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耀彬
大凡名校,都有其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
山西忻州第一中學前身是清朝乾隆年間創(chuàng)辦的秀容書院,追溯其辦學歷史,已有228年的光輝歷程。
忻州,古稱九原,北魏稱秀容,位于滹沱河之濱,素有“晉北鎖鑰”、“三關總要”之美稱。這里自古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盛出忠義節(jié)烈、文雅風騷之士。從一代宗師元好問到品學絕冠的傅山,其遺蹤故土均在忻州。據(jù)考證,早在明代嘉靖十一年(1532年),忻州即有書院,設于忻州州學之內(nèi),其后湮沒于歷史塵封。到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秀容書院成立,地址在明弘治五年(1492年)州學之舊址,即九龍崗舊文昌寺西側(cè)。之所以叫秀容書院,因秀容是金、元文豪元好問(字遺山)的故鄉(xiāng),金、元時期的秀容也就是清代的忻州?!拔能Q九原,雅出秀容”便是對忻州人文歷史、鳳鳴朝陽的精辟概括。
秀容書院創(chuàng)建時即選址在城內(nèi)風光迤邐、景色幽美的最佳景區(qū)九龍崗上,西靠文昌祠,東鄰白鶴觀。這里不僅有過金元“文圣”元好問的活動蹤跡,而且也是明清大學問家傅山先生修身及批覽經(jīng)籍之所。文人雅士的頻繁活動為九龍崗注入了深邃豐富的文化底蘊。秀容書院地勢高峻,俊逸崢嶸,蔚然深秀;建筑依山疊起,錯落有致,曲徑通幽,別具風韻;六角樓、八角亭矗立高崗,登樓遠眺,全城矚目,金山、牧水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真乃讀書勝地。清乾隆年間忻州知州汪本直為書院書寫的一副木刻對聯(lián)鐫刻在書院的大門上:“雨露不滋無本草,風云須化有鱗魚”,對人才培養(yǎng)重要性的深刻認識由此可見一斑,使這里一直成為秀容文化的淵藪。
百年忻中,文脈相承。從秀容書院到新興學堂,從忻縣中學到忻州一中,盡管其間校名屢經(jīng)更迭,校園也數(shù)次搬遷,但百年忻中始終承繼遺山故里的文風雅韻,至今仍然能夠探尋到秀容文化的源頭和遺蹤。
名師延教,文脈相傳,治學謹嚴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堪稱典范。
百年忻中,曠世師表。解讀百年忻中深厚的文化底蘊,自然離不開忻中師表。在二百多年的辦學歷程中,這所學??梢哉f是名師薈萃,群星璀璨。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渾源州升任忻州知州的魯潢到任不久,即提出:忻州乃省北大郡,不該沒有書院,遂率先捐款,“其歲費則從官俸中預行分給”,并令忻州士紳分別募捐款項,得銀四千余兩,除添建文昌寺外,“將余金發(fā)交典行,量取薄息”,以作修建書院之資。因措施得力,到乾隆四十年建成秀容書院。書院的興辦,突破了儒學對生員名額的嚴格限制,使更多的生員有了就學機會,科舉名額成倍增加。史載:忻州清代從道光到光緒年間經(jīng)科考取得功名者,計有進士8人,舉人64人,貢生71人。書院西側(cè)的通天衢牌樓上迄今猶存的“十雋匾”,便是為彪炳10位舉人而設。正所謂:“魁奇英俊,制藝取士,由此發(fā)軔,邸抄獲見,撫掌而笑。”秀容書院的創(chuàng)建雖然不是近代意義上的學校,但是對文化的傳播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崔岫,秀容書院首任山長,乾隆二年進士,從小便“以文馳名”,曾任鄭州知州、大理寺右評事、禮部儀制司郎中。所到之處,政績卓著“有聲”,時有建樹,“皆關體要”。歸故里后,正逢興建書院,于是州牧魯潢延請崔岫為首任山長兼主講席。是時,書院中“執(zhí)經(jīng)撫香之士彬彬一時”,學子莘莘。在學術上,他主張學生博覽群經(jīng),反對“小道為文”;主張“格物致知”,反對“空疏為文”,對門徒影響頗深。崔岫在秀容書院任職6年,為書院的繁榮振興和秀容文化的廣泛傳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咸豐年間舉人郝椿齡在秀容書院任山長長達20年,在他任期內(nèi),書院處于鼎盛時期,可以說郝椿齡是書院的中興之主。對書院作了最后一次修繕和一系列的改革,“改定章程,膏火獎賞,以每次甲乙為斷,另添課詩賦一次”,“書院有公地十七畝”,“所有歷次碑記、章程均已勒石,永垂久遠”。他知識淵博,披籍覽史,一生詩文很多,任職期間主持刻印了文學家元好問《元遺山先生全集》和《中州集》,對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
米毓瑞是秀容書院的最后一任山長,也是新興學堂首任堂長。他是光緒十六年進士。早在1900年,開始擔任秀容書院山長,1902年書院改學堂后,任新興學堂首任總教。有書記載,米公在任期間,“嘔心瀝血,傳道解惑,奉獻授業(yè),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春風化雨,甘霖潤物,立下了歷史性的汗馬功勞”。由于功績卓著,米毓瑞后任江西監(jiān)察道御史。
時光流逝,歲月遽變。二百多年間,雖然書院、學堂數(shù)易其名,但百年忻中一直薪火相傳,弘揚光大,有良好的傳統(tǒng),那就是尊重人才,廣延名師,兼容并包,嚴謹治學。
抗戰(zhàn)前,忻中校長范靜山先生注重基礎教育,不拘一格,拓寬教育,招收女生,實行男女同班,并聘有專職音體美教師。在教學上,他嚴謹不茍,引導教師以“教書育人”為本,強調(diào)學生以學為主,德智體并重。范靜山校長愛惜人才,兼容并包,幾顧茅廬高薪廣聘名師,當時四方良師云集忻中。
20世紀50年代,名校長王法成于1937年參加革命,國共談判時,馬歇爾將軍到晉綏邊區(qū)時,他擔任首席翻譯,為國共合作作出了重要貢獻。擔任忻中校長后,確立了“以嚴治?!钡姆结?,以身作則,親自代課,從嚴要求教師,他本人英語、語文、政治、數(shù)學、物理、化學各科,都可以親自上課,為教師做出示范。還大膽起用被下放的“右派”,忻中教學質(zhì)量名震當時,此事至今在忻州教壇傳為佳話。從王法成校長任始,忻中進入全省重點中學行列。
忻州一中可以說是中西合璧的產(chǎn)物。歷史上不少校長、教師曾留學國外或在國內(nèi)名牌大學就讀。僅可考者校長中有2人,教員中有4人曾留學日、美等國,其他畢業(yè)于全國名校者更是多不勝數(shù)。這些人兼?zhèn)渲小⑽魑幕滋N。思想解放,觀念革新,后來大都頗有建樹,他們給學校帶來了很多新思想,新觀念,使忻州一中成為一泓活力常存的清泉。
據(jù)“七七事變”前編印的《山西大學同學錄》記載,1932年僅在山西大學學習的忻縣藉學生即有80多名,約占山大學生總數(shù)的十分之一,且多數(shù)是忻中畢業(yè)的學生。因此,忻中畢業(yè)的學生備受社會和當局重視。有人回憶說,張榜后口試時,知其為忻中者,不再盤問,甚至免試??既胄弥械膶W生,感到很自豪。忻縣中學一時名聲鵲起。
一代又一代的名校長、名教師,為百年忻中鑄起了一座又一座豐碑;一代又一代名校長、名教師,為秀容文化譜寫了一曲又一曲清風雅韻。百年忻中也由此揚名立腕,享譽三晉。
勤慎敏愛,奮發(fā)圖強,辦學理念閃耀著人文精神的光華。
忻州一中的前身新興學堂創(chuàng)建于1902年,是在忻州秀容書院的基礎上改建而成的。可以說新興學堂是中華民族奮發(fā)圖強,興學育人的產(chǎn)物。
1912年,國民黨元老于佑任親自題寫了“忻縣中學校"校名。1925年,著名教育家、中華職業(yè)教育社理事長黃炎培先生視察忻中時,欣然寫下:“村男於耜,村女於裳,古風猶及今時見:城外山河,樓中玉卷,一一般不厭百回看”的題詞,鐫刻成木制楹聯(lián),懸掛于忻中圖書館門前。
二百多年來,忻中在漫長的辦學過程中,吸收借鑒秀容文化的精髓,形成自己“勤慎敏愛”的人文特色和辦學理念。當時即有校歌:“校舍崢嶸,雄建九龍崗,規(guī)模好堂皇。舟山遠列作屏障,馬水環(huán)縈翠帶長。山明水秀人才輩出扶家邦???,多是社會中堅。勤慎敏愛,日夜淬勵,為我神州爭榮光?!焙肋~之情溢于言表。勤慎敏愛的人生追求直接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秀容子弟的成長。勤慎敏愛,奮發(fā)圖強,這也是秀容文化的延伸與濃縮。
早在1905年,新興學堂第二任堂長、辛亥革命后任過北洋政府典禮官的賈耕就清醒地認識到,“英藉賠款設學堂,名為開通山西風氣,實則持我教育之權,較之設立教堂其用心狡……學堂者,秀民且由此而出身,榮之以名,其患陰而難測也。然則今日之山西亦不得為凈土矣。山西之人士,尤不得視為無事矣?!薄胺浇窦眲?,保我之國粹,師彼之長技,而其要尤在于結人心,挽已失之利權,破積重之陋俗,而其要尤在于知國恥?!痹谕ㄆ_學記中,他衡論國勢之危,激勵學生高瞻遠矚,發(fā)憤學習,救國圖強,給師生以巨大鼓舞。
“五四”運動期間,忻中學生會組織學生罷課游行,痛斥北洋軍閥的賣國罪行及帝國主義的野蠻掠奪。當時學生唱的歌是:“五月六日我京都,接到辱國書,四十八點鐘限定時間要答復,急煞陸海軍,忙煞外交部,扼腕捶胸我國民,生不殺敵死不如!戰(zhàn)乎!戰(zhàn)乎!血染征袍大丈夫!"充分表達了師生憂國憂民的反帝愛國熱情。
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馬列主義就在忻中深深扎根。1934年,忻縣第一個共產(chǎn)黨支部在忻縣中學成立。
1937年11月2日,忻口戰(zhàn)役結束。次日,日軍大舉入侵忻州。著名抗日志士、忻州嘉禾村鄉(xiāng)賢陳敬棠先生懷著“寧愿身死,不為亡國奴"的思想,率全家四男六女服毒自盡,以死殉國,以示與侵略者不共戴天之仇,勢不兩立之心。1994年,陳敬棠在臺灣的故交趙正楷先生捐資5000美金,在忻州一中設立“嘉禾獎學金”,以紀念陳先生滿門忠烈義舉,激勵忻中師生的愛國熱情。在此影響下,忻州一中八四屆畢業(yè)生康國宏于1999年在母校設立助學金,每年為母校捐資6萬元,資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yè)?!扒谏髅魫邸背蔀樾弥袔熒餐娜松綐恕?/p>
革命先驅(qū),著名史學家梁園東先生與黨組織失去聯(lián)系后,身陷國統(tǒng)區(qū),拒不參加國民黨,被稱為“民主教授”。1947年,震動全國的武漢大學“六一慘案”中,他被國民黨逮捕入獄,成為武漢“七君子”之一?!吧轿鞴I(yè)之父”彭士弘,創(chuàng)辦西北實業(yè)總公司,親任經(jīng)理,開創(chuàng)山西近代工業(yè)之雛形。
“今日我以校榮,明日校以我榮”。在忻中文化的滋潤下,“勤慎敏愛”的人文精神已深深植根于每一位忻中學子的心中。
崇真務實,與時俱進,努力成為培養(yǎng)高素質(zhì)人才的搖籃。
縱觀一個世紀的風雨歷程,忻中校名雖然屢經(jīng)更迭,校園也數(shù)次搬遷,但她優(yōu)良的辦學傳統(tǒng),與時俱進的辦學思想?yún)s一直薪火傳銜,弘揚光大。一百年來,忻中人就是這樣不斷地追趕著人類社會最新的思想和觀念,攀登和展望著人類社會未來發(fā)展的制高點。
百年忻中,英才輩出。一個世紀以來,忻中共為國家培養(yǎng)各類型人才兩萬余名。新中國成立后,忻中校友中擔任省、部、軍級干部者10余人,教授、高工、研究員逾千人。
忻州一中學子的足跡遍布海內(nèi)外各個領域。數(shù)代人的成長歷程告訴我們:樹木先樹根,樹人先樹本,這個本是誠信,是責任,是奉獻,一句話是踏踏實實地做人做事。一百年來,忻中學子正是憑著這樣的根,憑著這樣的本,書寫了人生的壯美詩篇,造就了百年忻中今天的輝煌。
“遺山故里多才雋,秀容文淵一脈承?!苯裉斓男弥菀恢?,繼續(xù)以她博大的胸懷吸納百川之水,為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正因如此,百年忻中才能夠獨領風騷,永葆青春。
王彥軍校長用這樣一副對聯(lián)來概括忻州一中的發(fā)展歷程——“積百年跬步訓學子育英才名滿三晉,至世紀千里繪宏圖譜新曲功溢四海。”是啊,一個世紀以來,忻州一中像一顆耀眼的明珠,閃耀在秀容大地上,矗起了一座座人才培養(yǎng)的永恒豐碑。它始終保持崇真務實,與時俱進的光榮傳統(tǒng):它始終是教育革新,文化傳承的一面旗幟;它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哺育了一代代莘莘學子。忻州一中的發(fā)展軌跡,就是對“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一教育格言的生動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