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越來越像一個國家了。用同一種貨幣,用同樣封面的護照,在某些國際場合以一種身份說話,甚至在內(nèi)政方面也保持某種程度的一致,似乎,一個類似早期美國的新合眾國正在逐步形成。當年秦始皇“統(tǒng)一度量衡、定幣制、車同軌、書同文”,因此中國才正式形成。在歐洲,“書同文”能實現(xiàn)的可能性不大,畢竟讓一個法國人說英語能勾起他從小到大所有對英國佬的譏諷,但是統(tǒng)一歷史教材,用一種敘述方式講述歐洲的故事,倒是一個趨勢。
手頭上這本海南出版社的《歐洲史》最為獨特的地方就是這本歷史書首先是歐洲人的歷史。它由歐盟14個不同國家的歷史學家共同編寫,在歐洲各國錯綜復雜的歷史之外,描繪了另一幅以歐洲人為觀察者的歐洲史??梢韵嘈?,類似這樣的歷史書會逐步成為歐盟各國學生的公共歷史書,正如無論是加利福尼亞學生還是賓夕法尼亞學生都要學習美利堅歷史一樣。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jīng)驗,同樣說一件事情,讀中國人寫的書更容易懂點,外國人寫的書雖然權(quán)威,但看上去總有點顯得太隨便、不正統(tǒng)。羅素寫的《西方哲學史》我剛看的時候,就覺得“不那么像”,甚至不如一個有馬克思主義言論作前言的中國哲學史教科書看得“實在”。后來才明白,這是“我只能看到我想看到的東西”的印證:看了十數(shù)年的歷史敘事方式已經(jīng)讓我對所有的歷史有了這樣的閱讀期待:歷史必須有意志、有方向、有階段、有秩序、有正義和邪惡的持續(xù)斗爭,在這樣的期待下,凡是不符合這種敘事方式的歷史書都被我的意識給“旁路”了。
因此,我承認這本《歐洲史》我讀了之后還是無法建立一個完整的歐洲歷史觀。原來以希臘、羅馬、法、英、德為關(guān)鍵字的歐洲歷史突然以“歐洲”、“歐洲人”為主線,章節(jié)的分界線并不是以文明的中心的轉(zhuǎn)移而定,而是以歐洲人整體的改變?yōu)榻?。例如本來必須大章?jié)敘述希臘文明的古代歐洲部分,取而代之的是“從凍原到神廟”,講述從歐洲人的起源到地中海文明的繁榮的歷史,注意,希臘文明只成為地中海文明的一個例證。例如本來是講述歐洲殖民擴張的章節(jié),卻冠以“與世界會合”的標題,仿佛歐洲各國作的集體出海表演;本來是從一場戰(zhàn)爭進入另一場戰(zhàn)爭的現(xiàn)代歐洲歷史,起了一個“走向自我毀滅”的標題,重點檢討由于歐洲互相之間的不信任,而導致的一場“錯誤”。歷史故事的主體突然長大成為一個虛構(gòu)的歐洲人,當這個“歐洲人”在表達對歷史歐洲分裂的痛心的時候,卻沒有像其他歷史書一樣明明白白地告訴我英法百年戰(zhàn)爭是怎么回事情。
作者們在前言中告訴了我們,所有章節(jié)都得到了14位來自歐盟各國歷史專家的共識。天啊,法國歷史學家能和英國歷史學家能在英法戰(zhàn)爭方面達成共識?或者有人相信愛爾蘭人和英國人能平和地討論北愛問題?可能這是一部“政治正確”的歐洲史,可的確這也會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歐洲刪節(jié)史。
海南出版社的另一本書《西方文明的另類歷史》就沒有擺出這副看起來像標準歐洲護照的嘴臉,難怪其英文原名為《地下教育》。它從廁所文化發(fā)展史、內(nèi)衣發(fā)展史到猶太人放債史,篇篇令人印象深刻。不管歐洲以后要統(tǒng)一到什么地步,想必上廁所的方式還會各式各樣,并且用不著讓14位來自各國的如廁專家一起開會研究:如何上廁所才能更像一個歐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