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在國際舞臺上一向默默無聞。但這并不意味著它不具有重要性。不久前胡錦濤主席的歐亞之行,最后一站就選擇了蒙古,雙方提出建立睦鄰互信伙伴關系。使這個地處中國和俄羅斯之間的內陸國家再次成為世人關注的地方。
蘇聯(lián)解體和冷戰(zhàn)終結后,蒙古放棄了長期奉行的“一邊倒”外交政策,正式確立均衡發(fā)展與俄中兩個鄰國關系、同時發(fā)展與美日等大國關系、并立足亞太、爭取歐盟的多支點全方位外交戰(zhàn)略。
與俄羅斯:彌補裂痕再修舊好
從1921年“獨立”到80年代末,蒙古有蘇聯(lián)“第16個加盟共和國”之稱。蘇聯(lián)解體后,因為得不到原先來自蘇聯(lián)的機器設備、零配件,蒙古許多前蘇聯(lián)援建工廠處于停工半停工狀態(tài),遭遇50年來最大的經濟困難,蒙俄傳統(tǒng)關系隨之出現(xiàn)裂痕。
近年來,蒙俄關系雖因蒙拖欠俄債務等問題尚未恢復到歷史水平,但已有明顯好轉。2000年11月普京訪蒙時簽署的《烏蘭巴托宣言》使兩國關系擺脫了多年停滯狀態(tài),并確定了新世紀俄蒙關系的發(fā)展基調。2002年3月,俄總理卡西亞諾夫訪蒙。應俄總理的邀請,蒙古總理恩赫巴亞爾又于今年6月26日至7月1日對俄進行了國事訪問。這種密切的高層交往拉近了雙方的關系。雙方的經濟合作也重新走上正軌。目前俄在蒙的投資企業(yè)有330家之多,投資總額為3080萬美元(不包括蘇聯(lián)時期援建的三大企業(yè))。另外,俄蒙于2000年簽署了邊界協(xié)定,解決了兩國的邊界爭端。俄方還允諾為蒙培養(yǎng)軍事人才,蒙軍可與俄西伯利亞軍區(qū)建立直接聯(lián)系等。
對俄羅斯來說,恢復并更新同蒙古的雙邊關系有這樣幾個考慮:一.它是俄羅斯亞太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二.美國對蒙古的全面滲透,中國的日益強大并對蒙古產生的巨大影響,使俄感到改善對蒙關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三.目前俄羅斯高附加值產品難以打入西方市場,重新占領蒙古市場勢在必行。同時,蒙古豐富的資源對俄羅斯有吸引力。比如,俄軍工所需的螢石全靠從蒙進口,無污染的牛羊肉是俄從蒙進口的傳統(tǒng)產品。而對蒙古來說,地處中俄之間,不論是蘇聯(lián)時期,還是今天,它的政治社會制度和經濟體制始終與北鄰更相近,它是俄羅斯永恒的鄰居和伙伴。蒙古對其南鄰的戒備心理遠遠超出對北鄰的疑慮。
與中國:發(fā)展進入“快車道”
冷戰(zhàn)時期,蒙古扮演著中蘇間地緣政治緩沖器的角色。中俄積極構筑面向21世紀戰(zhàn)略協(xié)作伙伴關系后,中蒙關系的發(fā)展也進入了“快車道”。自1989年中蒙關系實現(xiàn)正?;詠?,雙方互訪頻繁,保持著高層對話。1991年,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訪蒙,這是兩國自1949年建交以來中國國家元首對蒙古進行的首次訪問,標志著中蒙兩國關系新時代的開始。1998年和1999年蒙古總統(tǒng)巴嘎班迪和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實現(xiàn)互訪,今年6月胡錦濤主席對蒙古的國事訪問,將兩國關系提升到一個新水平。為保持兩國高層接觸的連續(xù)性,蒙古總統(tǒng)巴嘎班迪也將在年內訪華。
在經濟上,中國已連續(xù)七年成為蒙古第一大投資國和連續(xù)五年成為蒙古第一大貿易國。蒙古對中國的依賴增大。進出口貿易更是依靠中國的鐵路和港口。蒙古來華旅游、學習、經商的人數(shù)不斷增加。另外,雙方的軍事信賴關系也有了進一步的增強。1997年11月蒙古國防部長訪華并簽署了《蒙中國防領域合作協(xié)議》等一系列文件,為建立相互軍事領域信任關系、開展邊防合作、裁減邊境地區(qū)駐軍打下了良好基礎。
但中蒙關系的發(fā)展也并非總是一帆風順。蒙古對中國有很深的戒備心理,這是影響中蒙關系的主要癥結。我國政府雖一再聲明“尊重蒙古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但由于歷史原因,蒙古總有些人心存疑慮,認為中國仍把蒙古看成是自己的一個藩屬,擔心中國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后會對蒙古提出領土要求,故“適度”發(fā)展對臺關系,以對我進行牽制,增加與我討價還價的籌碼,并從中撈取更多實惠。此外,還有一些敵對勢力從中做梗。一些民族分裂分子經常搞反華宣傳活動,甚至有人鼓吹建立統(tǒng)一的“大蒙古國”。達賴喇嘛在國際反華勢力的支持下,也屢屢訪蒙,披著宗教外衣搞“藏獨”活動,對中蒙關系造成嚴重不良影響。
與美國:拓寬與“第三鄰國”的外交
蘇聯(lián)1986年宣布從蒙古撤軍后,蒙美于次年1月正式建交。蘇聯(lián)解體使蒙蘇“結盟”也隨之瓦解,美乘虛而入,全力支持蒙古的“民主改革”。蒙古視美國為“第三鄰國”。1991年以來,包括美國總統(tǒng)夫人希拉里·克林頓、國務卿貝克(兩度訪蒙)和奧爾布賴特、前總統(tǒng)卡特以及幾任美軍太平洋戰(zhàn)區(qū)司令在內的高級官員先后訪蒙,蒙古方面總統(tǒng)、總理和大呼拉爾主席也先后數(shù)次訪問美國。政治上,美國始終支持蒙古的民主化進程,稱贊蒙古由過去“同共產主義熱烈擁抱的第一個亞洲國家成為第一個走向民主的亞洲共產黨國家”,認為“一個民主、自由和獨立的蒙古符合美國的利益”。軍事上,美國幫助蒙古培訓軍官,提供軍事技術。經濟上,美國給蒙古永久性最惠國待遇,提供大量援助。自1991年以來美國以人道主義名義每年平均向蒙提供1200萬美元的經濟援助,支持蒙古的經濟改革及市場經濟。
9.11后,蒙古迅速宣布向美開放領空和各種設施支持美的反恐斗爭。國內則通過了《國家安全政策構想修訂案》和《國家安全法草案》,視美為其“國家安全支柱”,這標志蒙古安全戰(zhàn)略發(fā)生了新變化。美國對阿富汗、伊拉克的戰(zhàn)爭打響后,蒙古立刻加入援美聯(lián)盟。2001年11月蒙古總理恩赫巴亞爾的訪美以其9.11事件后第一批訪美的10個國家領導人之一而引人注目。
蒙古盡管認為優(yōu)先發(fā)展同中俄兩大鄰國的睦鄰關系至關重要,但實際上對中俄兩國都不放心,存有不同程度的疑慮和戒心。所以,選擇了積極發(fā)展同美日等發(fā)達國家關系,甚至視美國為“第三鄰國”,蒙古的這一做法不僅使其獲得西方大國的政治支持、軍事和經濟援助,又使其借助大國力量牽制中俄,達到維護本國獨立與安全的目的;而對美國來說,蒙古的價值在于其戰(zhàn)略地位。地處中俄之間的蒙古,是兩個大國政治經濟利益的交匯點。美國一旦控制蒙古就等于在中俄之間打入一個“楔子”,形成“北抑俄羅斯,南遏中國”的戰(zhàn)略態(tài)勢,從而達到一箭雙雕的目的。
與日本:覓得最大施主
為在所謂“插在龍爪和熊嘴間”的橋頭堡中發(fā)揮作用,從1991年至2002年,日本倡議和牽頭召開了九次國際援蒙會議,為蒙籌集了32億美元的資金(實際到位21億美元)。自1990年至2002年日本向蒙古共提供110億日元的經濟援助。1989年日本外相首訪蒙古,1991年海部俊樹首相作為第一位政府首腦訪蒙,也是第一位訪蒙的西方國家政府最高領導人。目前日本重點扶持蒙古的交通和資源密集型產業(yè)。近期,為了防治“非典”,日本通過國際協(xié)力事業(yè)團對蒙提供了2800萬日元和醫(yī)療器械。日本現(xiàn)已成為蒙古最歡迎的國家,日語也成為蒙古人最喜歡的外語之一。
日本重視對蒙關系的目的在于:一是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提高在亞洲事務中的作用;二是將來參與開發(fā)蒙古的自然資源。自然資源極度貧乏的日本,對蒙古能源資源和旅游資源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
大國均勢間走鋼絲難度很大
蒙古現(xiàn)行的“多支點”外交政策,較其冷戰(zhàn)時期的“一邊倒”政策相比,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它不再受制于單獨某一個國家的控制。但是,蒙古外交也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其一,由于國力貧弱,國內積壓問題很多,政府必須將主要精力放在國內;其二,蒙古與許多國際組織和國家存在沉重的債務問題,如不盡快償還外債,將嚴重影響獲得新的貸款;其三,蒙古的投資環(huán)境不健全,包括基礎設施條件和法律服務,如果這些相關措施得不到及時解決,將會影響外商投資;其四,蒙古在大國關系中實際上只是一個平衡各方力量的籌碼,其戰(zhàn)略重要性的大小并不以蒙古的意志為轉移;其五,蒙古在大國均勢間“走鋼絲”,本身難度系數(shù)就很大。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蒙古國外交空間的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