一定要抵抗到底的,我們決不屈服?!?/p>
就在中國人民同聲譴責“兩個中國”論調的時候,美國一些政客仍在津津樂道于這種分裂中國領土的謬論。1955年1月30日,美國最高法院助理法官威廉·道格拉斯在一次演講中提出:“中國問題的最終政治解決辦法是讓兩個中國都進入聯(lián)合國?!泵绹鴧⒆h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沃特·喬治也在接受采訪時說:“我認為現(xiàn)在還不到談論制造兩個中國的時候……但最終我們會討論這個問題。”
面對美國輿論越來越多的這種足以危害臺灣當局法統(tǒng)地位的議論,蔣介石實在忍無可忍了。2月8日,蔣介石在臺灣國父紀念日發(fā)表長篇演講,質疑新西蘭提案,痛斥“兩個中國”謬論。他說:“?;鸢杆鶢可娴牧硪恢囌?,是少數(shù)國外人士對于臺灣地位的曲解。這些人強詞奪理說臺灣地位還沒有確定,妄想在?;鸷罅硇袑で笏^解決的辦法。這種說法,不僅是違反法律,而且是完全抹煞事實的謬論。他們的用心,顯然是別有陰謀所在。也許有些國家想抄襲日內瓦會議那樣在聯(lián)合國之外,做秘密買賣交易,以斷送越南領土,獎勵侵略者的老文章。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就完全抹煞了聯(lián)合國的存在,因為這不僅出賣了聯(lián)合國的會員國,而且出賣了這些國家自身所共同發(fā)起與共同組織的聯(lián)合國了?;貞浢駠晡液兔绹柿_斯??偨y(tǒng)及今日英國丘吉爾首相在開羅會商對日作戰(zhàn)和戰(zhàn)后有關問題的解決,會后我們曾發(fā)表共同宣言,其中規(guī)定:凡日本自中國所竊取之領土,如東北各省、臺灣澎湖,均應歸還中華民國。這一個宣言,后來并為波茨坦協(xié)定所接受,又為日本在投降時所接受,當然具有法律根據(jù)和完全的效力。所以中華民國政府在日本投降時接收了臺灣澎湖,建為中華民國的臺灣省;從那時起,臺灣澎湖已恢復其為中國領土的地位,即已經是中華民國的領土。等到舊金山對日和約和中日和約簽訂,日本依照該二約放棄對臺澎的主權,因此臺澎歸還我國的手續(xù),早已完成了。那些曲解臺灣地位的國際人士,當然都知道這些法律和歷史的根據(jù),他們不過故意曲解,別有用心罷了。還有些人為了要曲解臺灣的地位,正在謀求各種說法,企圖否定開羅宣言的效力。我要警告世界各國:如果開羅宣言的效力可以否定,那末波茨坦協(xié)定的效力是不是也可以否定呢?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以來,國際間所訂的各種條約與協(xié)定的效力,是不是也要予以否定呢?
蔣介石還說:“此外還有人倡其所謂‘兩個中國’的奇論,尤其荒謬絕倫。假如有一天蘇俄對那些高唱‘兩個中國’論的人們所屬的國家發(fā)動侵略,占領了它們一部分領土,并在那里制造一個傀儡政權,試問他們也準備承認既成事實,把他們自己的國家也分為兩個‘東西什么國’或‘南北什么國’么?照我們中國的哲學,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以為這不僅是人與人間相處的常情,也是國與國間相處的道理?!?/p>
2月14日,蔣介石再次在中外記者招待會上說:“‘兩個中國’的說法,真是荒謬絕倫。在四千余年的中國歷史上,雖間有賣國賊勾結敵寇叛亂之事,但中華民族不久終歸于一統(tǒng)?!焙髞?,蔣介石又進一步說:“臺灣和大陸本屬一體,骨肉相關,休戚與共?!?/p>
由于新西蘭提案一方面遭到海峽兩岸中國人的共同抗議,另一方面,蘇聯(lián)代表于1955年2月15日在安理會斥責該提案并要求討論蘇聯(lián)提案,遭到美英兩國的拒絕,雙方各持己見,相持不下,安理會決定無限期擱置討論。美國政府暗中操作的新西蘭提案實際破產。
大陸與臺灣共同抗議新西蘭提案,反映了中國人在領土主權問題上共同的民族情感和思想默契。這使一些美國有識之士也深有感觸。1955年6月,美國駐臺大使蘭金在文章中說:“兩個中國的倡議者都不免忽視了這兩個中國政權現(xiàn)在和未來的態(tài)度。它們雙方都已拒絕這種意見,誰都沒有以任何方式,甚至也沒有以默認的方式,流露出任何愿意接受的意見。”因此,他認為,“像中國這樣一個偉大的民族,絕不會答應讓他們的國家永遠分裂?!?/p>
反對“劃峽而治”
1952年11月,艾森豪威爾擊敗民主黨競選人當選美國第34任總統(tǒng)。1953年1月艾森豪威爾上臺以后,立即啟用“冷戰(zhàn)”政策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杜勒斯為國務卿。杜勒斯上任后宣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暫時過渡而非永久性之現(xiàn)象”,聲稱在其任內,將“盡其所能加速其消滅”。而對于臺灣,杜勒斯心中的設想是,通過制造“兩個中國”來達到既不冒與中共作戰(zhàn)的風險,又能有效控制臺灣的目的。1953年4月6日,杜勒斯向他特邀的20名記者透露,美國政府“正在尋找一個可以保證臺灣獨立的辦法”,“現(xiàn)在正在考慮的一個可能性是由聯(lián)合國托管這個戰(zhàn)略島嶼,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臺灣共和國”。
1955年1月1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浙東部隊攻占一江山島。這時,人民解放軍的火炮射程可以覆蓋大陳島,大陳島蔣軍面臨覆滅命運。2月7日,美國出動第七艦隊100多艘艦艇和5000余架飛機到達大陳島附近海域。11日,國民黨四十六師1.8萬余人和大陳島居民1.4萬余人全部從大陳島撤走。至2月底,浙江沿海島嶼全部收復。
蔣介石于2月7日發(fā)表《為大陳撤退告海內外軍民同胞書》,說明大陳撤退的軍事意義和保衛(wèi)金門、馬祖等島嶼的決心。他說:“我大陳軍民,團結一體,共同生死,堅守該島已五年有余。惟該島孤懸于臺灣基地二百五十海里之外,以今日軍事形勢而言,其對我反攻基地之臺灣防衛(wèi)上,實已失去其戰(zhàn)略之價值,故我政府經與美國協(xié)商后,決定將大陳之駐軍重行部署,轉移兵力,以增強我臺、澎及其外衛(wèi)島嶼之防務?!?/p>
14日,蔣介石在答中外記者會上再次強調臺灣與美國的“合作無間”以及確保金門、馬祖等島嶼的重要性。當有記者問及:“如金門、馬祖遭受攻擊,美國是否將與中國協(xié)防?”蔣介石回答:“金門馬祖之確保,對于臺灣澎湖之確保具有決定性,此應為有資格的軍事家一致的認識?!?/p>
然而,對于金門、馬祖的協(xié)防問題,并不像蔣介石所說的那樣,美國與臺灣有一致的看法。在美國決策者的眼中,金門、馬祖與臺灣、澎湖不可同日而語。因為沿海島嶼從來沒有割讓給日本。美國人一直在制造臺澎的“國際地位未定”論,卻無法否認沿海島嶼是中國領土這一毫無爭議的事實。因此,要在臺灣蔣介石控制的領土上制造“臺灣共和國”,就必然牽涉到沿海島嶼的歸屬問題。杜勒斯意識到,協(xié)防沿海島嶼的問題,是“同共產黨人發(fā)生磨擦以及同我們盟友產生不和的一個根源”。因此,杜勒斯的政策是將沿海島嶼盡量劃出美國與臺灣的協(xié)防范圍以外,并伺機說服蔣介石放棄沿海島嶼的防衛(wèi),從而達到美國“劃峽而治”的目標。
國民黨撤出大陳島以后,保衛(wèi)金門、馬祖的問題立即擺到了美國人的面前。1955年3月,艾森豪威爾在給英國首相丘吉爾的信中寫道:如果蔣介石自愿撤離金門、馬祖,他將很高興,但他不愿為迫使蔣介石撤軍而施加太大的壓力,因為他擔心國民黨“可能在絕望之中放棄整個斗爭”。在兩難的抉擇中,艾森豪威爾甚至詛咒道:“這些該死的小小沿海島嶼,有時我真恨不得讓它們沉下去。”
4月下旬,美國國務院派遣饒伯森和雷德福前往臺灣說服蔣介石放棄金門、馬祖。
對于蔣介石來說,金門、馬祖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通過鞏固臺灣,然后反攻大陸是蔣介石集團偏安臺灣的精神支柱,也是島內一切施政與穩(wěn)定的重要基礎。在蔣介石的棋盤上,金門、馬祖的地位遠比美國人考慮的重要得多。從軍事上看,金門、馬祖等沿海島嶼,進可以作為反攻大陸的踏板,退可以作為防守臺灣、澎湖的屏障;從法律上看,占有沿海島嶼,標志著國民黨政府仍然控制著部分中國大陸的領土,并非只能管理臺灣一省的地方當局;在策略上,這些島嶼的存在不僅可以鼓舞國民黨軍的反共士氣,而且也是把美國拖入國共新戰(zhàn)爭,并通過美國的支援而反攻大陸的理想基地。因此,在沿海島嶼問題上,美國與蔣介石的戰(zhàn)略利益沖突十分突出,不可能調和,故而其爭論也就難以避免了。
饒伯森來到臺灣以后,向蔣介石指出,美國的立場仍然是只保衛(wèi)臺澎而不保衛(wèi)沿海島嶼。他對蔣介石說:“用一個鞏固的陣地來代替這些已經受到削弱的陣地?!绻笤獛浽诳紤]了所有情況之后同意撤出金門、馬祖,美國將為撤退提供掩護,艾森豪威爾還將公開宣布,作為自衛(wèi)措施,美國將與國民黨一起實施并保持對南起汕頭北至溫州的中國沿海通道上的一切禁運品和戰(zhàn)爭物資的封鎖,直到紅色中國作出表示,放棄它公開宣稱的以武力奪取福摩薩的企圖?!?/p>
蔣介石向饒伯森明確表示:不管有沒有美國的幫助,他都要防守金門、馬祖。他還舉出當初同意從大陳撤軍時,臺灣并沒有堅持要美國作出保衛(wèi)金門、馬祖的公開聲明作為證據(jù),表明在美臺關系出現(xiàn)困難的時候,總是臺灣方面作出更大的犧牲。蔣介石判斷共產黨不會立即進攻金門、馬祖,因為只有在直接進攻臺灣的時候,共產黨才會真正進攻金門、馬祖。如果在這種時刻,未經交戰(zhàn)而自動放棄金門、馬祖,那么國民黨軍隊本身的威信將會受到無法彌補的損失。同時,蔣介石也將這件事與美國的利益掛上鉤,宣稱,金門、馬祖已經成為美國在遠東威信的一個象征,如果美國迫使國民黨放棄這些島嶼,那么會給美國在世界上的威望造成極壞的影響。
蔣介石進一步向美國人指出,封鎖中國沿海交通,并不能補償放棄金馬所帶來的損失。他回顧說,當時葉公超還在華盛頓幫助美國人勸說蔣介石放棄大陳島時,他便指出,撤出大陳最終將導致有人提議從金門、馬祖撤退,那么連小孩子也不相信在防守臺灣時他能得到美國的支持。如果他放棄金門、馬祖,只能導致產生進一步的壓力,走向臺灣被托管。
蔣介石還表示:鑒于這是朋友之間的談話,出于最大的信任,他可以直言相告,如果臺灣當局做出放棄金門和馬祖的決定,沒有一個中國人會支持這個決定,他無法再領導他們,因此美國將不得不尋找另外一個蔣介石,可惜的是,美國再也找不到另一個像他這樣對美國如此友好和如此反共的領袖了。蔣介石聲稱,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更重要的是保住中國人對艾森豪威爾的信任,他將守住這些島嶼。他在會談結束時,直截了當?shù)貙︷埐f:他的答復是最后的正式答復。
1955年3月23日,蔣介石在接見美國報人塞爾資伯格的談話中,公開指責英美關于要求蔣軍撤出金門、馬祖的主張。據(jù)塞氏說:蔣總統(tǒng)在談話中,對那些在雅爾塔會議上欺騙他的盟國,現(xiàn)在復建議“從他較前縮小的轄區(qū)中再繼續(xù)放棄若干地點”表示憤慨。蔣介石說:試圖強迫我們不經一戰(zhàn)而放棄沿海島嶼是不公正的。那將違背所有的國際正義和我們盟國的義務。我們的軍隊在任何情勢下都將不從外島撤退,我們將不對任何的壓力屈服。我們決心打到最后一人。若因我們退出大陳便以為我們將撤退馬祖、金門,那是一個錯誤,我們一定將為這二島而戰(zhàn)。這對中國來說,或將成為一場有決定性的戰(zhàn)爭。
25日,蔣介石再次接見美國報人霍華德,表示:“保衛(wèi)金門、馬祖,并非出于剛愎的決定,亦并未看作單純的一個有計劃冒險,而是由于需要所使然?!笔Y介石說:“希望這個需要將為自由世界所了解。這個決定牽涉到嚴重的士氣問題,這個問題居于戰(zhàn)術或戰(zhàn)略的任何考慮之上。我們的軍隊必不能被要求放棄另一個戰(zhàn)線,或自動的參加另一個撤退。……如果我們的士氣被毀,即使我們的友人,亦將無法幫我們的忙。我個人極力反對此時采取可能在亞洲觸發(fā)大戰(zhàn)的任何行動;但我深信,沿海島嶼的堅決防御,最足以阻遏任何大規(guī)模戰(zhàn)事早日發(fā)生?!?/p>
蔣介石與美國新聞界著名人士談話以后,紐約《世界電訊太陽報》以“蔣總統(tǒng)對金門、馬祖的立場:不論有無美國的援助,他將保衛(wèi)此二島”為大字標題,向美國民眾廣泛宣傳了蔣介石的主張。在蔣介石毫不妥協(xié)的態(tài)度面前,美國政府考慮到過分壓迫蔣介石可能會產生的不利影響,故而不得不暫時放棄了勸說蔣介石撤出金門、馬祖的計劃。
1958年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次炮擊金門。美國抓緊時機再次著手其從金馬脫身的政策。9月30日,杜勒斯在記者招待會上公開表示:美國以前就認為把為數(shù)眾多的部隊部署在金門、馬祖是相當愚蠢的。在面臨攻擊時撤退是不明智的,因為這大概會對臺灣和其他地方的民心產生影響,但是“如果有了?;?,我們的判斷,甚至是軍事上的判斷,就是,使這些部隊繼續(xù)駐扎在那里不是明智的,也不是謹慎的?!睘榱似仁故Y介石從金馬撤軍,杜勒斯進一步表示,美國“沒有保衛(wèi)沿海島嶼的任何法律義務”,美國也“不想承擔任何這種義務”。同時,他還表示,美國希望中國政府接受和平解決的主張,并暗示,如果局勢發(fā)展使實際執(zhí)行從沿海島嶼撤兵成為重要的問題,美國有辦法說服臺灣當局。
杜勒斯的講話,對于蔣介石來說,不啻是一個晴天霹靂。蔣介石決定給予回擊。10月1日,蔣介石在高雄對美聯(lián)社記者發(fā)表談話,與杜勒斯的講話針鋒相對,蔣介石明確表示反對削減駐沿海島嶼的武裝部隊,也反對使沿海島嶼的地位有任何改變的做法。他指責杜勒斯的談話令人“不能置信”,說:“杜勒斯先生一定知道,要求中共?;?,那完全是如意算盤”。他說:“我現(xiàn)在還不能說杜勒斯先生講那些話是為了外交上的理由呢,還是有其他的目的?”針對杜勒斯所說蔣在外島部署重兵是不明智的話,蔣介石回答說:“就假定杜勒斯先生真的說了那句話,那亦只是片面的聲明,我國政府并無接受的義務?!笔Y介石還聲稱:決不理會所謂沿海島嶼“中立化”及撤出或減少駐軍的各種主張,“就是戰(zhàn)至最后一個人,流至最后一滴血,亦決不放棄金門群島的尺土寸地,這是我可向各位堅決保證的”。
蔣介石堅決反對美國制造“兩個中國”的態(tài)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共產黨作出和平解放臺灣的重要決策。
毛澤東說:“我們反對‘兩個中國’,蔣介石也反對‘兩個中國’,我們有一致之處,有共同點。”周恩來也進一步指出:“新中國反對制造‘兩個中國’,而美國則向蔣介石施加越來越大的壓力,要蔣介石承認‘兩個中國’,這將有助于把蔣介石推回到祖國來。這個情況是很微妙的。”
1955年5月13日,周恩來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上首次提出了和平解放臺灣的主張。這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臺灣政策的一個重要轉變。周恩來指出:“解放臺灣有兩種可能的方式,即戰(zhàn)爭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國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條件下采取和平的方式解放臺灣?!贝撕螅袊ㄟ^各種渠道向臺灣當局表達了愿意通過和平談判來解決祖國統(tǒng)一問題的真誠愿望。
1960年10月,肯尼迪與尼克松競選美國總統(tǒng)。他們在辯論中都利用中國臺灣沿海島嶼問題,互相攻擊。
肯尼迪在競選辯論中表示,美國必須保衛(wèi)臺灣,但是應該劃一條清楚的防線。他認為,金門、馬祖對于防守臺灣并非必不可缺,美國的防線應僅僅劃在臺灣本島周圍。他強調,為了兩個在軍事上無法防守或者對臺灣的防御并不重要的小島,而被伺機拖入一場可能導致世界大戰(zhàn)的戰(zhàn)爭是不明智的。
蔣介石密切關注著這場有關臺灣地位與命運的美國人之間的“辯論”。10月11日,他對美國記者考普萊發(fā)表談話,不點名地批評了肯尼迪的論點,堅決地宣稱,臺灣即使戰(zhàn)斗到最后一人,也不放棄沿海島嶼,哪怕美國不予支持也決不改變這一立場。
13日,蔣介石再次接見美國記者莫爾文,堅決地表示:“美國怎么做,是她自己的事情,而防衛(wèi)中華民國的政策,乃是我們自己的事情。即使我們必須單獨作戰(zhàn)的話,我們也將貫徹到底!”當記者問及,是否在某種條件下,中華民國可以同意放棄外島?蔣介石表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外島是中華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即使戰(zhàn)至最后一人,我們亦必防衛(wèi)到底!”
在蔣介石的指使下,臺灣“外交部”于10月14日發(fā)表聲明,點名批評肯尼迪:一位負責任的美國政治領袖,在激烈的競選期間,居然不負責任地,大慷他人之慨,而將另一個國家的領土隨便處置了,實在是件不可思議的事。而且這個國家,正好是他的盟邦。我們愿意確切地闡明我們的立場如下:在任何情形之后,中華民國決不會答應任何人的要求——包括肯尼迪議員在內——而放棄他的任何一平方英寸領土。
隨后,蔣介石于10月底視察了金門,并在金門題字:“經營戰(zhàn)場,培養(yǎng)戰(zhàn)力”。11月底又在臺灣舉行14萬人的軍事大演習,向美國人一再表示他固守金門的決心與力量。
鑒于蔣介石反對“劃峽而治”的態(tài)度,毛澤東說:我們現(xiàn)在的方針是援蔣抗美,堅決反對“兩個中國”的陰謀。通過臺灣海峽危機,中國共產黨的對臺政策基本定型。這就是把金門、馬祖留在蔣介石手中,待時機成熟時,將臺澎金馬一攬子解決,同時在不承諾放棄武力的基礎上,力足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由于臺灣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堅定立場,從而使得50至60年代美國歷屆政府所推動的在聯(lián)合國實現(xiàn)“兩個中國”的方案一直未能得逞。
鎮(zhèn)壓島內“臺獨”活動
臺灣回歸祖國以后,臺灣島內要求使臺灣從中國大陸分離出去的政治活動分子,被稱為“臺獨”分子。現(xiàn)在臺灣執(zhí)政的民進黨人正是“臺獨”分子最終集結而成的黨派集團。而“臺獨”的發(fā)生與成長,都與美國政府的對臺政策以及美國部分政客的支持與援助密不可分。
臺灣最早的“臺獨”分子要數(shù)得上廖文毅和黃紀男等人。他們從國民黨接收臺灣時起,便著手策劃臺灣獨立運動。1947年,廖文毅曾與黃紀男一道赴大陸專程會見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請求美國支持他們進行臺灣獨立活動。結果,司徒雷登認為他們根本沒有任何對抗政府的力量,全部都要依賴美國的支持而拒絕了他們的要求。但這些“臺獨”分子的活動還是受到了美國政府的關注,這就是美國在50年代初期的許多對華政策文件中,總是提出一旦臺灣內部發(fā)生變故,美國便支持臺灣的“獨立自治運動”的由來。
1948年2月28日,即紀念臺灣“二·二八”運動爆發(fā)一周年的當天,廖文毅等在香港成立了第一個海外臺獨組織——臺灣再解放聯(lián)盟。同年9月,他們向聯(lián)合國提交了第一號請愿書,建議將臺灣交給聯(lián)合國托管,然后由人民投票決定臺灣是否獨立。
1950年2月,廖文毅等在日本組織“臺灣民主獨立黨”。1955年成立“臺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廖自任大統(tǒng)領,并發(fā)行機關報《臺灣民報》。
1958年陳以德、林榮勛、李天福等人在美國成立“臺灣獨立聯(lián)盟”。以費城為總部,紐約、芝加哥、波士頓等地為分部,發(fā)行英文刊物《美麗島》、《要求正義》等宣傳“臺獨”理念的刊物。
1964年9月,臺灣大學政治系主任彭明敏和他的學生謝聰敏、魏廷朝等人發(fā)表《臺灣自救宣言》,在國民黨特務的嚴密控制下,地下活動敗露,宣言傳單在印刷廠全部被扣,主犯3人也立即被捕。1970年,彭明敏逃往美國,成為風云一時的“臺灣獨立聯(lián)盟”主席。
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蔣介石在臺灣島內實行軍事若嚴,厲行黨禁,堅決打擊“臺獨”活動。島內曾經破獲數(shù)以千計的“臺獨”案件,都被冠以“匪謀”案等各種各樣的罪名,加以嚴懲,故而使得“臺獨”活動在島內難以立足。
在蔣介石時代,“臺獨”分子在臺灣無法立足,而在美國、日本日見滋長壯大,就全賴美日兩國政府的扶助與支持了。
1952年,曾經在臺灣組織“臺灣獨立武裝隊”的“臺獨”首領史明,因秘密活動敗露,受到國民黨當局的追捕,于3月偷渡日本。后國民黨政府透過“外交部”寄出通緝狀給日本政府,要求以“叛亂第一司令”的罪名引渡史明回國。日本政府得知情況以后,反而將原本因偷渡罪要遣返的史明留了下來,不僅不再遣返,更發(fā)給其在日居留權,允許其在日本繼續(xù)從事“臺獨”活動。
一直受到臺灣當局通緝與監(jiān)視的廖文毅,也受到日本政府的庇護,不僅長期在日進行“臺獨”活動,而且于1961年受到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委員長佛爾柏萊特的具名邀請,請廖作為臺灣反對黨的領袖到聯(lián)合國發(fā)表演講。當時這一邀請令日本的“臺獨”組織倍受鼓舞,廖文毅本人也振奮異常。結果逼得臺灣當局不得不以取消蔣經國訪美作抵制,并且在與美國談判蒙古進入聯(lián)合國問題以及阻止中共進入聯(lián)合國問題上討價還價,不惜在外交方面作出重大讓步才得以封殺廖文毅訪美。
這些海外“臺獨”組織的頭面人物,大多有很深的日本或美國背景和日美情結。例如,最早從事“臺獨”活動的黃紀男和“臺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在日本的“外交大使”陳智雄,都是自幼留學日本,畢業(yè)于日本東京外語學校。黃紀男畢業(yè)以后由日本政府派往馬尼拉擔任翻譯工作,陳智雄則被日本外務省派往印尼擔任外交官。他們都曾受到日本政府的長期“栽培”和“造就”,對于自己的出生地臺灣的歷史并無多少了解,相反對于日本政府卻有不少感激之情。
由于臺灣當局與日本政府的不斷交涉,60年代中后期,在日本的“臺獨”活動受到越來越大的壓力,臺灣當局也派遣不少特務對在日的“臺獨”分子進行分化、瓦解以及暗殺、私捕活動,故而至60年代末,“臺獨”分子逐漸向美國集中。美國也為這些“臺獨”分子提供了更好的發(fā)展基地。
1969年9月20日,全球性臺灣獨立聯(lián)盟籌備會議在紐約召開,擴組“臺灣獨立聯(lián)盟”,將日本的“臺獨”組織全部收羅旗下,決定各本部在統(tǒng)一綱領下維持自主性,并將會議結論通知“臺灣青年獨立聯(lián)盟”。美國總本部的機關刊物為漢文的《臺灣青年》和英文的《獨立臺灣》。
“臺獨”組織頭目在理論上有所“建樹”者又都以美國留學生居多。廖文毅曾是美國俄亥俄大學的留學生,“臺灣獨立聯(lián)盟”的陳以德、陳隆志等都是臺灣留美學生?!芭_獨理論家”彭明敏也是留美的。這些人在美國對臺政策的文件堆里尋找“臺獨”的理論依據(jù),又跟隨著美國分裂中國的陰謀活動積極推波助瀾、興風作浪。
廖文毅從事早期“臺獨”活動時,其理論觀點就是美國國務院炮制的“臺灣法律地位未定論”,鼓吹應“把臺灣交給聯(lián)合國托管”,“在聯(lián)合國監(jiān)督下舉行臺灣公民投票”等等。
“臺灣獨立聯(lián)盟”的領導人李天福則于1958年4月在美國最具權威的外交雜志《外交事務季刊》上發(fā)表文章“The China Impasse A Formosan View”,提出了“臺灣地位未定論”、“反攻大陸神話論”、“臺灣與中國分離的歷史事實”、“臺灣足以成為獨立國家”等等謬論,許多觀點成為“臺獨”運動的理論基礎,影響了不少60年代在美國的臺灣留學生。逼得當時的臺灣駐美“大使”蔣廷黻也不得不起而撰文反駁李天福的觀點。
60年代末擔任“臺灣獨立聯(lián)盟”副主席兼外交部長的陳隆志,曾是1958年臺灣高考的狀元,在臺大讀法律系時是彭明敏的學生。后來在美國耶魯大學讀博士時,其博士論文即是《臺灣獨立與建國》,是一部奠定“臺獨”理論的專著。
在美國的“臺獨”活動受到了美國一部分有影響人物的庇護與鼓勵。1959年11月1日,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在《美國外交政策的研究報告》中宣稱:根據(jù)臺灣人希望與大陸分離的民意調查結果,應成立“臺灣共和國”,并使其成為聯(lián)合國成員。1960年3月,美國外交雜志發(fā)表《重新考慮中國問題》,主張臺灣應成為“中立國”,美國將繼續(xù)承擔保護臺灣的義務。1961年1月,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費正清提出“一個半中國”的方案,稱臺灣可以自行加入聯(lián)合國和世界性的經濟、貿易組織。這些報告和文章都或多或少地引用與反映了海外“臺獨”分子的要求與主張。
由于美國政府一直推行“兩個中國”的分裂中國領土的對華政策,故而使“臺獨”分子找到了精神上的支柱。他們在美國的宣傳活動如魚得水,暢行無阻,還經常為美國的外交政策推波助瀾。
60年代初期,美國推出“一中一臺”方案,全美“臺灣獨立聯(lián)盟”主席陳以德便在參加密西根大學舉行的“中國問題與臺灣前途討論會”上發(fā)表意見,聲稱贊成中共進入聯(lián)合國,也支持臺灣人民自決。
1969年10月,聯(lián)合國討論中國加入聯(lián)合國議案時,臺獨聯(lián)盟的副主席陳隆志便向《紐約時報》投稿,提出臺灣法律地位未定,臺灣人不希望臺灣成為中國的一部分,解決臺灣問題的途徑,應在承認中共之后,交由臺灣住民自決,等等。
同年11月,聯(lián)合國辯論“中國代表權”問題時,“臺獨”聯(lián)盟各地代表100多人在聯(lián)合國駐地示威游行三個半小時,口號是“將臺灣交還給臺灣人”、“臺灣人要自由”等。臺獨聯(lián)盟還不斷向美國決策官員進行寄送材料、拜訪和游說活動,并送備忘錄給聯(lián)合國秘書長、各國元首、總理、外交部長等。當時的沙特阿拉伯駐聯(lián)合國代表在提出有關“中國代表權”問題的提案時,就引用了陳隆志在《紐約時報》上發(fā)表的文章,建議在聯(lián)合國主持下,舉行臺灣住民公民投票。
對于海外“臺獨”分子的活動,蔣介石有點鞭長莫及,但他仍然采取了種種威脅利誘、分化瓦解的手段加以遏制。廖文毅成立“臺灣共和國臨時政府”以后,他派出的東南亞外交大使陳智雄在日本活動頻繁,后被臺灣特務秘密逮捕,用郵袋裝運回國,于1963年5月在臺北執(zhí)行槍決。
對于海外“臺獨”分子,臺灣當局更多采用的是分化利誘政策。1965年,國民黨派廖文毅的侄女婿陳長秀到日本誘逼廖文毅回臺投誠。陳長秀向廖文毅哭訴,廖的兄嫂均被國民黨當局逮捕并有可能判死刑,只有廖文毅回臺,他們才能得救。并且,如果廖肯歸順,國民黨將給其部長級高官,并發(fā)還查封他家的大批土地。廖文毅頂不過親情骨肉的份量,遂于5月14日回到臺灣,接受了國民黨委任的水庫興建委員會副主委的職務,過上了包酒女的消沉生活。
隨后,國民黨還安排陳以德的父親到美國,帶著臺灣報道的大量有關廖文毅投誠的消息,勸告陳以德放棄“臺獨”立場,回臺灣。陳以德拒絕了父親的要求,不愿回臺灣,但也在第二年辭去“臺灣獨立聯(lián)盟”主席的職務,搬到俄亥俄州脫離“臺獨”活動的地方去了。
至1970年,“臺獨”分子在美國刺殺訪美的蔣經國未遂以后,美國“臺獨”組織內部發(fā)生了分歧與分化,加上美國對華政策發(fā)生重要轉變,開始緩解中美關系,承認“一個中國”原則,“臺獨”宣傳在美國也逐漸失去市場,“臺獨”活動也隨之消沉。
蔣介石之鎮(zhèn)壓“臺獨”活動,一方面反映了他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民族立場,有其可取的一面。蔣介石在臺灣幾十年,在教育問題上,不斷灌輸“臺灣民眾根在大陸”的理念,要求臺灣學子對大陸的省份地形倒背如流,在國文課本中傳播中華傳統(tǒng)文學作品。他甚至壓抑當?shù)赝ㄐ械拈}南語而大力推行國語,使得海峽兩岸雖有半個世紀的隔絕,而臺灣民眾對于大陸并不陌生,兩岸民眾間仍然保存著共同的文化血脈。在這一點上,蔣介石用心良苦。但另一方面,蔣介石頑固堅持其反共立場,拒絕走和平統(tǒng)一祖國的道路,在外交上奉行倚美保臺的單一親美政策,并企圖在美國的援助下實現(xiàn)其“統(tǒng)一大陸”的美夢,而美國恰恰利用這一點來達到其控制臺灣、分裂中國的目標,蔣介石不得不在這種外交矛盾中備受煎迫。與此同時,在50年代到70年代,蔣介石一直在臺灣推行強制性的獨裁統(tǒng)治,在鎮(zhèn)壓“臺獨”活動的同時,對島內民眾維護自身正當權益的斗爭也采取高壓手段,故而引起臺灣人民的反抗和民主愿望的高漲,一些人并將這一愿望的實現(xiàn)部分地寄托于“臺獨”。這些因素都為“臺獨”的生存與發(fā)展提供了有形和無形的空間。這又是一個蔣介石無法擺脫的政治怪圈。
(責任編輯: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