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無極勢:甲、乙兩人相對站立(甲為上衣胸前有單線者,乙為上衣胸前有雙線橫衣扣者),雙足并攏,足尖正直向前(身居正北、正東,面向正南、正西方向,另者相反,二人相對行拳);上頜下裹,沉肩涵胸,脊背撐圓,雙手握呈“開口拳”(勿握實,手中呈通狀),沉垂于身下兩側,舌抵上腭,暢腔行氣,雙目平視,齒扣頜收,兩足踏實,足心空懸,五趾抓地,凝神斂意,心無旁鶩,自然而發(fā)。甲為上方,乙為下方,開拳起勢。甲乙間距3—5米或4—6米,或據(jù)場地而擇。附圖1:無極勢動作。
二、雙羊頂肘勢:雙足不動,雙肩平行向前,上方伸撐抬起,旋曲肘挑掛,兩拳化掌落于耳門處護之,掌心向下,力貫肘尖,同時雙肘向前撐頂。
要點:挑臂回掛,進身發(fā)肘向身前上方頂撞,熔防御、攻擊為一體,攻擊定要快速、準狠,勁力要脆,近身挨撞為主,掛臂上挑務必使勁力貫充于自己小臂的前部上端。實戰(zhàn)中應付對手突發(fā)拳掌攻擊我之頭部和面喉之際,迎身挑拳掛臂并闖步斂身護住自身頭部和耳門處反擊;下以落足跺踏和盤別撞摔,并發(fā)肘向前頂打對手心胸處的心坎穴、乳根穴、黑虎偷心穴部位,并可以頭撞肩靠來攻擊;繼爾落臂掌拳向下劈搓磕對手的耳門、太陽穴、頸動脈竇處或撣抽其面門、砸點戳其雙目而制之(若對手以反背拳、搜打等方法攻擊我時,當以掌面掩護,攏住自己頭頂?shù)纳闲茄?、元宮穴處挺肘頂打之)。附圖2:挑臂前出動作。附圖3:雙肘向前頂擊動作。
三、抱拳行禮:緊接上勢,身立不動,兩掌外翻以掌背從上向下?lián)鄯骷呵靶匾陆螅髢烧朴上孪蛏?,沿身體兩側抬至胸前,右手仍為立拳,右手握呈拳相抱,呈作揖之勢行禮拳,再緩緩自然地向身前推撐,與肩部高度相致,兩足相并仍不動。
要點:八極拳法的起落拳勢,均講究左手握拳右手立掌,兩手相抱行拳禮。并視右拳左掌為“惡”也。故爾,研練八極拳的時候,務必事先講清楚,并時時牢記。附圖4:左拳右掌相抱動作。附圖5:抱拳行禮動作。
四、起勢:雙手握呈“開口拳”狀,回收于自身胸前,再由下方徐徐往上翻擰至胸上方處,雙拳平行向前推撐;同時雙腿緩緩自然下蹲踞,呈并步曲立之勢。
要點:動作當從容不迫,英氣盈身,含鋒不露,警覺而沉穩(wěn),拙靜且泰然,與向前頂撐出的雙拳同步,身體向下蹲緩緩沉曲立,內勁沉貫,通徹于身,縮涵拔提,頂裹相致,呈箭扣于弦上待發(fā)之勢。附圖6:起拳勢動作。
五、百將無敵勢(左):甲、乙共同相對演練,各自向身前方提引右足前進半步,即上左足呈左四六步(前腿、足負身體十分之四的重量,后腿足負身體十分之六的重量);右拳臂向前探引,旋向后拉撐,挎拳于腰際;左拳自右拳腕上端前頂撐穿,伸直手臂,拳眼向上或稍向前上方提頂,但不可交于己肩)。
要點:周身內斂、放松、神志充沛,勁力飽滿,似弓滿待發(fā)之矢。雙目平視前方,拳頂臂拉、肩撐,身沉協(xié)調,有致,面容平靜,泰然自若。此勢具有技擊和養(yǎng)生的雙層意義(參見《八極拳法長壽健體之功效》一文)。附圖7:甲、乙相對之萬將無敵勢動作。
六、甲—前躍摜擊勢(右):提左足向前直行一大步,右足緊隨跟出,落足于左腿之后方,以向下跺足而發(fā)力蹬地頂膝上一大步,左足隨之相跟而吞步,站呈馬步勢,身體同時向左擰轉,以左臂、肘、肩后拉并擺腰坐身之力,右臂向前,側方向運動摜擊(與對面乙的手臂相撞摜);左拳、臂于后,拉挎于腰間待機。
乙—前迎摜擊勢(右):與甲動作相同,上步前迎身而與甲之手臂摜打并滾擰磕擊。
要點:雙方以擰腰轉體、蹬足發(fā)力、手臂后拉而旋擰向前方摜擊,高度約與腹上胸下相致,其勁力貫于右小臂上端尺骨部位;乙擰腰坐胯而迎擊,與之相摜磕碰、滾搓部位相同。雙方之左側肢體的臂肘向后拉拽而助力摜擊。對打練習時,甲、乙二人的相對站立之中踞,可因場地大小而宜,不必過于局限場地的大小和拳路的要求,悉練后當因勢而化在現(xiàn)有訓練和場地條件練功。
擊法提示:交手應用中,此勢為“甩襠”打法,即以拳臂甩打、摜擊對手的腰、襠部位或截滾手臂、磕擊其攻擊我之肢體,或以摜化提打對手海底穴、中極穴等部位,另擋向前、上推扶,掩己身的空當處,講究出手必得,上手不空,前引下打,下出上掩,不丟不失。
注意;二人手臂相摜擊打出滾裹磕搓,培養(yǎng)爆發(fā)勁力和手臂堅硬度。功法“鐵臂功法”,摟樁打樁磕樁,可活步和死步練。凡練八極拳,無不研究練習之。左右均要練到,切勿重此失彼。附圖8:向前躍步雙方接近動作。附圖9:甲、乙小臂摜擊動作(右)。
七、甲—翻臂上摜勢(右):右足前引半步,仍為馬步勢;身體向上提拔,擰轉抖腰沉胯,以其反作用勁力,右手臂以小臂之外端自下向上方摜擊,左臂,肩、肘后拉助力,左拳仍挎于腰際待機。
乙—撤滑迎摜擊勢(右):雙足活絡,左足引先,右足相隨,往身后撤滑半步,還為馬步勢,身體擰轉向右,提勁以右小臂之外端,蹬足發(fā)動向身前上方迎甲之手臂摜擊,左臂、肩、肘與之合力后拉掙以助。
要點:擰身抖勁,提拔上摜,氣沉步實,轉體摜打,以氣催力,甲、乙動作協(xié)調一致。注意步要活絡,前進、后撤不可高過提足,切記:“八極、八極,足不離地”。又:“四六不丁八,進退靠趾滑”。
擊法提示:上摜打為穿打及背捶、胯打的關鍵動作,變化之根本,以攻擊對手頭頂元宮穴和太陽穴、耳門、面門等要害部位為主,并可打出橫向勁力,以打摔結合制人。注意:應用時出手“補手”,自掩己胸、助脅部位,勿丟勿舍。另一層意為迎掛對手攻擊之手臂,以滾搓摧之,御其正面、側面的攻擊,并出肘頂、臂砸反擊制之,并注意自掩要害。“摟樁”等功法,作用于練己小臂外側尺橈骨部位的硬性適應度,練習注意在接觸對手肢體時突加速度,發(fā)力襲摜以加大摜打動力,旨在摧傷對手肢體,進而制之。附圖10:甲乙翻臂摜擊動作。
八、甲—落臂滾磕勢(右):雙足向前滑行排行半步,為馬步勢,身沉勁墜,擰腰蹬足,右手臂自上方向下外方垂下滾擰、摜搓、磕摔、力摜于右小臂下端之橈骨部位;左臂肘后拉助力,拳挎于腰間待機。
乙—落臂迎磕勢(右):雙足向后撤滑半步,呈馬步勢,勁力沉墜,蹬足發(fā)動,力貫右小臂外下端之橈骨部位,以身體左轉而打出滾磕之勁力迎摜甲之手臂,左臂肘后掙力以助,左拳挎于腰際待機。
要點:拳勢穩(wěn)固,力足勁整,內氣下沉勁,力貫于右小臂摜甩滾磕;乙被動迎摜務必打出滾裹擰轉之內抱切截之勁力,亦化亦磕。注意:以摜擊演練時,當注意練功安全切不可摜擊對方之肘部而失卻訓練意義。
擊法提示:以滾臂揣打對手之腰部腎俞穴、將臺穴、命門穴等要害為此勢的主要技法。守御之際尚可迎擊對手攻擊我之肢體翻打的關節(jié)結合處,使之受創(chuàng)被摧或受痛而回收。我當趁勢而進之,發(fā)翻打靠撞而打摔結合制之。注意:前手出擊,后手掩補,功法以練小臂下端橈骨部位為主。
說明:摜臂動作即為六肘頭對打之要功法之一,為“鐵臂功”法而研習之,右左勢動作相同,換手換勢,進退吞化皆因拳路之結構而論,后文亦不贅述,參照上文為準。附圖11:甲乙互滾摜磕練動作。
九、乙—上步摜擊勢(左):換人進手,乙上步甩臂摜擊,仍為馬步勢。
甲—撤滑迎擊勢(左):雙足活絡,提右足向身后滑行半步,呈馬步勢;迎摜乙之手臂的左小臂上端之尺骨部位。
十、乙—翻臂上摜勢(左):繼步前上,翻手臂向上摜甩,仍呈馬步勢。
甲—撤滑迎摜勢(左):步撤勁拔,迎摜乙之手臂的左小臂下端之尺骨部位,呈馬步勢。
十一、乙—落臂滾磕勢(左):雙足向前行半步,呈馬步勢,以左小臂之下端橈骨部位滾擰摜磕,右臂肘后拉助力,右拳挎于腰間待機。
甲—落臂迎磕勢(左):雙足提滑向后方呈馬步勢,左小臂向下翻落迎磕乙之左小臂,以左小臂下端之橈骨部位滾擰發(fā)力而迎摜、磕擊打練習,附圖12:乙、甲互相滾摜動作。
十二、甲—寸腿剪彈勢(右);左足前引半步,身向左轉體,右足繃足以下蹬擰腰支,撥地向下向前彈踢,腿不可過高,足尖距地面約一寸左右,左腿獨立支撐身體,同時隨轉體之勢,右臂拳向身左側重落,掩住自身胸部下方、腹間;左拳化掌,維護于右胸前上方,掌心向前外方。
要點:引步轉體,身旋發(fā),繃足彈踢,跳不過脛(小腿脛骨,此講以中段為界,勿踢高超之),足踢身閉,前出后補,封護自身,攻中寓御。對練時要步緊,碎快粘隨。神態(tài)自然,身勢中正,勿晃歪斜,重心穩(wěn)健,快踢迅收,足出即踏,足進身欺。
擊法提示:以突然轉發(fā)動彈踢對方之小腿脛骨迎面處,亦可上步引探插戳,同步以腿攻擊。當然攻擊位置可因勢而化,因敵而轉換之;可踹、蹬、撩、搓,擇優(yōu)而發(fā)之,攻擊對手膝、襠、腹、胸或足跟的跟腱部位,此為八極拳的腿法之一,屬“六大開”的“提”一類打法,講究“吃根、埋根、摧其根”。
乙—沾身仆快勢:左足為先提步帶全身向后撤一步呈馬步沉身勢;身體迅速沉蹲,雙拳化掌迎甲前踢之腿,向身下后方撲擊捋按,破其攻勢。注意與甲拉開間距,以利對練之換勢繼續(xù)。
要點:步蹲身沉,勁力完整,下?lián)浯嘌?,引進捋化。身撤要迅速,注意正確運用“一步半”的應用,對練時精力要集中,雙方勿失手出傷害事故。
擊法提示:實戰(zhàn)之中迎對手的攻勢,以轉體閃避身閃步挨,敵進我亦進,以沉墜勁力撲其腿擊。膝關節(jié)結合部位,以掌根沉塌摧之制其殘,抓捋后拽摔扔制之;注意自身所居之位置,當擇對手攻擊間隙勁力的“死角”,適擇當其轉換之時,就是我打摔制其的最佳時機,切不可失,先不再布也。此屬“六大開”的“抱”一類打法 ,應用中可抖腰加以橫向勁力擊打之。附圖13:甲踢乙撲打動作。
十三、甲—靠身翻打勢(右):緊接上勢,右足彈踢后向前下方落步踏闖,左足隨之吞拖,站呈馬步勢;身體斂裹,含胸肩撐隨落步上前擠靠,抱翻右臂、拳,自身后向上再向前下方落沉拽打,拳心向上,左臂、肘向后拉助力,左拳挎于腰際待機。
要點:落足跺碾,步進身換,闖靠翻打,勁力完整。打出“八極拳”之“霸道之勢”,體現(xiàn)迎門三不顧的威猛,此打法兇狠,有一定難度。注意:此勢兇猛,對練時甲、乙方均要相互留意,溝通感覺,注意安全。
擊法提示:實戰(zhàn)應用應當以彈踢之足落踏跺碾對手的足背,身挨靠撞而闖進,掄翻臂、拳拽打對手的頭面部位和頸部、胸部而制之,同時可以發(fā)橫向勁力搜打對手胸、腹、肋脅部位制之;亦可打出滾臂以擰翻頂打或者往下掖揣其襠部而制之于死地。應用此打法當“補手”而施之,以后手向前維護于自身之肋間,不丟不舍。此為“六大開”的“胯”打一類擊法。
乙—合手繃擁勢:雙足活動,略向后方撤滑半步,身體重心落于左腿,站呈高勢為六步之右勢;雙手合掌上翻,迎向甲方拽打下落之拳臂,以蹬足向前和身沉之反作用力向甲之右臂的中截擁繃。
要點:步活閃退,身沉發(fā)勁,下坐上擁,亦繃亦擁,或向外下方引擁下捋。對練時接對方之際,當閃至其身側而擁繃,順勢而發(fā),勿硬接硬繃。拳訣曰:硬打無遮攔,“頂牛”不為妙。
擊法提示:交手時應當推擁迎切對手下落擊之臂關節(jié)結合處,以其動,斷其節(jié),亦可擁擊化橫磨及擊制之。注意抱合對手身體轉換之“死角”(即“外門”),下以足盤別,跺踏打摔制之。此屬“六大開”中“頂”一類擊打法,最好與“胯”之橫向勁力結合應用,打摔效果尤佳。附圖14:甲拽打乙繃擁動作。
十四、甲—旋身蹬踹勢(左):身略向下沉蹲,即雙足蹬地挺身發(fā)力,以右腿為軸心,曲左腿以膝為先,旋身提勁,向前左右轉體180度,左腿足向前蹬踹或掃腿(發(fā)足后跟部位掃踢);雙臂、拳后拉掙,沉撐以維持身體平衡,并助踢踹。
要點:足跨身旋,轉體頂膝,蹬踹掃踢,勁力迅猛,身如颶風,拳勢穩(wěn)固,腿出勁速,拳臂掙撐,立地如釘,中心如桿,注意:勁力相掙,切勿先重失控。
擊法提示:實戰(zhàn)中突以身旋發(fā)勁,提膝為鋒,踢踹對手身前背后各要害部位或掃踢其頭、面部位擊打之。拳諺曰:出腿三分 險。攻擊之際,當果斷迅速,勁力足,自身穩(wěn),保持自身中心穩(wěn)固方能出奇制敵,講究:出如飛矢,勁力冷脆,而具有彈性,可連續(xù)攻擊之;收若火燎,快打疾落,此為八極拳腿擊法之一。
乙—吞封閉肘勢(右):雙足迅快身后滑撤大半步,呈馬步勢;右拳握為拳,迎甲轉踢之腿勢,沉肘以小臂滾裹之截,旋右臂拳向身下內轉掛,拳臂垂直,拳心向身外,左掌向身右側前方立推,掩于右胸前上方,掌心向前。
要點:閃退掛足,后撤之截,沉臂閉掛,滾裹磕摜,身形緊湊,下盤扎實,旋擰轉避,柔中含鋼,上下相隨,反敗制勝。對練時以肩迎甲掃攻之腿,手為輔扶,著重掩遮自己面門、頸部,手切切不可離開自己之面前,謹防誤傷。
擊法提示:實戰(zhàn)時以身邊迎對手之腿擊,肩靠膀抗,并抓扭其肢體,轉體甩折,其關節(jié)打摔制之;或以挨撞,靠打而發(fā)橫向勁力,破壞其重心,使之失重被摔制,亦可以拳 棱擊打對手關節(jié)部位,襠腹部位或以手臂搓打其頸部而制摧之。此為“六大開”之“抱”之擊法實踐。附圖15:甲掃踢乙持閉動作。
十五、乙—貼山背靠勢(左):于甲落足踏地之際,提右足上前半步,身向左轉體180度。上踏左足呈馬步勢;以左肩、背側外向前貼靠,與甲之肩、背側面互相挨靠,互相貼撞,雙臂掄起撐圓,左臂、拳曲肘撐于胸前,右臂、拳向身后拉直撐勁,雙助前貼靠撞。
甲—落踏沉撐勢:身在掃踢落足之時,呈為馬步勢(略低沉些)。雙臂撐圓,抬于胸前,拳心相對;當乙貼靠與之相撞時,即向前上方提撐,外掙,以助靠撞(亦以左肩、背迎靠乙之進貼)。
要點:雙方配合默契,動作諧調,皆坐馬沉氣,勁力抱身,氣行摧力,挨貼靠撞,切勿“憋氣”。注意:對練時身體撐圓,切勿出現(xiàn)“棱角”,即突出身體某一部位而傷及對方,頭、肩頂處要自然閃避,只練肩背外側,不許肘貼、拐、挨,違者逐之,同時練功中可發(fā)聲“嗯”、“哼”,此利氣貫遍體之行走。此為八極拳法重要功法“靠樁”,當認真精研,練習之,久練之,自會得益匪淺。
擊法提示:當對手以旋身掃踢、蹬踹,以腿攻擊我之際,切不可后退,“狹路相遇勇者勝”,當身闖前挨使之腿擊難以展開,對我難以造成威脅,可以身背、肩肘貼靠、沖撞摔制之,繼而以足踏、肘塌制其于死地。此乃“后發(fā)制人”類擊法。附圖16:乙、甲肩背貼靠動作。附圖17;甲撐捶迎靠動作側視。
十六、甲—回身無敵勢(左):雙足活動前行半步,身向左轉體180度。站呈左四六步勢;同時左臂、拳向前上頂撐。右臂、拳拉挎于腰間待機。
其他詳見本文第五勢動作之釋文。附圖18:甲、乙對峙動作。
十七、甲、乙—上步迎門靠勢:甲乙擊步前蹴,相挨近,兩人手臂均拉開撐張,右臂與前略低于左記,以身體右側胸部之前外方下蹬地,擰身發(fā)勁相迎,貼告撞碰(亦可閃身活步走圍連續(xù)相互胸前靠背、貼靠演練出現(xiàn)位置,雙主亦勢繼續(xù),此為八極拳法“貼山告”之功法)。
要點:雙方配合演練,動作和諧,沉身蘊力,前蹴貼靠,正常行氣,氣貫周身,臂撐抖放,勁力圓整,同步一致,勁發(fā)吐聲,量力而練,唯意安全、切勿突出身體之肢節(jié),出現(xiàn)“棱角”而傷及同門。附圖19:甲乙相貼迎門靠動作。
十八、甲、乙撤步萬將無敵勢(左):均身向右擰轉剪步前躍,向前行走2—3單步,即向左轉體180度,右拳、臂及頭頂向左前劈落,旋后拉至腰際挎于身后待機,左臂,拳同時平行前頂于身前,拳眼向上略高于肩,站呈左四六步勢。附圖20:甲、乙無敵勢相對動作。
說明:演練至此,甲乙雙方調換所給之位置,換人進手,乙為上方,甲為下方,繼續(xù)演練,動作仍如前勢。
十九、乙、甲—掄臂摜擊勢(右):乙為上方前進摜打,甲為下方后撤迎摜。附圖21:乙甲摜打動作。
說明:十九勢—二十四勢動作均為前文六勢—十一勢動作相同,此不〓述,請參照前文演練。
二十、乙、甲—上翻摜擊勢(右):進甲撤摜擊,附圖22:乙、甲翻臂摜擊動作。
二十一、乙、甲—落臂滾磕勢(右):乙進甲撤落臂滾磕摜擊。附圖23:乙、甲落臂相磕動作。
二十二、甲、乙掄臂摜擊勢(左):甲進乙退相互摜擊演練,均換為左手臂摜打。
二十三、甲、乙—共同翻臂摜擊,甲進乙退演練。
二十四、甲、乙—落臂滾磕勢(左):甲進乙退落左臂滾磕摜打演練。附圖24:甲、乙左勢磕擊摜打動作。
二十五、換人進手:乙—寸腿剪彈勢(右):左足向前趕行半步,身向左擰轉,右足以蹬地擰腰之勁力繃足向前彈踢,足不可高,踢勿過膝。
說明:二十五勢—三十一勢動作均與前十二勢—十八勢動作相同,僅是換人進手;乙為上方、甲為下方,故下文只寫動作、步勢,其他不贅述,可參見前文之詳述。
甲—沉身撲捋勢:左足帶右足,后身后撤閃一步,呈馬步沉身之勢,身體向下沉蹲,雙拳化掌,迎乙彈踢之腿,向身下、后方撲扶,破其腿擊。附圖25:乙寸腿甲按打動作。
二十六、乙—靠身翻打勢(右):緊接上動,右足彈踢后迅快向下落踏,身挨闖進,左足于后吞拖,呈馬步勢,身靠膀挨,掄翻右臂,拳自身后向上再往前下方翻臂拽打,拳心向上,右臂、肘向后拉掙助力,左拳挎于腰間待機。
甲—合手繃擁勢:兩足稍活步,向身后撤滑半步,身沉呈高右四六步勢;雙手合掌上翻,迎乙方翻臂拽打之拳臂,繃擁其中截部位,并可外推或按捋。附圖26:乙翻打甲繃擁之動作。
二十七、乙—旋身蹬踹勢(左):略向下沉身蘊力,即兩足蹬地挺身發(fā)力,以右腿為軸,曲左膝為先,旋身提勁猛然向左后轉體180度,左腿向前蹬踹或掃踢(以足之后跟部位掃踢);雙臂、拳向外拉掙,沉撐助力,并保持身體之平衡。
甲—吞步閃肘勢(右):身體緊斂,兩足迅快向后滑行一步呈馬步勢;右掌握為拳,迎乙轉身踢蹬之腿勢,沉肘以臂截之,旋右臂拳往身下方內里插垂、閉掛,拳心向外,左拳自身右側前方立推,掩于右胸上方,掌心向外。附圖27:乙掃踢甲閉肘迎封動作。
二十八、甲—貼山背靠勢:緊接上動,于乙旋提落踏之際,提右足上前半步,身向左后轉體180度。上踏左足呈馬步勢,以左肩、背側處向前貼靠乙之左肩、背側面,并與之互撞;雙臂抬撐,左臂、拳即曲肘拉于胸前,右臂、拳向身后拉直,撐勁,以助向前貼靠。
乙—落踏沉撐勢:身體在旋轉掃踢落足后,站呈馬步勢;兩臂上抬撐圓于胸前,右臂、拳向后拉直,撐勁,以助向前貼靠(當甲貼靠相撞之時,即向身前上方提撐、外掙,以助左肩、背迎靠甲之相撞)。附圖28:甲、乙背靠練習動作。附圖29:乙迎靠撐挺動作正視。
二十九、乙—回身無敵勢(左):兩足向前行半步,身體往左轉體180度,上左足呈四六步勢,同時,右臂、肘后拉撐,右拳挎在腰間,左臂、拳向前平行頂撐,稍上提,目視前方。
甲—上步無敵勢(左):雙足向前活動,提右足上一大步,身向左后轉體180度,站呈左四六步勢,同時左臂、拳向前上方頂撐,右臂、拳拉挎于腰間待機,目向前視。附圖30:乙、甲無敵勢對峙動作。
三十、乙、甲—上步迎門靠勢:雙方擊步前蹴換進,兩人手臂均拉開撐張,右臂略低于左臂,以利動作。雙方均以身體右側胸部之前外方,向下蹬地,擰身發(fā)勁相迎,貼靠撞碰。附圖31:乙、甲迎身胸靠動作。
三十一、乙、甲撤步萬將無敵勢(左):甲、乙均向身前行進二至三單步,落步之際抽身向右轉體180度。撤收右臂拳,待站呈左四六步勢(各踞原起拳勢之位置);各自向前劈抽右臂、拳,回拉挎于右腰間,左臂、拳向有上方撐頂,目視前方。附圖32:乙、甲面石將無敵勢相對動作。
三十二、抱拳行禮—甲、乙二人各歸原起拳勢位,相對站立,共同演練。此為收拳勢動作,與前第三勢“抱拳行禮”動作相同,請參見前文。說明:起落拳勢“抱拳行禮”時,甲、乙二人均可道問候之后,開口起拳—起拳時曰:師兄、請了,落拳收勢時曰:多謝了!而后繼續(xù)動作,以顯禮儀。附圖33:抱拳行禮動作。
三十三、無權還原勢:行拳禮畢,身居原位,雙臂、掌向身兩側下按沉,站立自然,而后雙足稍分開,并緩緩將體內腹中所蘊之氣呼出吐凈,以免內氣積滯,稍靜后再動。附圖34:無極還原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