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東亞有四種合作形式與發(fā)展方向:一是東盟和東盟自由貿易區(qū);二是東盟與中日韓的合作對話(10+3);三是東盟分別與中日韓的合作對話(10+1);四是中日韓三國合作對話,亦即東北亞合作對話。在經濟全球化和區(qū)域經濟一體化驅動下,1992年1月簽定的“東盟自由貿易區(qū)協(xié)定”,2002年1月開始朝著零關稅目標邁進。由于東亞經濟最為引人注目的一點是“橫向一體化”的飛速發(fā)展,形成了梯度發(fā)展格局及其有活力的內部貿易和投資網絡,經濟互利互補,各具不同的需求和比較優(yōu)勢。因此,東亞現已初步具備了在更大范圍內進行區(qū)域經濟一體化合作的條件。最近幾年,“10+3”、“10+1”及中日韓三國合作對話都在加速進行,三者的合作對話,實際上具有互動性,并不相互矛盾與對立。
“10+1”和“10+3”合作并不是取代東盟自由貿易區(qū),也不是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的擴大。由于具有敏感性的農產品自由貿易問題難以解決,因此,制度化的中日韓合作、“10+3”合作及東盟分別與日、韓“10+1”合作,目前尚難以取得真正突破。比較可行的合作途徑是建立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qū)。因此,中國與東盟領導人在2001年11月文萊會議上宣布在10年內建成自由貿易區(qū)。這一舉措看起來似乎有些突然,其實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第一,中國與東盟政治關系穩(wěn)定發(fā)展,經濟合作愈益密切。雙邊貿易額從1991年的79.6億美元增至2000年的395.2億美元,2001年盡管國際貿易增幅銳減,但中國與東盟的貿易仍在增加,突破400億美元大關。20世紀70年代,東亞區(qū)域內貿易占30%,2000年則超過50%,其增加部分主要是由中國與日本、韓國及東盟貿易的增加。東盟現已成為中國第五大貿易伙伴,中國則成為東盟第六大貿易伙伴。
第二,中國與東盟既是巨大的潛在市場,也是巨大的現實市場。特別是中國現擁有13億人口,對各種產品的需求量很大。隨著人民收入的增加及開放經濟的成熟,其進口量將逐年增加,2001年~2005年的5年間,中國將累計進口1.4萬億美元的商品,從而為東盟國家提供無限的商機。
第三,中國與東盟的雙向投資呈現良好的態(tài)勢。從1991年~1998年期間,東盟企業(yè)對華投資協(xié)議額為442億美元,實際到位資金184億美元,受金融危機影響,東盟企業(yè)對華投資有所減少。中國企業(yè)對東盟投資雖少于東盟企業(yè)對華投資,但也在不斷增加。加入WTO,中國將有更多的企業(yè)走出國門,進行跨國投資生產經營,可以預計,中國企業(yè)對東盟的投資將會與日俱增。
第四,中國與東盟的合作是全方位的,不僅涉及貿易、投資和科技領域,而且在金融、文化、航空、旅游、郵電、交通、海運、環(huán)保等領域的合作與交流,也取得了明顯的進展。
綜上所述,中國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qū)是政治關系穩(wěn)定發(fā)展及經濟合作不斷拓展的結果。反之,建立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qū)則可通過貿易創(chuàng)造效果及貿易轉移效果,進一步推動區(qū)內外貿易與投資的活躍,促其經濟增長與發(fā)展。為促進自由貿易區(qū)如期建成,有三個問題需要取得共識:
第一,中國商品不會沖擊東盟市場。在國家或國家集團之間,經貿關系總是表現為互補與競爭兩個方面。中國與東盟學者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共同研究雙邊的經貿關系,有的說互補大于競爭,有的說競爭大于互補。但無須爭論的事實是雙邊貿易不斷迅速增加,而且自1999年以來,中國一直處于逆差地位,2000年逆差高達48億美元。自由貿易區(qū)開始啟動后,雙方都將加速自由貿易的進程,并削減非關稅壁壘,開拓更為廣闊的貿易空間。但中國尚不是“世界工廠”,中國產品的競爭力遠不如歐美、日本和韓國。因此,中國產品不會傾銷東盟市場,成為主要商業(yè)活動的競爭者。相反,中國領導人宣布將向老撾、柬埔寨和緬甸提供特殊優(yōu)惠關稅待遇,以增加從三國的商品進口量。
第二,中國不會與東盟爭奪國際直接投資。自東亞爆發(fā)金融危機以來,流入東盟國家的直接投資減少。中國同東盟一樣,近幾年來中國利用外資水平也在下降。2001年外商在華直接投資為468億美元,處于恢復性增長。不容忽視的事實是當今國際資本的2/3是在發(fā)達國家間相互流動的,中國和東盟并不是爭奪國際資本的競爭對手,雙方應共同努力確保國際投資者的安全性、獲利性和變現性,以爭取更多資金的流入,促進共同發(fā)展與繁榮。
第三,自由貿易區(qū)系指區(qū)域內各成員減少相互間的貿易壁壘,具體而言是降低關稅稅率并逐步取消非關稅壁壘,但仍保留各自對非成員國的貿易保護政策。因此,中國與東盟須首先確定貿易自由化的時間表,其速度似應快于APEC,基本上與AFTA自由化進程保持協(xié)調一致。但不能僅局限于關稅減讓,要不斷地拓寬合作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