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文
曲阜在商代為奄國,并一度為商朝首都,周代為魯國都城,兩漢分別為魯王、東海王國都。漢以后,曲阜雖然只是郡縣小城,但它做為孔子故里素享盛名。
西周初年,宰輔周公封魯。周公因輔佐天子,派子伯禽就封,帶來大量的禮樂典籍,“祝宗卜史,備物典冊,官司彝器”,“凡四代之服器官,魯兼用之”,形成了融東夷、夏、商、周文化于一體的魯文化。周公歿后,為褒獎周公功績,特許魯國建立太廟,郊祀使用天子禮樂,曲阜成了當時除首都鎬京以外文化最為發(fā)達的城市。即使到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魯國仍保存了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晉國韓宣子入魯,“觀書于太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發(fā)出了“周禮盡在魯矣”的感嘆。
在這樣的文化環(huán)境中,春秋末期,孔子首倡私人講學,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并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集三代文化之大成,創(chuàng)立了重仁尚禮的儒家學說,把中國文化推向一個新高峰。
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曲阜一直重教向?qū)W,學術(shù)發(fā)達,人才輩出,后世有名者有思想家孔汲(子思)、孟子,文學家孔融、孔尚任,經(jīng)學家孔安國、孔廣森、桂馥。
當然,令曲阜聞名遐邇的,還有孔廟、孔林、孔府。
曲阜孔廟是祭祀孔子的本廟,是分布在中國、朝鮮、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美國等國家2000多座孔子廟的先河和范本,始建于公元前478年,歷經(jīng)2400多年而從未放棄祭祀,是中國使用時間最長的廟字,也是中國現(xiàn)存最為著名的古建筑群之一;孔林延續(xù)使用2400多年,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上延用時間最長的氏族墓地;孔子嫡孫保有世襲罔替的爵號,因時2100多年,是中國最古老的貴族世家,其府第孔府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好、最為典型的官衙與宅第合一的建筑群。
孔廟
孔廟,又稱至圣廟,是世界2000多座祀孔廟堂中建造年代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
公元前478年,即孔子去世的第二年,故居就被改作廟宇,保存著他使用過的衣、冠、琴、車、書等物品。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后,孔子思想成為國家的正統(tǒng)思想,祭祀孔子列為國家祀典,孔廟也[掃國家進行維修。
后經(jīng)多次擴建,唐代已初具規(guī)模,有廟門、正殿、兩廡、寢殿等建筑。宋天禧五年(1021年)擴大為三路布局四進院落,殿閣廊廡316間。金明昌五年(1194年)重修,廳堂黌舍門廡增~55400余間。明代經(jīng)永樂、成化、弘治三朝擴建,奠定了現(xiàn)有規(guī)模。
孔廟是推崇孔子、表彰儒學的紀念建筑,主祭孔子外,還以孔子弟子、孟子弟子以及歷代的儒家知名人物配享從祀。配享從祀的名稱有四配、十二哲、先賢、先儒以及崇圣祠配祀的先賢先儒。
今孔廟位于曲阜舊城中心,南北全長1300多米、東西最寬處153米,占地14萬平方米,現(xiàn)存殿、堂、亭、閣、門、坊等建筑100多座,460余間,分別建于金、元、明、清各代。
孔廟原為孔子故居,今仍保存著孔子當年的吃水井和親手栽植的檜樹。
孔廟前為神道,兩側(cè)栽植檜柏。廟的主體貫串在一條中軸線上,左右對稱,布局嚴謹。前后九進院落,前三進是引導性庭院,只有一些尺度較小的門坊,院內(nèi)遍植成行的松柏,濃蔭蔽日,而高聳挺拔的蒼檜古柏間辟出一條幽深的甬道,座座門坊高揭的額匾,極力贊頌孔子的功績。第四進以后庭院,建筑雄偉,黃瓦、紅墻、綠樹,交相輝映。供奉儒家賢達的東西兩廡,分別長166米。
孔廟具有較高價值的文物有建筑、碑刻、石刻等。
孔廟主要建筑有金元碑亭,明代奎文閣、杏壇、德侔天地坊,清代重建的大成殿、寢殿等。金碑亭大木做法具有不少宋式特點,正殿庭采用廊廡圍繞的組合方式是宋金時期常用的封閉祠廟形制少見的遺例。大成殿、寢殿、奎文閣、杏壇、大成門等建筑采用木石混合結(jié)構(gòu),也是比較少見的形式。
孔廟保存漢代以來歷代碑刻1044塊,有封建皇帝追謚、加封、祭祀孔子和修建孑L廟的記錄,也有帝王將相、文入學士謁廟的詩文題記,文字有漢文、蒙文、八思巴文、滿文,書體有真草隸篆。碑刻中有漢碑和漢代刻字二十余塊,是中國保存漢代碑刻最:多的地方。乙瑛碑、禮器碑、孔廟碑、史晨碑是漢隸的代表作,張猛龍碑、賈使君碑是魏體的楷模。此外還有孫師范、米芾、黨懷英、趙孟頰、張起巖、李東陽、董其昌、翁方綱等人的法書,元好問、郭子敬等人的題名,孔繼涑584石的玉虹樓法帖刻石等。
孔廟著名的石刻藝術(shù)品有漢畫像石、明清雕鐫石柱和明刻圣跡圖等。漢畫像石有90余塊,題材豐富廣泛,既有人們社會生活的記錄,也有歷史故事、神話傳說,雕刻技法多樣,有線刻,有浮雕,風格或嚴謹精細,或豪放粗獷。明清雕鐫石柱共74根,其精品是浮雕龍柱:大成殿前檐10柱,每柱高達6米,最為高大;崇圣祠二柱龍姿矯健,云形活潑,水平最高;另外圣時門、大成門、大成殿的淺浮雕云龍石陛也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圣跡圖為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據(jù)孔廟宋金木刻增補而成,由曲阜儒學生員毛鳳翼匯校、揚州楊芝作畫、蘇州石工章草上石,共120幅,形象地反映了孔子一生的行跡。
孔廟用料講究,技術(shù)成熟,加工細膩,雕刻精湛,具有全國一流的工藝水平。石刻以龍柱、石牌坊、云龍陛石、碑首為代表,具有構(gòu)圖勻稱、線條流暢、技法嫻熟的特點。大成殿、大成門、寢殿都是清朝鼎盛時期的雍正年間所建,動用了朝廷內(nèi)務府的工匠,工程質(zhì)量很高。用材尺度大,個別甚至超過皇宮。而斗棋的布置和細部做法形式自由,靈活多變??讖R主要殿堂門房石柱的運用,帶來了檐柱比例的粗壯,使曲阜建筑的外觀顯得更為渾厚凝重。
兩千多年來,曲阜孔廟旋毀旋修,從末廢棄,在國家的保護下,由孔子的一座私人住宅發(fā)展成為規(guī)模形制與帝王宮殿相埒的龐大建筑群。
孔林
孔子歿后,埋葬在魯國都城北墻外沫泗之間,其子孫接冢而葬,兩千多年從未間斷。至今延時2400多年,葬人近80世,林內(nèi)墓冢累累,多達10萬余座。
孔子墓位于孔林中部,封土呈偃斧形。為滿足祭祀的需要,漢代開始建齋廳,設人灑掃,受到國家保護。宋代立石儀,元初刻立墓碑,至順二年(1331年),“始作周垣,建重門”,明代擴至1800余畝,清代擴至近3000畝,新建7公里余的圍墻。
漢代以來孔氏子孫始立墓碑,林內(nèi)現(xiàn)有宋金元明清至民國歷代墓碑4000余塊,是中國數(shù)量最多的碑林。雖然著名的漢碑已移入孔廟,但仍有李東陽、嚴嵩、翁方綱、何紹基、康有為等明清書法大家題寫的碑文。
孔林面積200萬平方米,林內(nèi)碑碣如林,石儀成群,古木參天。保存著宋、明、清各代石人、石馬、石羊、石獅、望柱、供桌和神道坊等石儀近干件,最早的是北宋為孔子墓刻制的石儀,明清時孔子長孫衍圣公以及官至一品的族孫普遍仿效,以顯示墓主的榮耀。石儀大多造形優(yōu)美、雕刻精湛,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性。
為表彰儒家思想、滿足祭祀需要,還建有門、坊、享殿、碑亭等六十余座明清建筑,許多是石構(gòu)。
孔子死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故多異樹,魯人世世代代無能名者”,至今還保存有子貢手植的楷樹。林內(nèi)現(xiàn)有樹木10萬余株,柏檜柞槲槐楷各類大樹盤根錯節(jié),蔥蘢茂密,200年以上的古樹就有9000余株??琢诌€有各種藥用植物130余種,如靈芝、蓍草、半夏、柴胡、香附、野菊、何首烏、太子參等。
因此,孔林不僅是一座集墓葬、建筑、石雕、碑刻為一體的露天博物館,還是一座天然植物園。
孔府
孔府又稱“衍圣公府”,是孔子嫡長孫的衙署。
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來曲阜祭祀孔子,始封孔子9代孫孔騰為奉祀君,主管孔子祀事和守衛(wèi)孔子林廟。此后代代加封,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改封46代孫孔宗愿為衍圣公,歷經(jīng)宋、金、元、明、清而延至民國時期,子孫代代襲封。1935年,國民黨政府始改任孔子77代孫孔德成為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
1949年國民黨去臺,使孔德成同去,至今未回故鄉(xiāng)。
孔子去世后,子孫一直依廟居住。宋代改封衍圣公后,其官署仍置于孔廟東路。明洪武十年(1377年)創(chuàng)建獨立的衍圣公府,弘治十六年(1503年)擴建。后經(jīng)多次重修擴建,達到占地12公頃,建筑物170余座600余間的規(guī)模。
孔府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前堂后寢制度,三路布局,九進院落。中路為宗子衍圣公居住,建筑功能區(qū)分明確,排列井然有序。前部為宮衙,是衍圣公處理公務的地方,有儀門、大堂、二堂、三堂和六廳等建筑。大堂處理公務,二堂會見官員,三堂處理家族事務,六廳是仿照朝廷六部設立的辦事機構(gòu);后部是內(nèi)宅,是衍圣公全家生活起居的處所,有前上房、前堂樓和后堂樓等建筑。前上房是禮儀用房,供衍圣公會見近親或近支族人,舉行婚喪壽誕等儀式;最后是花園,有假山、水池、曲橋、水榭、花塢、亭臺和花廳,供全家游玩和休憩。
西路前為西學,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和花廳等,供衍圣公學詩學禮,詩文會友。后為花廳,供衍圣公陶情冶性,休憩消閑。
東路名東學,原有供衍圣公讀書勵志的蘭堂、九如堂、宸翰閣、念典堂,現(xiàn)存舉行家祭的家廟、慕恩堂以及供次子居住的一貫堂。
衍圣公的主要職責是護衛(wèi)孔子林廟、代表國家祭祀孔子,孔府因此保存了眾多的祭祀禮器。歷代封建皇帝為顯示對孔子的尊崇和對孔子嫡孫的優(yōu)渥,不斷給以賞賜,帝后墨寶、御制詩文、儒家典籍、禮器樂器、文房四寶,無所不賜,最為著名的是清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分別頒賜的中和韶樂樂舞和商周十供。衍圣公世代恪守“詩禮傳家”的祖訓,亦著意搜集歷代禮器法物,藏品達10萬余件,涉及中國古代冶煉、雕刻、紡織、繪畫等方面,尤以孔子畫像、元明衣冠、衍圣公及夫人肖像著稱于世??赘铖Y名的珍藏還有明清文書檔案,它是孔府400多年各種活動的實錄,共有30多萬件,是中國數(shù)量最多、時代最久的私家檔案,對于研究中國明清史特別是明清經(jīng)濟史具有重要價值。
孔府建筑物原有170多座,560余間,現(xiàn)存152座,480余間,其中大門、儀門、大堂、二堂、三堂、內(nèi)宅門、前上房、迎恩門、家廟等為明代建筑,其他均為清代建筑。
現(xiàn)在孔府仍保持著清末、民國初年的陳設。
修建記事
在孔子去世的第二年,魯哀公命廟奉祀,故居被改為廟宇,陳列著他生前使用過的衣、冠、琴、車、書,弟子和子孫依時祭祀。漢高祖劉邦過魯,以太牢致祭,“諸侯卿相至常先謁然后從政”,地方官們同時也加意保護。東漢永興元年(153年)魯相乙瑛奏準朝廷設百石卒史專司守衛(wèi),永壽二年(156年)魯相韓敕修飾宅府并造奉祀的禮樂器。魏黃初二年(221年)重修廟宇,“又于其外廣為屋宇以居學者”。東晉、劉宋屢加修繕。
但到北魏時,孔廟仍因宅為廟,“孔廟即夫子之故宅也,宅大一頃,所居之堂,后世以為廟……廟屋三間。夫子在西,東向;征母在中間,南面;夫人隔東一間,東向”(酈道元《水經(jīng)注》)。東魏興和三年(541年)始塑孔子并十弟子像,北齊、蕭梁又加重修,但都沒有改變孔廟的規(guī)模。
隋以后結(jié)束了因宅為廟的歷史。隋大業(yè)七年(611年)縣令陳叔毅重修,“粉壁椒涂,丹楹刻桷”、“圓淵方井,綺窗畫壁,寢廟孔碩,靈祠赫奕”,已非孔子故宅舊觀。
唐乾封元年(666年)“因廟宇制度卑陋”,高宗命“改制廟宇,更加修造”。唐代已頗具規(guī)模,“正廟五間,祀文宣王,南向坐,顏子面西配,閔子以下十哲及曾子東西列坐,皆為塑像。兩廡二十余間,祀七十二賢,圖繪于壁上。廟后為寢廟,祀亓官夫人。前為廟門,三間,甚壯麗。”
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詔命維修孔廟,“鼎新規(guī),革舊制”。天禧五年(1021年)大擴舊制,增廣殿庭。此時的孔廟,已成三路布局,四進院落,有殿庭廊廡316間。宋末孔廟遭兵燹,“廟宇與書籍俱為灰燼”。
金皇統(tǒng)二年(1142年)、正隆二年(1157年)、大定十九年(1179年)多次重修。明昌二年(1191年)大修,至五年工竣,“凡為殿堂廊廡門亭齋廚黌舍合三百六十余楹”,“殿廡皆以碧瓦為緣,外柱以石,刻以龍文”。金貞祜二年(1214年),孔廟再遭兵火,“殿庭廊廡,灰燼什五”。
元代數(shù)次重建,到大德六年(1302年)始恢復孔廟規(guī)模,至順二年(1331年)衍圣公奏準朝廷,周建圍墻,四隅添建角樓,仿王宮之制。
明代是孔廟的大發(fā)展時期,歷經(jīng)洪武、永樂、成化、弘治數(shù)次擴建重修,基本奠定了孔廟的規(guī)模。永樂十五年向南擴成現(xiàn)在的范圍。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又展大成殿為九間。弘治十二年(1499年)孔廟毀于雷火,皇帝撥銀152600兩重建,奠定了孔廟現(xiàn)在的規(guī)模。正德八年(1 513年)“移縣城衛(wèi)廟”,形成了孔廟雄踞曲阜城中央的布局。萬歷年間又于孔廟正門前的城墻上新辟縣城的正南門?!爸爻歉揲T,以象朝闕”,更加突出了孔廟的地位。
清雍正二年(1724年)雷落大成殿,火燒孔廟中心部位,次年動工重建。雍正對修廟十分重視,“凡殿廡制度以至祭器儀物皆令繪圖呈覽”,“親為指授,遴選良工,庇材興造”,特許使用黃色琉璃瓦,采用和璽金龍彩畫,提高了孔廟的規(guī)格。此次重建,不計瓦件,用銀157600兩。
曲阜孔廟是最高規(guī)格的儒家紀念建筑,自漢高祖劉邦過魯以太牢致祭后,漢明帝、章帝、安帝、北魏孝文帝、唐玄宗、后周太祖、宋真宗、清圣祖、高宗過曲阜也親自祭祀孔子。清圣祖、高宗甚至親行三跪九叩的大禮。每逢皇帝即位、追封孔子等大事,還派遣官員做為皇帝代表專程到曲阜祭祀。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孔廟升為大祀,成為中國最高祭祀規(guī)格的廟宇之一。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葬魯城北泗上”,墓冢封為偃斧形,高四尺,弟子們于冢前以磚瓦砌成祠壇,方六尺,僅與地平,并無祠堂等奉祀用建筑。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后,孔子陵墓受到重視。東漢永壽三年(157年)魯國國相韓敕始修孔子墓,墓前祠壇改為石砌,并造神門一間,齋廳三間,墓園始具規(guī)模。漢末,林內(nèi)已有子孫墓葬50余座,“銘碑三所,獸碣俱存”。
南朝宋元嘉十九年(442年),撥給魯郡郡民五戶灑掃墓園,禁止在孔林芻牧,添植松柏五百余棵。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元)孝文帝到曲阜拜祭孔子墓,又命起園栽柏,修飾墳垅。
唐咸通四年(863年),撥給林廟五十戶供灑掃。
宋景德四年(1007年)詔增二十戶守墓。宣和元年(1119年)始為孔子墓刻制石儀,五年立于墓前,有石表、石人各一對,石獸二對。
金代時墓又增加享殿、思堂等建筑。蒙古乃馬貞后三年(1244年)51代衍圣公孔元措始為孔子等立墓碑,元至順二年(1331年),54代衍圣公孔思晦以“樵采難禁”,“始作周垣,建重門”。
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始建林門木坊,弘治七年(1494年)添建二門城樓。嘉靖元年(1522年)辟成直對縣城北門的神道,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林道上又添建了“萬古長春”石坊和兩座碑亭。
孔子葬后,子孫接冢而葬,墓地日見挾促。歷代封建王朝為褒揚圣道,借以宣揚仁義禮治,不時對墓園進行增擴。明代時地已擴至120萬平方米,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玄燁奠拜孔子墓,因見墳積墓累,拊葬無隙,淮衍圣公之請,賜田將墓地擴至200萬平方米,并賜銀新建了八公里多長的圍墻??鬃幼訉O依廟居住,直到宋代冊封為衍圣公,衍圣公的官署仍附設在孔廟內(nèi),位置約在今孔廟、孔府的相接處。
明洪武十年(1377年),56代衍圣公孔希學奏請皇帝批準,始將孔廟、孔府分立,建造新的衍圣公府。弘治十六年(1503年)又將衙署東移,使衙署宅第建于一條中軸線上,形成前衙后宅的布局。
明末清初,東西兩路陸續(xù)添建了部分建筑。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衍圣公奏請皇帝,“發(fā)帑興修”,耗銀66400余兩進行一次全面維修。光緒十一年(1885年)內(nèi)宅遭火,前后堂樓、東西配樓、佛堂樓等七座樓房被焚,次年耗銀81300多兩按舊式重建。
孔廟、孔林、孔府現(xiàn)在長年對外開放,參觀人數(shù)眾多。
曲阜孔廟、孔林、孔府是歷代封建王朝嚴格按照儒家思想的要求精心設計刻意建造起來的,現(xiàn)存的孔廟、孔林、孔府最后完成于明清兩代。明代中葉曲阜建筑達到鼎盛,征調(diào)了大批京畿和各王府的能工巧匠匯集曲阜,代表著當時最先進的技術(shù)水平。
根據(jù)現(xiàn)有資料,在1911年以前,有記載可查的重大維修活動共有60多次,其它經(jīng)常性的歲修就無法計算了。
(題圖:孔廟鳥瞰)
(本文圖片攝影:孔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