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美“新型戰(zhàn)略關系”
5月23日至26日,布什對俄羅斯進行了為期四天的首次正式訪問。兩國簽署了《削減進攻性戰(zhàn)略力量條約》和《俄美新型戰(zhàn)略關系宣言》。兩位總統(tǒng)稱此次“歷史性”的會晤徹底埋葬了冷戰(zhàn)遺物,開創(chuàng)了兩國建立新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新紀元”。通過條約,美國在戰(zhàn)略核武器方面的絕對優(yōu)勢得以鞏固,發(fā)展導彈防御系統(tǒng)的障礙得以清除。俄羅斯雖然未獲實質性的東西,但畢竟也獲得了一份正式的裁軍條約。該條約的簽訂也標志著兩國進一步走近。對于俄羅斯來講,通過與美國發(fā)展關系,有助于改善俄羅斯的外部環(huán)境,為發(fā)展經(jīng)濟和振興國家贏得時間和空間。同時,俄發(fā)展經(jīng)濟也需要美國和西方的投資、技術和援助。而美國也是無利不起早。美的反恐行動需要俄的支持,在解決地區(qū)沖突、防止核擴散等問題上離不開俄的合作。俄豐富的資源及廣闊的市場對美也具有強大吸引力。
俄與北約“20國機制”
5月28日,北約19個成員國與俄羅斯在意大利羅馬簽署《羅馬宣言》,宣告“俄羅斯-北約理事會”正式成立。輿論普遍認為,“20國機制”的形成標志著俄與北約建立起了新型的安全合作關系?!?0國機制”改善了俄在與北約對話時的地位,使其在某些安全領域擁有與北約成員國平等的責任和權利。盡管俄羅斯在重要問題、尤其是防務問題上沒有否決權,但形成這個機制總是聊勝于無。當然,《宣言》的簽署也為北約日后的東擴鋪平了道路。但俄畢竟不是北約真正的伙伴,雙方能走多近還是個問號??v觀俄近期的外交態(tài)勢,可謂“左右開弓”:東與中、哈、吉、塔、烏成立“上海合作組織”,西與北約靠近、與美簽署削減核武條約,中則倡導成立獨聯(lián)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將周邊國家納入自身安全體系。作為昔日的超級大國,俄不可能放棄自己的軍事體系、完全投靠北約。普京也會吸取戈爾巴喬夫過分親西方而最終倒臺的教訓。
印巴兵兇戰(zhàn)危
印控克什米爾軍營5月14日遭穆斯林極端分子襲擊,使印巴關系再度緊張。兩國連日來炮戰(zhàn)不停,在實控線兩側陳兵百萬。巴基斯坦連派去打恐與維和的部隊都緊急調回,大有拼個魚死網(wǎng)破的架勢。1998年,印、巴分別進行了核試驗,成為事實上的核國家。若兩國爆發(fā)核戰(zhàn),后果不堪設想。國際社會對此高度關注,要求印巴雙方保持克制,美、俄、英、日等國紛紛向印巴派出特使進行外交斡旋。面對國際調停,印巴兩國仍是各講各的理。巴稱不希望但也不懼怕戰(zhàn)爭,印則強調其忍耐有限。不過,從另一方面講,兩國長期不和已使該地區(qū)經(jīng)濟形勢不斷惡化,再打一仗勢必使兩國經(jīng)濟崩潰。瓦杰帕伊和穆沙拉夫誰也不想背這個責任。他們之所以表態(tài)強硬,不肯退讓,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國內政治的考慮,安撫一下國內的極端勢力。
卡斯特羅迎卡特
5月12日至17日,美國前總統(tǒng)卡特對古巴進行了為期六天的訪問。歷史的機緣使得卡特成為1959年古巴革命勝利以來到古巴訪問的第一位美國前總統(tǒng)。卡特在古呼吁盡快廢除美國40年前開始對古巴實施的封鎖,實現(xiàn)美古兩國關系正常化。在卡特任職期間,古美關系曾出現(xiàn)過前所未有的松動??ㄋ固亓_此番邀請卡特來訪,主要希望以卡特的聲望帶動美國國內要求改善古美關系及取消對古經(jīng)濟封鎖的呼聲。但冰凍40余年的兩國關系不會在短期內完全化解。就在卡特成功訪古之際,美國政府傳出了完全相反的聲音。美總統(tǒng)布什20日斷然拒絕美國國內要求取消對古巴經(jīng)貿制裁的呼吁,并表示在古巴滿足美提出的先決條件之前,美不會改變對古巴持續(xù)40多年的制裁政策。
陳水扁罵聲一片
5月20日是陳水扁上臺兩周年的日子,然而擺在他面前的大禮是接二連三的反“臺獨”和勞工游行、重挫200點的股市和好幾位“總統(tǒng)府資政”的去職,搞得他灰頭土臉、丟盡顏面??v觀他上臺兩年來,政局動蕩,兩岸關系緊張,經(jīng)濟政策搖擺不定。島內經(jīng)濟嚴重衰退,當局累計負債29000億元新臺幣,臺股市值跌了一半,人均所得倒退至七年前的水平,失業(yè)率一路攀升。更由于陳水扁不遺余力地推動“漸進式臺獨”,兩岸關系進一步陷入僵局。兩年來,陳水扁干的“大事”就是大幅提升美臺關系,還大把花老百姓的錢買美國武器,繼續(xù)為祖國和平統(tǒng)一設置絆腳石??戳诉@些,就不難明白為什么陳水扁孤家寡人說豐年,卻只能聽取罵聲一片了。
“華航”空難牽動兩岸
5月25日15時30分左右,臺灣“中華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47客機在從臺北飛往香港途中墜落在澎湖馬公外海,機上206名乘客和19名機組人員迄無一人生還。大家對飛機失事的原因莫衷一是,揭示這起撲朔迷離災難的原因可能只能等黑匣子出水了。另外,這起慘痛的空難,再次引發(fā)了人們對本已成為兩岸焦點的“三通”問題的強烈關注。此次“華航”空難中的遇難者大多數(shù)人準備取道香港赴大陸。因此,兩岸不少民眾認為,正是這個憑空多出來的繞道,增加了這些乘客遇難的概率??杀氖?,部分臺獨分子竟然借機推銷“漸進式臺獨”,聲言只要將“華航”改稱“臺航”,則必然風調雨順,履險如夷。魂歸大海的225個遇難同胞若是地下有知,對此奇談怪論不知要做何感想。
哥倫比亞新總統(tǒng)
哥倫比亞5月26日舉行了總統(tǒng)選舉。“哥倫比亞第一”運動總統(tǒng)獨立候選人烏里韋以絕對優(yōu)勢擊敗競爭對手,當選哥下屆總統(tǒng),同時結束了自19世紀以來哥一直由保守黨和自由黨輪流執(zhí)政的局面。烏里韋能在這次大選中脫穎而出絕非偶然。首先,哥政府與國內最大反政府武裝組織“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談判年初破裂,內戰(zhàn)再度爆發(fā),廣大選民對現(xiàn)政府的和談立場感到失望,主張通過軍事打擊解決反政府武裝的勢力上升。而烏里韋一貫主張對反政府武裝實施強硬路線。他的立場符合廣大選民的愿望。此外,一個多世紀以來,哥倫比亞政府一直由保守黨和自由黨輪流坐莊,選民希望出現(xiàn)一名獨立于傳統(tǒng)黨派的領導人,給國家?guī)硇碌拿婷病趵镯f在擔任安蒂奧基亞省省長期間政績優(yōu)良,從而贏得了眾多選民的支持。其實,此次大選的結果在今年3月的議會選舉中便已露端倪。執(zhí)政的保守黨和在野的自由黨嚴重受挫,而支持烏里韋的獨立派人士在議會中卻贏得了更多席位,使哥政壇格局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烏里韋雖然輕松勝選,但擺在他面前的哥倫比亞完全是一個爛攤子。經(jīng)濟衰退、毒品種植和內戰(zhàn)不斷,這幾大問題都太不容易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