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術(shù)是手足上的功夫,它需要刻苦勤練才能成功,但它不能僅僅只是身體上的苦習(xí),在精神思想上也一樣需要苦練。要用四肢百骸去練,更要用“心”去練習(xí),如若只練不想,只打不悟,你終難進入上乘境界,最多不過中下之材。但如果你只練而不反省,不時時審視自身,反省所練,以至于身犯拳病而不知,那樣你就算是苦苦練習(xí),刻苦于拳功,也不過仍是一門外漢而已。為了能使廣大的武術(shù)愛好者少走些彎路,早一些步入正軌,登上更高境界,今特列舉出幾例比較典型常見的拳病,并將其改正的方法寫出來,以奉獻給朋友們。好,閑言少敘,步入正題。
拳病(一):行拳最忌“散”、“慢”。散,指的是拳架渙散及懶散遲緩這兩層意思。在行拳時,拳架如果渙散,勢必造成周身不正,發(fā)力不整、不靈,步法運作不暢,拳勢轉(zhuǎn)變切換不疾,身法不活等致命弱點,易給對手造成可乘之機,如果對手功夫深厚,那極有可能在照面之間你便被對手干掉。所以,在行拳時一定要注意不能散架,我們以前手直拳為例,如(圖1)所示,就是散架了,當(dāng)然這里所列舉的還只是手臂上肢的局部散架,還容易修正,但如果是主體或者是整體散架(圖2),那你就必須得完全回頭,再從基礎(chǔ)開始,扎實練習(xí)。前手直拳的標(biāo)準(zhǔn)拳式(圖3)。“漫”,指的是在練習(xí)時,不集中精神,不全力以赴,慢慢騰騰,漫不經(jīng)心的練習(xí)以及在對敵時,沒有把身體和思想在交手的一剎那間“警”起來,以至于無法占據(jù)主動、應(yīng)變不敏,處于被動挨打的局面。在單操時,要“眼明手快,踴躍直吞”,只有這樣,在對敵時,你才能做到“敵不動,我不動,敵欲動時我先動,一發(fā)即至,快速突然,以我之動,逼迫使敵無法動?!北热珉p方對峙,這時敵我雙方均處于敵不動、我不動狀態(tài)(圖4),突然,敵人身形一動,欲出手擊我,我則不等其拳出,即搶先出手,以前手直拳將敵擊昏,此即為出手搶先、后發(fā)先至、緊逼先施(圖5),所以,拳中之“散”、“漫”為拳術(shù)之第一大病。
拳病(二):行拳最忌“聳肩縮脖”。拳術(shù)之道,是合于生理、物理、力學(xué)而成,無論何種技法,均需注意立身中正、支撐八面、上下相合、三尖對照,全身各處皆不可散亂松懈,這樣才能力發(fā)通連,整體而出,實搏之時才會自然順暢?!奥柤缈s脖”是拳術(shù)中的一個常見大病,下面列舉數(shù)例此拳病之圖示:一、實作式時的聳縮病態(tài)(圖6),出拳時的病態(tài)(圖7),起腿時的病態(tài)(圖8)。但如果想改掉這種毛病,應(yīng)該怎樣做呢?這很簡單,只要按照下面的程序去做,并在每次練習(xí)中強制性的刻意要求自己,就能逐步的克服。中華武學(xué),講究沉肩墜肘、頭頂豎項、圓襠合胯、提肛溜臀等諸多要求,在此,就針對性地講一下解決“聳縮”之病的方法。首先,站好實戰(zhàn)式,將肩聳起,脖縮起,要把這個動作做得特別明顯,體會一下它的感覺(圖9),然后,心中默念“沉肩墜肘、頭頂項豎”,再同時將肩肘猛向下沉墜、頭頂猛向上頂豎(圖10),然后在這種狀態(tài)之下,再把雙臂抬起成實戰(zhàn)式,仔細感覺(圖11),將這套程序進行反復(fù)地練習(xí),就自能感覺正確姿勢。同樣,出拳或出腿時的毛病也可以用這種對比的方式解決。
拳病(三):行拳最忌“曲腰撅臀”。在拳術(shù)中,只有保持了腰脊和尾骨的中正,才能促進含胸拔背,勢沉腹胯、勁貫四梢,而如果出現(xiàn)了曲腰撅臀的現(xiàn)象,則犯了拳術(shù)大忌,而且,由于這種形態(tài)使兩腎及處于腰部這一段的脊柱(也稱“命門”)一直處于緊張狀態(tài),無法得到符合生理的有效鍛煉及緩和放松的休息,長期以往,會積勞成疾,造成身體隱患。故而修習(xí)拳術(shù)者,對于此病不得不慎。曲腰撅臀與提肛溜臀的對比圖示,我們以拗步直拳為示例:(圖12)為拳病范例,(圖13)為標(biāo)準(zhǔn)樣式。
拳病(四):行拳最忌“挺胸仰首”。拳諺有“打人如親嘴”、“含胸拔背”之說,如果挺胸則氣血上涌,勁力上浮,無法打出通連之力,至于仰首,在拳諺中則有“后仰必敗”的斷言,頭為六陽之首,頭向后仰,是無論如何也打不出過位的穿透之力的。不過,為什么要用打人如親嘴這句話呢?大伙可以做一個試驗:在內(nèi)家拳技擊法中有“打法定要先上身”的說法,意思是表示在打斗時身法一定要先進,這樣拳才會有身體力量,但是,這“身進”要如何體會呢?我們可以從“如親嘴”三個字入手來進行驗證(注意:打出整體通連動,“身進”只是其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不表示具備“身進”便具備了整體勁),試驗者以右式站好,陪練則立于對面(圖14),試驗者以用嘴去親對方鼻尖的感覺,用慢動作打出一記前手拳,看一下過位的感覺,體驗一下身進、身勁的感覺(圖15),然后回復(fù)原狀,雙方位置距離不變,試者以仰首之勢用慢動作打出前手拳,看一下過位及身進、身勁的感覺對比,通過對比,你肯定一下就能理解挺胸仰首的害處了(圖16),在此,請大家注意,圖16中的樣式明明白白地告訴了我們,挺胸與仰首是一對雙胞胎兄弟,我們是在做仰首的實驗對比,并沒要挺胸,可胸部卻在仰首的同時不知不覺地挺了起來,所以,如果你對挺胸的問題感到不易改正的話,那你就在“如親嘴”三個字上多下些功夫,則挺胸之弊自能逐漸改正。
拳?。ㄎ澹盒腥罴伞斑M步高提,進步膝撇”。在步法動作中,凡向前進攻的步法,都不可以出現(xiàn)雙腳高提、膝往外撇的現(xiàn)象。進步如果高提,勢必緩慢不穩(wěn);進步如果膝撇,勢必拳架渙散,易給敵人造成擊打機會,膝撇示(圖17)。那么,該如何改正這兩個缺點呢?要改正它們并非難事,只要以中國內(nèi)家拳法的磨脛步練習(xí)來糾正即可。磨脛步練習(xí)如下:以實戰(zhàn)式站好(圖18),后腳提起,微離地面即可,腳尖及膝蓋均朝正前方,向前運行,緊貼前腳內(nèi)踝處摩擦而出(圖19、20)。如此左右反復(fù)練習(xí),用不了多久,“進步高提、進步膝撇”的毛病就會消除。
拳病(六):行拳最忌“低頭貓腰”。武術(shù)講究“精氣神”,要足要正,如果低頭貓腰,則精氣不足、勁力不順、神勁不正,為習(xí)武者大忌。低頭貓腰示例(圖21),要解決這個毛病,用解治聳肩縮脖的方式來校正即可。
拳?。ㄆ撸盒腥罴伞褒斘膊幻鳌?。武學(xué)一道,如果不明龜尾之重要,則肯定無法打出抖絕之勁,無法做到一擊必殺,犯則立仆的境界。那么,什么是龜尾呢?龜尾又在哪呢?其實,龜尾不過只是個名稱而已,它處于人體脊椎的根尾部,只有明白且能熟練的運用這個龜尾,才能發(fā)出抖絕之勁。龜尾的練習(xí)在內(nèi)家拳術(shù)中歷來屬于不傳之秘,在此,筆者就拋開傳統(tǒng)陋習(xí),將百花門中的龜尾練習(xí)法介紹給朋友們。習(xí)者站好實作式,保持拳架,圓襠合胯(圖22),想象脊椎根部長出了一根小尾巴,并將這根尾巴向后腦勺方向抖,要整體合一,抖出整勁、彈力、絕勁(圖23),切記不能只用臀部抖動,那樣練習(xí)是沒有用的(見錯誤動作的圖示24),這一種是幫助前發(fā)力的抖尾,如果要練習(xí)向后發(fā)力的抖龜尾,則只要將龜尾部位向襠前小腹部抖出即可,同樣需要整體合一,抖出整勁、彈力、絕勁(圖25)。根據(jù)這些要求,你可以將龜尾進行左抖、右抖、左斜上圓、斜下圓抖、右斜上圓、斜下圓抖、麻花抖等練習(xí),以幫助各種發(fā)力,打出抖絕勁。
拳病(八):行拳最忌“退步后仰”。退步如果后仰,則表示你已經(jīng)輸了八分,因為身勢一旦后仰,則無法保持蓄勢狀態(tài),完全處于被動挨打的劣勢(圖26),所以,無論是在單操修煉還是在實戰(zhàn)交手中,都要強制性的刻意要求自己“退步不仰、腰腿隨身、保持蓄勢、隨時反擊”,這樣練習(xí)一段時間,自能去掉這個毛病(圖27、28)。
拳?。ň牛盒腥罴伞拔杖F緊”。有許多人認為,拳越握越緊,打出去的力量就越大,其實這是錯誤的。為什么呢?因為拳術(shù)的力是向外發(fā)放,只有在抓提重物時,力才是往里屈收的,拳也才是向內(nèi)卷收,越握越緊,這就是說,當(dāng)你握拳鐵緊時,你正在抗阻、對沖和消除了很大一部分往外發(fā)的力,所以,握拳鐵緊的論點是錯誤的,正確的握拳應(yīng)當(dāng)是“握拳拽緊,緊張有力”。何為“緊”,緊代表用力。何為“張”,張表示拳頭不能向內(nèi)拼命卷收,而要撐張有力,手指有張開彈開的力感,拳背要撐開。當(dāng)做到這些要求后,感到手腕部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在向外拽你的雙拳時,則表示握拳成功。
拳?。ㄊ盒腥罴伞笆直劢┲?、拳無抖擻”。拳打抖擻之力,只有這種拳,才能打出透勁、寸勁,打出擊表傷里、打前透后的威力,而影響這抖擻之力的第一天敵便是手臂僵直。我們且不從別的地方查找打不出抖擻之力的原因,僅就手臂而言,這局部動態(tài)你都沒掌握好,又有什么資格來打抖擻之力呢?請看手臂僵直的行拳圖示(圖29),要改變這個現(xiàn)狀,唯一的方法就是先得在練習(xí)中強制性要求自己,在打拳時,手臂不可打直,要相對而言的略彎一點,只有先把這一步做好了,才能言及其它。手臂抖擻力擊敵時臂形圖示(圖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