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渭銘
當一個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或者心靈受到傷害時,必然會對肇事者、傷人者產(chǎn)生一種怨恨的心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怨恨是一種被動性的和侵襲性的心理,它像一個不斷長大的腫瘤,使怨恨者失去歡樂、情緒低落,甚至痛苦萬分,從而危害身心健康。
為了健康和歡樂,應該像切除腫瘤那樣,去掉埋伏在心靈上的怨恨。最好的辦法就是往前看,忘掉過去。前印度總理甘地曾經(jīng)說過:“如果我們對任何事情都采取‘以牙還牙的方式去解決,那么整個世界將會失去光澤?!敝駥W家林哈德也說:我們最終將和我們對立的民族和解,否則,我們就會在惡性循環(huán)中消亡。怨恨無法醫(yī)治心靈上的創(chuàng)傷,有時還可能使怨恨者和被怨恨者同歸于盡,造成悲劇。
那么,怎樣才能消除怨恨,醫(yī)治心靈上的創(chuàng)傷呢?著名哲學家漢納克認為,堵住痛苦回憶激流的惟一辦法就是寬恕。
心理學家經(jīng)研究后認為,寬恕別人既是愛心的體現(xiàn),也是一種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良藥”。
在人生的旅途中,各種各樣的事情都有可能發(fā)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心靈被刺傷的情況是難免的,受到挫折的事情也時有發(fā)生,與人相處只有不斷地相互寬恕,才能獲得生活的歡樂和事業(yè)的成功。
中華兒女有不少是由挫折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后而奮起,并干出了一番偉大的事業(yè)的。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說:“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fā)奮之所為作也?!?/p>
司馬遷本人一生發(fā)奮,面對迫害,不怕挫折,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事業(yè),尤其令人欽佩。司馬遷的祖輩好幾代做官,他在漢武帝時期也出任過太史令,正當他專心撰寫《史記》時,卻因為李陵辯護,使得漢武帝勃然大怒,將他處以“宮刑”,把他的睪丸割掉。遭受這種慘無人道的打擊,逼得他幾乎想自殺,但他想到自己尚有一件歷史重任未完成,于是便忍辱含垢,更加奮起,醉心于《史記》的撰寫。他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他一人就寫了三千年。對于司馬遷一生血汗的結(jié)晶《史記》,魯迅先生給予極高的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笨纯催@些有大作為者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我們還有什么不能化解的矛盾?還有什么不能承受不能寬恕的怨恨呢?
科學家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不肯寬恕別人的人,往往會給自己帶來痛苦,他們會因此而發(fā)生失眠、焦慮、胃腸不適及心血管疾病等。當然,要勸人“寬恕和忘記一切”是不大可能的,當人受到傷害時應當給他一定的時間,讓他平息自己的憤怒,認清自己對整個事件應負的責任,以及不寬恕別人會造成什么后果,從而認識到寬恕是一種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