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種歷史檔案的逐步解密,關于建國初期我人民解放軍停止武力攻臺的真相已經愈來愈清晰了。本文試以多種歷史檔案解讀這一歷史事件的真相。
三大戰(zhàn)役結束以后,毛澤東將解放臺灣問題列入議事日程。中國人民解放軍二、三、四野戰(zhàn)軍在相繼解放福建、廣東等沿海城市后待命,中央在此間作了如下軍事部署:1.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前線指揮部,由粟裕擔任總指揮并制定解放臺灣的具體計劃;2.培訓臺灣籍干部,準備解放臺灣和臺灣解放以后使用。具體做法是將參加臺灣“二二八事件”退到內地的臺灣籍干部和部隊中臺灣籍士兵集中起來,參加“臺灣訓練團”;3.在沿海地區(qū)征集民船和民工進行渡海訓練;4.選調一批年輕有一定經驗的后勤干部集訓,準備為解放臺灣做好后勤保障。
我軍攻臺時間的選擇
關于攻臺時間的選擇,中央有三種表述。
第一種表述:1949年或1950年。
毛澤東在一次談話中說,希望在1949年,最遲在1950年,在蘇聯的幫助下,以軍事手段解決臺灣問題。
第二種表述:1950年下半年。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1949年7月4日,劉少奇在訪蘇期間以中共中央代表團的名義給蘇共中央政治局遞交了一份報告,報告中對臺灣問題作了如下分析:中共中央決定至遲在1950年解放臺灣、海南和新疆。具體來說,先解放新疆和海南,通過解放海南,取得渡海作戰(zhàn)經驗。解放臺灣問題擬在1950年下半年。1949年7月25日,毛澤東在一份電報中說:“我們認為最好在明年下半年,即我軍攻打臺灣時,整個大陸,西藏除外,為我們所占領。”
第三種表述:1950年夏季。
1949年7月10日,毛澤東給周恩來寫信,信中提到,準備明年夏季奪取臺灣。
從以上三種表述分析看,1949年實現攻臺是不可能的。三大戰(zhàn)役后,我軍準備渡江作戰(zhàn)。4月20日,我百萬雄師過大江,利用臺灣海峽三四月的南風已無可能。四月以后,中國長江以南地區(qū)正待解放,而渡海作戰(zhàn)需要一個長時間的準備,故當年利用十月北風也不現實。因此,我軍武力攻臺的時間最早只能在1950年。
按照毛澤東的計劃,希望蘇聯幫助我們訓練一支空軍,訓練至少需要半年左右時間,所以1950年下半年攻臺是比較實際的。至于選擇在夏季,估計毛澤東此時可能受到清代福建水師提督施瑯攻臺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啟發(fā)。
以風帆為動力的船只在海上航行必須巧妙地運用風向。臺灣海峽一般每年陰歷三四月間刮南風,十月間刮北風??滴跄觊g,施瑯受命出任福建水師提督。在進攻臺灣的時間問題上,施瑯主張運用南風,而姚啟圣等主張運用北風。施瑯請旨全權“專征”,“勿限時日,風利可行,即督率進取”??滴鯗首?,施瑯方能施展手腳。
在渡海時間的選擇上,施瑯摒棄了利用北風渡海的傳統(tǒng)戰(zhàn)法,選擇南風季節(jié)發(fā)兵。施瑯對季節(jié)的選擇是有道理的:東北風風勢猛烈,但驟發(fā)驟息,戰(zhàn)船如果不能一帆風順,輕則貽誤戰(zhàn)機,重則將船隊吹散,無法重新集結。臺灣海峽的南風多在夏至前后的20天之間,是一年中風浪最為平靜的日子,船隊可以隨時拋錨,停止進攻,也可隨時利用風向,發(fā)起攻擊。施瑯最后選擇的攻臺時間既不在三四月,也不在九十月,而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陰歷六月十四日。
關于攻臺時間的選擇,從1949年到1950年下半年,再到1950年夏季,時間愈來愈具體,也愈來愈符合實際,表明毛澤東與中共中央對于攻臺是下了決心的。
建國初期我軍攻臺的利與弊
中共中央下定決心攻臺,那么,在建國初期攻臺合適不合適呢?也即攻臺的利弊因素如何呢?
一、 建國初期我軍攻臺的有利因素
1.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三大戰(zhàn)役后士氣高昂,建國初期攻臺可以發(fā)揮“宜將剩勇追窮寇”的精神,一鼓作氣,解放臺灣。
1949年12月,國民黨中央黨部由大陸遷往臺灣。這時,大陸除西藏外已全部解放。為了實現中國領土的完整與統(tǒng)一,中共中央于1950年元旦發(fā)表新華社社論,指出“中國人民解放斗爭的任務,就是解放全中國,直到解放臺灣、海南島和屬于中國的最后一寸土地為止”。1950年4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發(fā)動解放海南島戰(zhàn)役,駐守海南的國民黨守軍于4月奉命退往臺灣, 5月1日,海南島全部解放。
2.國民黨軍隊潰退臺灣,臺灣全面防務系統(tǒng)尚未建立建全。
蔣介石雖然早就任命陳儀為臺灣省行政長官,由于臺灣在日據統(tǒng)治下50年,二次大戰(zhàn)后期曾遭美軍大規(guī)模轟炸,陳儀接手的臺灣百孔千瘡,工廠倒閉、港口毀壞、物質奇缺,導致1947年發(fā)生震驚中外的“二二八事件”。蔣介石潰退臺灣后,雖著手臺灣防務,但在我軍計劃攻臺的時間前,由于經濟原因和時間原因,臺灣防務不可能形成規(guī)模和系統(tǒng)。
3.因為國民黨軍在大陸連年失利,建國初期,美國對臺灣的態(tài)度不明朗。日本在二次大戰(zhàn)中戰(zhàn)敗,無力無暇顧及臺灣問題,我軍攻臺的對手主要是國民黨軍。
建國初期,美國國務院在臺灣問題上曾經提出放棄臺灣的主張。1949年12月23日,美國國務院在一份絕密文件《政策情報提綱:臺灣》中提出,對于臺灣陷入中共政權之手這一情況有可能馬上出現,美國應盡量縮小其意義和不良影響。同年12月29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提出了決定不援助中國國民黨防守臺灣的意見。美國國防部的意見與國務院相左,表示反對放棄臺灣而應當通過有限的軍事援助支持蔣介石,以后則視臺灣發(fā)展情況而定。
鑒于以上原因,國民黨潰退到臺灣以后,美國政府發(fā)表“白皮書”,對國民黨政府采取“袖手政策”。1950年1月5日,美國總統(tǒng)杜魯門發(fā)表《關于臺灣問題的聲明》:“過去四年來,美國及其他盟國亦承認中國對該島行使主權”;“美國對臺灣或中國其他領土從無掠奪的野心。現在美國無意在臺灣獲得特別權利或建立軍事基地,美國亦不擬使用武裝部隊干預其現在的局勢。美國政府不擬遵循任何足以把美國卷入中國內爭的途徑”;“不擬對臺灣的中國軍隊提供軍事援助或咨詢”。
駐日美軍司令麥克阿瑟在杜魯門發(fā)表聲明后就臺灣問題提出五點意見:1.阻止共產主義擴散;2.阻止亞洲的共產主義和阻止歐洲的共產主義同樣重要;3.臺灣地位重要,必須由非共產主義勢力控制;4.臺灣如果落入中國共產黨之手,將會破壞整個西太平洋的防共鎖鏈;5.美國不能承認中共政權。麥克阿瑟的五點意見實際反映了美國軍方對臺灣問題的態(tài)度。美國軍方認為,美國只要支付不多的費用便可以支撐蔣介石治下的臺灣,而臺灣只要在蔣介石之手,共產黨就要解放臺灣?!爸灰伯a黨仍須與臺灣抗爭或解放臺灣,他們就不會向東南亞實行擴張”,從而也就阻止了共產主義向東南亞的擴張,這就是所謂“阻止亞洲共產主義的擴散”。
二、建國初期我軍攻臺的不利因素
1.我軍渡海作戰(zhàn)有極大的難度。
在海南戰(zhàn)役前,我軍僅有渡江作戰(zhàn)經驗。此后,我軍雖然取得解放海南以及舟山、一江山島等渡海作戰(zhàn)經驗,但與攻臺作戰(zhàn)的要求相距甚遠。臺灣海峽最窄處為130公里,數十萬軍隊要橫渡寬達二三百里并且是風浪險惡的臺灣海峽是有極大困難的。攻島部隊如果后援不繼且遇到守軍的頑強抵抗,將使自己陷入險境。
此間,我第三野戰(zhàn)軍第十兵團對大小金門島發(fā)起的戰(zhàn)役失利,使我倍加感到渡海作戰(zhàn)的艱難。金門島戰(zhàn)役中,我登陸部隊三個團計9086人,由于渡海作戰(zhàn)準備不足,登陸后后援不繼,守島敵軍頑強抵抗,我軍登陸部隊大部犧牲,少數被俘。從歷史上攻臺的經驗看,施瑯以奪取澎湖為攻臺第一步。澎湖為臺灣門戶,奪取澎湖即控制臺灣咽喉:或以澎湖為基地對臺實行海上封鎖,或以澎湖為跳板進攻臺灣,可謂進取退守,立于不敗之地。澎湖從戰(zhàn)略上看,是攻臺的天然跳板,“它位于臺灣海峽的中途而偏東,西距金廈約220公里,航程七更,東抵臺南約50公里,航程四更”。我軍攻臺,必須以奪取澎湖為第一步。如能奪取澎湖,將完成攻臺三分之二左右的渡海航程,可以在澎湖休整補充,養(yǎng)精蓄銳,相機進取。同時,澎湖島嶼分散、地勢低平、防守薄弱,比地形復雜的臺灣容易攻占。
2.國民黨擁有空軍和海軍,而我軍沒有空軍和海軍,強行登陸將會造成極大的傷亡。
1949年4月和11月,我人民解放軍海軍、空軍先后成立,但尚未形成作戰(zhàn)能力。鑒于大小金門島戰(zhàn)役失利的教訓,我軍深感解放臺灣如果沒有空軍、海軍的支持,登陸將是異常困難的,傷亡將是異常巨大的。建國初期,帝國主義對我實行封鎖,我海軍、空軍要形成作戰(zhàn)能力,必須得到蘇聯的支持與幫助。
3.蘇聯對我進攻臺灣問題態(tài)度曖昧
1949年1月31日,米高揚奉斯大林之命,化名安德列耶夫取道大連、石家莊到達西柏坡,與中共中央五大書記會談三天,其中談到解放臺灣問題。
考慮到渡海作戰(zhàn)的困難,毛澤東當時考慮了兩種可能,即除了武力以外,不排除和平解放的方式。毛澤東對米高揚說:“目前,還有一半的領土尚未解放,大陸上的事情比較好辦,把軍隊開去就行了。海島上的事情就比較復雜,需要采取另一種較靈活的方式去解決,或者采用和平過渡的方式,這就要花較多的時間了。”毛澤東雖然提出了解放臺灣有軍事和和平兩種方式,但是中共中央當時的戰(zhàn)略方針完全是從武力解放臺灣出發(fā)并制定戰(zhàn)略方針的。
對于解放臺灣問題,毛澤東考慮到了復雜的國際背景可能給我們帶來的困難。毛澤東對米高揚說:“比較麻煩的有兩處:臺灣和西藏?!薄芭_灣是中國的領土,這是無可爭辯的?,F在估計國民黨的殘余勢力大概全要撤到那里去,以后同我們隔海相望,不相往來。那里還有一個美國問題,臺灣實際上就在美帝國主義的保護下。這樣,臺灣問題比西藏問題更復雜,解決它更需要時間?!痹趯ε_灣問題作了充分的分析以后,毛澤東認為,如果我們現在就解放臺灣,當然是武力解放臺灣。以武力解放臺灣,沒有空軍和海軍是不行的。而要建立空軍和海軍,必須得到蘇聯的援助。
對于解放臺灣,毛澤東當時作了比較切合實際的考慮。中國人民解放軍當時尚沒有渡海作戰(zhàn)的經驗,毛澤東認為,要解放臺灣,必須有來自空中和海上的支持。7月10日,毛澤東給周恩來寫信,信中說,根據朱德建議,可考慮選派三四百人去蘇聯學習空軍。同時購買飛機一百架左右,連同現在的空軍組成一個攻擊部隊,掩護渡海,準備明年夏季奪取臺灣。7月25日,毛澤東發(fā)電報給在莫斯科的中共中央代表團并轉斯大林,針對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對我們的包圍和封鎖,毛澤東在電報中表達了他對解放臺灣問題的思考和對蘇聯方面的希望:“自封鎖之時起,上海就更加困難了。但是為了打破封鎖,必須占領臺灣,而占領臺灣沒有空軍是不行的。我們希望你們同斯大林同志交換意見,蘇聯能否給予我們這方面的援助,即莫斯科用六個月至一年的時間為我們培訓1000名飛行員、300名地勤人員。此外,蘇聯能否賣給我們100架至200架殲擊機、40架至80架轟炸機,用于攻占臺灣。在建立海軍方面,我們還請求蘇聯給予我們幫助?!边@封電報與7月10日的信相比較,飛行員由三四百人增加到一千人,飛機由100架增加到280架,這是比較切合實際的,表明毛澤東在解放臺灣問題上的深思熟慮和周密部署。
1949年7月11日,斯大林第一次接見在蘇聯訪問的劉少奇,對劉要求蘇聯以海軍和空軍支持中國進攻臺灣的計劃作了綜合性回答。斯大林私人特使科瓦廖夫在口述實錄中記載了斯大林的意見:“他強調蘇聯經濟經過戰(zhàn)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從西部前線一直到伏爾加河一片荒蕪。蘇聯對進攻臺灣的軍事支持,將意味著與美國??哲姲l(fā)生直接沖突,為其發(fā)動新的世界大戰(zhàn)提供借口。當時,斯大林建議將這個問題提交蘇共中央政治局,在邀請一部分軍方和部長參加的擴大會議上進行討論。在1949年7月27日召開的上述會議上,劉宣布他同意斯大林的看法,并稱經中共中央政治局批準,授權他撤銷在臺灣、香港問題上的上述要求。”關于劉少奇所說他撤銷在臺灣、香港問題上的上述要求系經中共中央政治局批準,內情不詳。
1949年12月16日,毛澤東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首的身份出訪蘇聯。當毛澤東再次就解放臺灣問題提出希望蘇聯幫助我們培訓飛行員并派遣教官、參謀人員和志愿飛行員等問題時,斯大林在無法回避的情況下雖然表了態(tài),但態(tài)度不明朗。斯大林這樣答復毛澤東:“援助是要援助的,但援助的方式需要考慮。這里主要是不要給美國人以干涉的口實。至于參謀人員和教官,我們隨時都可以派。其余事項我們也要考慮?!?/p>
在莫斯科會談中,斯大林就臺灣問題向毛澤東提出了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建議,斯大林說:“從向共產黨投誠的國民黨登陸團中挑選一連登陸人員,對他們進行宣傳教育,把他們派往臺灣,通過他們組織島上起義。”在斯大林看來,解放臺灣這樣一個重大的軍事行動,既不要空軍,也不要海軍,甚至不要正規(guī)陸軍,只要派遣一個連左右的投誠的國民黨士兵到臺灣發(fā)動組織起義,臺灣就解放了。這樣的天方夜談,大約斯大林自己也不會相信。
在毛澤東提出的培訓飛行員和購買飛機等實質性問題上,斯大林沒有表態(tài)。斯大林故意回避解放臺灣問題,在談到實質性問題時,斯大林要么不表態(tài),要么扯一些天方夜談的話,主要是出于民族利己主義的考慮。斯大林認為,美國對毛澤東以武力解放臺灣絕不會坐視,蘇聯如果幫助中國培訓飛行員并向中國出售飛機,將使蘇聯卷入因臺灣海峽問題而引起的蘇美軍事沖突,甚至引發(fā)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這是斯大林和蘇聯都不愿意看到的結果。蘇聯方面曾經向中國政府發(fā)出勸告,認為因臺灣海峽問題而引起的軍事沖突對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非常危險的。從表面上看,蘇聯不贊同以武力解放臺灣是為中國人民著想。實際上,蘇聯很清楚,沒有蘇聯在軍事方面對中國的援助,主要是空軍和海軍的援助,中國當時武力解放臺灣是根本不可能的。
蘇聯政府和斯大林在臺灣問題上的回避態(tài)度和曖昧態(tài)度,使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建立空軍,以從空中掩護渡海作戰(zhàn)、解放臺灣的計劃落空。
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導致我攻臺計劃受阻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美國為了對抗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改變了對國民黨的“袖手政策”。6月27日,美國總統(tǒng)杜魯門就臺灣問題發(fā)表聲明,稱“臺灣未來地位的決定必須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復、對日和約的簽訂或經由聯合國的考慮”。杜魯門發(fā)表聲明后,悍然命令美國海軍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聲稱此舉是為了保護朝鮮戰(zhàn)場側翼之安全,同時制止國共兩黨軍事沖突。6月28日,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發(fā)表聲明,嚴厲駁斥杜魯門聲明,譴責美國武裝干涉臺灣,使臺灣問題復雜化。8月1日,杜魯門又提出“臺灣中立化”的方針并派遣美國空軍第十三航空隊進駐臺灣島。一個美國戰(zhàn)略分析家分析說:“共產黨顯然在1950年夏季計劃進入臺灣,杜魯門總統(tǒng)于6月27日發(fā)出的行政命令挫敗了共產黨的那次準備工作;杜魯門總統(tǒng)當時下令派遣美國第七艦隊,以使臺灣海峽中立化,那次干涉的借口是朝鮮戰(zhàn)爭的爆發(fā)?!?/p>
美國政府散布“臺灣地位未定”并決定協(xié)防臺灣。1951年2月,美國與臺灣達成協(xié)定,由美國向臺灣派遣軍事代表團并運送武器。4月,美國在臺灣成立以蔡斯為團長的“美國軍事援華顧問團”,公開協(xié)助蔣介石訓練軍隊。8月,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發(fā)表《9000萬美元援臺方案》。1954年12月,美國與臺灣簽訂了《共同防御條約》,美臺關系進入密月時期。次年,美國國會通過緊急決議案,授予總統(tǒng)在臺灣海峽有使用美國武裝力量的權利。美國為了實現對中國大陸的封鎖與遏止,給予臺灣國民黨當局大批軍事援助和經濟援助。從1950年到1965年,美國給予臺灣的軍事援助累計達45億美元。
由于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國際局勢驟然緊張,迫使我對臺灣的軍事部署不得不暫時中止。美國政府的干涉和介入,臺灣海峽的局勢日益復雜化。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和空軍第十三航空隊入駐臺灣,大大增加了我武力解放臺灣的難度。加上蘇聯政府在我武力進攻臺灣問題上的曖昧態(tài)度,我海軍與空軍均不能得到蘇聯的支持。
朝鮮戰(zhàn)爭結束后,毛澤東再次提出武力解放臺灣的問題,中央提出了“我們一定要解放臺灣”的政治口號。為了配合對臺的政治宣傳攻勢,1954年9月3日和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奉毛澤東之命炮擊金門,表示中國人民不放棄武力解放臺灣的立場和決心。此外,中國人民解放軍數次渡海作戰(zhàn),陸續(xù)解放了沿海島嶼,剪除了臺灣外圍屏障。臺海局勢當時一度劍拔弩張,美國政府勸告蔣介石放棄金門、馬祖,傾全力固守臺灣,蔣介石沒有接受。
鑒于以上原因,以武力解放臺灣的問題暫時被擱置了,和平解放臺灣的問題被提上議事日程。1955年4月,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代表中國政府闡明了對臺戰(zhàn)略方針的調整。周恩來說:“中國人民解放臺灣有兩種可能,即戰(zhàn)爭方式和和平方式。中國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蓖?月13日,周恩來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5次會議上再次宣布了這一方針。
1958年,針對美蔣在臺灣海峽不斷加緊軍事部署、制造“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的局勢,毛澤東決定予以武力警告。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奉命再次炮擊金門。炮擊金門的炮聲使海內外以為中國政府和平解放臺灣的戰(zhàn)略方針發(fā)生了變化。為此,毛澤東在9月6日會見蘇聯外長葛羅米柯時聲明,中國政府和平解放臺灣的方針沒有改變。中國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是為了阻止美國政府在臺灣制造“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的陰謀。
毛澤東逝世前不久,還提到臺灣問題。他在病塌上講了一段關于“蓋棺論定”的話,說“我一生辦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指取得民主革命的勝利,“對這件事,持異議的人甚少。只有幾個人在我耳邊嘰嘰喳喳,無法要我及早地把那個海島收回罷了”。這一段講話表明毛澤東對臺灣未能在其手中解放的深深遺憾。毛澤東當時在病塌上已經不大能講話,此話講后不過兩個多月,毛澤東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