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新雷
2001年5月18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首批19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或譯為“人類精神文化遺產杰作”)的名單,我國的昆曲藝術名列榜首,消息傳來,戲劇界人心振奮!那末,昆曲為何能成為舉世公認的文化瑰寶呢?它的歷史源流和藝術特征是怎么樣的呢?
昆腔、昆曲、昆劇的歷史淵源
昆曲發(fā)生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區(qū),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它原名昆山腔,簡稱昆腔。據(jù)明魏良輔《南詞引正》記載,昆山的千墩是昆腔起源于民間的實證之地,而元末千墩人顧堅是最早的見證人和原創(chuàng)歌手。又據(jù)周元在《涇林續(xù)記》中披露,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在南京召見昆山老壽星周壽誼時問道:“聞昆山腔甚嘉,爾亦能謳否?”足見昆山腔的名聲在明朝初年已傳揚四方。當時杭州人瞿佑(1341~1427年)在[一萼紅]《西廂待月》歌詞中說:“艷曲新腔,至今唱滿吳娃?!庇纱丝梢?,這種新的戲曲聲腔已在當時的吳語地區(qū)普遍開花。
到了明代正德、嘉靖年間,杰出的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對昆腔的聲律和唱法進行了改革創(chuàng)新,融合了南曲和北曲的優(yōu)點,以笛、簫、笙、琵琶的伴奏樂器,造就為一種細膩優(yōu)雅的水磨調,通稱昆曲。
當時昆山的劇作家梁辰魚為魏氏新創(chuàng)的水磨調編撰了《浣紗記》劇本,在舞臺演出上取得了成功。雷琳在《漁磯漫抄》中專列《昆曲》一條說:“昆有魏良輔者,造曲律,世所謂昆腔者,自良輔始。而梁伯龍獨得其傳。著《浣紗》傳奇,梨園子弟喜歌之?!贝撕蟮睦デ粍”揪鶠榍坡?lián)套的體式,又稱曲本。
昆曲的概念不僅指魏良輔革新的水磨調唱腔,而且也指梁辰魚等人的劇作并包括《浣紗記》等作品的演出。所謂“魏梁遺韻”,不是單指唱曲,而是包括舞臺藝術在內的。作為一個劇種來說,現(xiàn)今稱為昆劇。但昆劇的名稱并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才有的,我曾查考文獻,發(fā)現(xiàn)早在清代中葉,戲曲評論家就提出了“昆劇”一詞。如嘉慶十一年(1806年)眾香主人寫的《眾香國》評三多班名伶朱素春“精于昆劇”。嘉慶十五年(1810年)留香閣小史寫的《聽春新詠》評四喜部文林“名滿京華,藝工昆劇”。所以自清代中葉以來,昆腔、昆曲、昆劇三個名詞意義相同,互相通用,出現(xiàn)了三個同義詞并用并存的局面。
當然,它們的原義是有所偏重的,昆腔著重指戲曲聲腔,昆曲著重指歌唱的南北曲,昆劇著重指舞臺演出。但作為同義詞應用時,三個名稱都可作為劇種的名稱。
自明神宗萬歷年間至清高宗乾隆之世,是昆曲的全盛時期。當時江南的經(jīng)濟中心轉向吳郡蘇州府城(昆山屬于蘇州府境內),昆曲的根據(jù)地也就自然而然地移到了蘇州。所以明清以來昆曲活動以蘇州為大本營,傳播到全國各地。向西經(jīng)南京流傳到安徽、河南和山西,向北經(jīng)揚州沿運河流傳到山東、河北至北京,向南經(jīng)杭州、浙贛一線流傳到湖南、廣東、云南至四川。
昆曲的演唱本來是以蘇州的吳語語音為載體的,但傳唱到南北各地后,便與當?shù)氐姆窖院兔耖g曲調相結合,在藝術風格上演變出多種不同的昆腔流脈,形成了聲勢盛大的昆曲腔系。其中除了以蘇州、上海、南京、杭州一帶的“南昆”為正宗外,傳到河北、北京的稱為“北昆”,傳到湖南的稱為“湘昆”,傳到四川的稱為“川昆”,傳到溫州永嘉的稱為“永昆”。此外還有“徽昆”、“滇昆”和“京昆”等支派,腔調略同,而各有特色。
從名劇《桃花扇》說到昆曲在河南的流行
在中國文學史上,元明清戲曲占有重要的地位。元代的代表作《琵琶記》,明代的代表作《牡丹亭》,清代的代表作《桃花扇》等,昆劇都能依原本原詞演唱。
自魏良輔改革昆山腔以后產生的明清傳奇,至今仍能搬上昆劇舞臺的本戲和折子戲計有一千多種。明清傳奇是指由宋元南戲直接發(fā)展而來的昆曲劇本,大多是三四十出到五六十出的長篇大戲。明代的名著有《浣紗記》、《鳴鳳記》、《玉簪記》、《紅梅記》、《紅梨記》等。
特別是明神宗萬歷年間出現(xiàn)了兩位戲曲大家,一位是吳江派曲家沈,寫了《義俠記》等17本傳奇。另一位是臨川派曲家湯顯祖,寫了《牡丹亭》等“玉茗堂四夢”,文彩斐然。如《牡丹亭》折子戲《游園驚夢》中著名的唱段是:
[皂羅袍]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坦,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云霞翠軒,寸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曲詞極其優(yōu)美,其描寫手法具有高度的藝術色彩,文學性很強。
明末清初是昆曲的極盛時期,涌現(xiàn)了以李玉為首的蘇州派曲家群體,如李玉創(chuàng)作了《一捧雪》、《占花魁》、《清忠譜》等,朱佐朝創(chuàng)作了《漁家樂》,朱素臣創(chuàng)作了《十五貫》等。還有浙江蘭溪人李漁,在康熙元年(1662年)到南京組成了一個家庭昆班,跑到全國各地流動演出,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創(chuàng)作了《風箏誤》等“笠翁十種曲”,寫出了理論著作《李笠翁曲話》(《閑情偶寄》)??滴踔衅冢殖霈F(xiàn)了“南洪北孔”兩顆明星,那就是浙江錢塘人洪創(chuàng)作了《長生殿傳奇》,山東曲阜人孔尚任創(chuàng)作了《桃花扇傳奇》。這兩部名著都是專為昆曲編寫的文學劇本,經(jīng)過昆班藝人搬演以后,好似雙子星座一樣照亮了歌場劇壇。
《桃花扇》是孔尚任花二十年功夫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完成的歷史劇,其主旨是“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劇中通過河南名士侯方域和秦淮歌女李香君悲歡離合的戀情描繪,表達了作者對明朝亡國的感慨。
侯方域(1618~1654年)字朝宗,河南商丘人,“明末四公子”之一。他不僅是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擅長歌唱的昆曲行家,所以他能為昆曲藝人寫出了《馬伶?zhèn)鳌泛汀顿浗嫘颉穬蓚€名篇。他在《任王谷詩序》中很自負地說:“余不知詩,知歌。”有一次他游歷江南聽伶人唱曲,能當場指出其發(fā)聲方法有毛病,因此博得了“曲有誤,周郎顧”的稱譽,“雖梨園老弟子莫不畏服其神也”。
那末,侯方域這種高水平的藝術素養(yǎng)從何而來的呢?原來,從他父親侯恂開始,在商丘家里就養(yǎng)有一個昆曲戲班。他從小耳濡目染,所以深得看戲唱曲的造詣。據(jù)胡介祉《侯朝宗公子傳》記載:“初,司徒公(指侯恂)亦留意于此,蓄家樂,務使窮態(tài)極工,致令小童隨侍入朝班,審諦諸大老賢奸忠佞之狀,一切效之排場,取神似逼真以為笑噱。至是投志寂寞,公子乃教成諸童,挈供堂上歡,司徒公為色喜,而里中樂部,因推侯氏為第一也。”(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壯悔堂文集》卷首)足見商丘侯氏的家庭昆班,是河南首屈一指的梨園樂部。
侯恂是萬歷進士,曾任御史、兵部侍郎,官至戶部尚書,明末清初解職閑居后,其子侯方域為了慰藉老父,又重新培養(yǎng)了一批從蘇州引進的昆曲童伶,以便獻藝娛親?!豆觽鳌氛f侯方域“雅嗜聲技,解音律,買童子吳閶,延名師教之,身自按譜,不使有一字訛錯”,可見侯氏家班水平之高是與侯方域親自指導之功分不開的。侯氏家班經(jīng)歷了萬歷、天啟、崇禎至順治數(shù)朝,活躍了半個世紀之久,對昆曲傳入河南起了重要作用。
由于明末清初昆曲已是全國性的劇種,所以除了其發(fā)祥地蘇州以外,河南人也能演唱昆曲,而且還出現(xiàn)了聞名全國的昆曲大家蘇昆生,這個歷史人物也被孔尚任寫進了《桃花扇》。
蘇昆生(1600~1679年)是河南固始縣人,早年到吳地無錫研習昆曲的唱法,崇禎年間應聘到南京,擔任秦淮八艷之一李香君的曲師?!短一ㄉ取返诙觥秱鞲琛返哪畎渍f:“蘇昆生本姓周,是河南人,寄居無錫?!泵寂f:“蘇昆生,本名周如松?!笨咨腥芜@樣寫的根據(jù),是出于侯方域為李香君作的小傳?!秹鸦谔梦募肪砦濉独罴鳌吩疲骸笆龤q從吳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夢傳奇》皆能盡其音節(jié)?!币蛩菑臒o錫聘來的,所以傳中說“吳人”。他的聲名遠播,連大帥左良玉也招聘他到九江軍幕唱曲。明朝亡國后,他上九華山出家為僧。清順治七年(1650年)還俗,投奔杭州汪汝謙家班和無錫秦松齡家班教曲。順治十七年(1660年),著名詩人吳偉業(yè)為之賦長詩《楚兩生行》(《梅村家藏稿》卷十),贊美他的演唱藝術,詩序中稱“蔡州蘇昆生”,是因為河南固始縣在唐代屬于蔡州轄境??滴跏哪?1675年),蘇昆生重返南京,受到施閏章、吳嘉紀等名士的歡迎。吳嘉紀有詩紀事,題為《秦淮月夜集施愚山少參寓亭,聽蘇昆生度曲》,可以想見其聲譽之盛。
清代順治、康熙年間,寧陵郭氏和商丘宋氏又相繼辦起了家庭昆班。侯方域《贈江伶序》記載,昆伶江生原為河南沙隨(寧陵縣)郭使君的演員,后來應宋權之弟的招聘到了商丘。宋權之子宋犖(1634~1713年),字牧仲,號漫堂,康熙時官至吏部尚書。也續(xù)辦家庭昆班。陳維崧[定風波]詞寫他曾到商丘宋氏家班看戲,記其班中名伶有阿陸、阿增等。由于《桃花扇》是以商丘侯公子為主角的,所以宋氏家班常演的拿手好戲就是《桃》劇。這一事實見于《桃花扇》卷首吳陳琰《題辭》“侯生仙去宋公存”的詩注:“往余客宋中丞幕,每有宴會,輒演此劇?!?/p>
除了商丘有昆班以外,河南省城開封更是昆曲的盛行地區(qū),而且康熙時有職業(yè)昆班“延秋部”在開封公演。據(jù)陳維崧[賀新涼]詞序說:“作客東京(指開封),寂寥誰侶,西風落葉,閑詣旗亭(指演出場所),乃延秋全部于此征歌(指公演),中有一人,云曾相識,訪之,知吳下陸郎也?!边@指明延秋部是在開封城區(qū)作營業(yè)性演出,班中有蘇州籍名伶陸郎。另據(jù)葉燮《陳留署中作》記載,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玉筍班”曾在開封南陳留縣演出,班中的昆伶名角藝名“玉筍尖”。
到了乾隆、嘉慶時候,開封傳唱昆曲的風氣仍然盛行。最有文物價值的證據(jù)是開封禹王臺左側的山墻上,嵌著一塊《朱溶詩碑》,至今仍保留完好,詩題是《辛酉仲秋,將歸金陵,承諸同好招登禹王臺,極飲饌笙歌之盛,即席賦謝,兼志別懷》。這是一組七言絕句詩,共14首,落款的年代是嘉慶六年(1801年)九月,詩中有句云:“忽聽一聲長笛破,臨風唱起‘不提防?!彼^“不提防”,是昆曲《長生殿·彈詞》[一枝花]“不提防余年值亂離”的唱段,在昆曲流行全國時,曾有“家家‘收拾起,戶戶‘不提防”的俗諺。朱溶題詩中運用這個掌故來寫禹王臺“笙歌之盛”,恰好反映了開封演唱昆曲的實際情況。從詩碑中得知,朱溶的朋友們都是乾、嘉之際的中下層文士,宴會中以《紅樓夢》酒籌行令,邊談《紅樓》邊聽昆曲,成了他們的時尚。當時雖然花部地方戲已開始崛起,但開封的市井間仍推崇雅部昆腔。直到晚清同治、光緒年間,河南中州地區(qū)的雅部仍有市場。徐珂《清稗類鈔·戲劇類》記載:
開封地處中原,財豐物阜,同、光之際……昆、黃(指二黃調)并重,凡籍隸梨園者,亦必兼通昆曲,此蓋開封戲劇之極盛時代也。
近世由于徽調、皮黃、秦腔和梆子(河南梆子今稱豫劇)等地方戲勃興,昆曲便漸趨衰落。
當今,昆劇重又新生,現(xiàn)有江蘇省昆劇院、蘇州昆劇院、上海昆劇團、浙江昆劇團、北方昆曲劇院、湖南昆劇團、永嘉昆劇團和香港鄧宛霞京昆劇團,在海內外演出了豐富多采的昆曲名劇。這在我主編的《中國昆劇大辭典》(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中都有記錄。由于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積極推進,臺北也在1999年秋成立了臺灣昆劇團。
昆劇的藝術特色
昆劇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藝術傳統(tǒng)的戲劇形態(tài),它的唱腔清柔婉轉、優(yōu)美動聽,各門角色的表演藝術精美絕倫。它融合唱、做、念、打為一體,運用手、眼、身、法、步等高超的表演技能來塑造舞臺形象,載歌載舞,雅致精湛。近代京劇、川劇和越劇、梆子等地方戲都向它吸取營養(yǎng),因而被推稱為“百戲之祖”。再加上它的唱詞和念白富有文學性和音樂性,所以昆劇的整體被看作是中國民族戲曲具有代表性的高雅藝術。
昆劇的音樂特征是曲牌體,每折戲由一個套曲或兩個套曲組成,曲文是詩歌體裁,在聲律上很講究,有宮調曲牌的制約。宮調規(guī)定調門,如[正宮]相當于現(xiàn)代歌曲的D調;曲牌在音樂上是體現(xiàn)曲調旋律的,在文學上則規(guī)定字、句、聲、韻的格式。而且還有南北曲的區(qū)別,南曲的特征是五聲音階:1、2、3、5、6,唱詞的四聲平上去入俱全,風格婉轉纏綿;北曲是七聲音階:1、2、3、4、5、6、7,有4、7兩個半音,風格激越高亢,唱詞沒有入聲,而平聲分陰平陽平。如《桃花扇》第二十三出《寄扇》李香君唱的曲牌[碧玉簫]“揮灑銀毫”,屬于北曲;第二十八出《題畫》侯方域唱的曲牌[山桃紅]“手捧著紅絲硯”,屬于南曲。
昆曲咬字吐音遵奉的是中州韻。因昆曲向南北各地傳播后,為了使全國的觀眾都能聽得懂,其唱念口法并非全用吳音,而是采用了河南的中州音,押中州韻,說白念韻白,只有丑角念蘇白。蓋自北宋以開封為京都后,中州地區(qū)的語音就逐漸成了全國的通語。明代范善溱作《中州全韻》,為昆曲界奉為范式。所以明清時期河南開封一帶能流行昆曲,是有語言學的姻緣作為內因的。
再說昆劇的表演行當,古稱“腳色家門”,現(xiàn)稱“角色行當”,它既體現(xiàn)人物形象的自然屬性,又帶有表演程式化的美學特征。在總體上分生、旦、凈、末、丑五大類,各行又有精細的分工。生行分為老生、小生、武生;小生又分中生、小官生、大官生、窮生、雉尾生等。如《桃花扇》中的侯方域由中生應行,氣質瀟灑儒雅,注重書卷氣;《長生殿》中的唐明皇以大官生應行,要求氣度恢宏,功架持重大方。小生的嗓音需用真假混合嗓,在真假嗓結合部必須自然清亮,切忌聲嘶力竭。旦行分老旦、正旦、作旦、刺殺旦、小旦(又稱閨門旦)、貼旦。如《桃花扇》中的李香君由小旦應行,要求嗓音清麗圓潤,表情含蓄蘊藉,于端莊中顯示嫵媚的神態(tài)。凈行俗稱花臉,大凈又稱大花臉,細分為紅面、黑面、白面三支,嗓音要求洪亮渾厚,多用腦門音,身段動作幅度大,注重氣勢和功架。末行扮演蓄須帶髯的中老年男子,分正末、副末和老外三個細類。丑行包括小丑(小花臉)和副丑(二花臉),如《十五貫》中的婁阿鼠,以小丑應行演反面人物。昆劇角色行當?shù)膬群瓨O其豐富,多姿多采。它的分門別類除了主觀審美意識外,還包括觀眾的鑒賞美學在內,能達到臺上臺下互相溝通的藝術效應。
昆劇表演藝術的寫意性,與西洋戲劇的寫實性是大有差異的。昆劇表演體系的特質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綜合藝術的體式,二是時空的自由化,三是程式化的表演技巧。這已為梆子、秦腔和京劇等吸收應用,從而成了中國民族戲曲共同的屬性,所以大家推稱昆劇為“劇源戲祖”。
昆劇是一種高品位的富有雅趣的精美藝術,著名的旅美作家白先勇看了上海昆劇團和江蘇省昆劇院的演出后,盛贊昆劇的可看性和精致性。他對讀者說,任何人只要一沾上昆劇,都會像他一樣成為昆曲迷。他在香港《大成月刊》(1988年12月號)上發(fā)表觀感說:“昆曲無它,得一美字,唱腔美、身段美、詞藻美?!庇终f:“昆劇是最能表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美學抒情、寫意、象征、詩化的一種藝術。昆劇是一門已達世界性、打破語言藩籬的民族藝術!”這番評論,正好說明了昆曲藝術被評為人類精神文化遺產的緣由。
題圖:江蘇省昆劇院演出《牡丹亭·游園》,張繼青扮杜麗娘(左),徐華扮春香(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