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安
一天的咨詢工作結束了,我拖著疲憊的身體準備回家。突然,一個低低的聲音對我說:老師,你別看我長什么樣,請看看我的信吧!一個學生半掩著身子,我看不到她的臉部。她走后,我急忙打開信。
“老師,我近來心境不好,天天心里在下雨,因為,我喜歡班上的一位同學,她是我的好朋友,這一切原本不足為奇,奇怪的是:我是女生,她也是女生,我對她的喜歡是女生對男生的那一種。后來,我在一本雜志上看到一篇關于同性戀的文章,后果嚴重,甚至出了人命。我看后心里很害怕,說服自己盡量不去找她??墒?,有一天我發(fā)現(xiàn)她在我身邊的感覺,讓我開心得想哭,我用了許多辦法卻依然放不下,而且我實在不知道她是否喜歡我。我好想迎上她的目光,說一聲:I love you卻沒有勇氣,況且同性戀不會有什么好結果,我該怎么辦?
看完這封署名“筆同人”的信,我的心里很沒底,雖然接觸初中生的案例很多,但從沒有遇到過同性戀的問題。我不顧疲勞,專門建立了“筆同人”的檔案,并回了一封情感真摯的信,在信中我寫道:很感動,你給予我世上最珍貴的禮物——“信任”,我想以我的誠心與愛心和你交個朋友,行嗎?并約定了周五放學后咨詢室見。我把這封尋找“筆同人”的信貼在校園心理專刊“心靈之約回音壁”的專欄里。
周五下午放學的鈴聲催動著我期盼的心,一分,兩分,十分鐘過去了,我有點坐不住了。突然,一個面容憂郁的女孩出現(xiàn)在門口。我有些激動地說:“你好,請坐吧!”
“老師,我就是筆同人。
“你來了,我很高興也很感動,坐下來,慢慢談好嗎?”
她點點頭,坐下來。我仔細打量了她,一個白白凈凈、漂亮的高個子女孩,眉字間凝聚著淡淡的憂郁。
“老師,我這么不好,我還有救嗎?”“老師,我試過好多方法。我克制自己不見她,剛開始還行,可越來越想她,有時候偶爾在她身邊,我開心得想哭,我?guī)状尾铧c喊出來my lover。我該怎么辦呀?”
“你這么喜歡她,她一定有很多優(yōu)點,談談好嗎?”
“老師,我和她相識可以說是一種緣份一初二第一學期開學時,我們恰巧分在一個班。一天,我們到火車站義務勞動,她站在欄桿邊休息,我誤以為是原班的一個同學,照她背上輕拍了一下,她一回頭,我才發(fā)現(xiàn)錯了,驚慌地說對不起,她卻很大度地手臂一揮,說:沒事,這叫不打不相識嘛!這以后,我的生活里有了她。在與她相處的時間里,她告訴了我許多有用的東西,我喜歡體育,她就告訴我打籃球及跑、跳、投的一些技巧,她不但學習好,而且在各方面的見解都很特別、很深刻,都是我想不到的。我深深地感到了她的聰慧,對她又佩服又喜歡,漸漸地,我感到和她在一起很快樂,她不在身邊時我很想她。我看了一篇同性戀的文章,很害怕,就開始疏遠她,她問我:你怎么了?我心里很難受,開始從心里壓抑自己。我對自己說:不要喜歡她,要喜歡自己,我現(xiàn)在想改變,我該怎么辦?”她一口氣說了這么多。
顯然,她喜歡某某同學,就是佩服她的聰明、智慧、學習好,繼而由欣賞到喜歡,認為這就具有“戀愛”的性質;她看到關于“同性戀”的文章,聯(lián)想到自己,更認為就是“戀愛”性質了,而且是“同性戀”,所以產生恐懼、焦慮;從“不要喜歡她,要喜歡自己”這句話來看,這是一條很重要的線索,這反映她交友面可能很窄。
由此可以初步推測:她長期形成交友認識的偏差和隱藏著對男性的敵對心理,也許是根源所在。據(jù)此,我采取了如下措施:
調查。
調查家庭背景和學校背景并以焦慮、恐懼量表進行問卷測量。
1.首先用美國杜克大學醫(yī)學院Zung氏編制的Zung氏焦慮自評量表(SAS)進行測量。測出她得60分,焦慮癥狀明顯。其次,又運用恐懼情緒自測量表測得17分,該量表解釋15~24分偶爾會有恐懼感,越接近15分,恐懼情緒就越明顯。
2.家庭因素:從小父母對她較為嚴格,不許與前十名以外的同學交朋友。她小學時有一個非常要好的同班同學,就因為學習成績一般,在爸爸的干涉下,不能交往了。為此,她傷心了好長一段時間,對爸爸也不太喜歡了,逐漸不愿與更多的同學交往。
3.學校因素:上小學時,有一次因作業(yè)沒有及時完成,一位男老師用小棍兒敲了一下她的頭。自此她不愿與男孩交往,也不愿與其他同學交往。上中學后,認識、情感上沒有大的改變。用她的話說:沒有我聰明的同學盡管很聽我的話,但與他們交往,沒勁。因此她的朋友很少,出現(xiàn)了人際交往的閉鎖性。
分析診斷。
1.她從小對男性沒有好感,因而對同班男同學不感興趣,而初中二年級是心理“斷乳期”的最強期,比初一、初三交友的愿望更強烈,人際交往的迫切需要與她的人際交往的不成熟及認識的偏差交織在一起,使她產生了心理困惑。隨著她性意識的覺醒,她把對某某女同學的友誼誤認為是一種“戀人”關系,導致心理偏差。
2.她看了“同性戀”的文章,恰巧是一個“戀者”將另一個“戀者”殺死,最后自殺的文章,加上“同性戀”在我們國家不為社會道德所允許,更加重了她的心理負擔,因而出現(xiàn)了焦慮、恐懼的癥狀。
三、輔導。
找出了原因,我就制訂了較為詳細的輔導策略和計劃。
1.首先,從平穩(wěn)情緒入手,調整認識偏差。在以后的咨詢中,我首先平穩(wěn)了她的情緒,并告訴她,自己以及他人都有這個時期對同性的好感和佩服,形影不離,這是很自然和正常的事情,是純潔的友誼。并明確指出“戀”是雙方彼此喜歡對方,雙方建立情感的依賴關系。她和某某同學不具有“戀”的性質。我又詳細給她做了心理分析,使她認識到交友的誤區(qū)及認識偏差。通過兩次心理分析,她如釋重負,表情也輕松多了,眉字舒展了,并表示愿意與我配合,努力調整自己。
2.我和她的班主任及家長通過兩次面談,詳細深入地探討了她的問題,決定采用“家校合一”的辦法,由4個同學(2男2女)及他們的家庭組成一個“家庭小組”,每周由一家的家長負責,以交友的名義在周六、周日統(tǒng)一安排如吃、住、游、學等。除此之外,又采用了移情感化法及興趣引導法,比如,她喜歡打籃球,一有空我就組織喜歡籃球的同學進行男女混合比賽,并在一塊侃侃NBA、CUBA等。
四、效果與思考。
通過這一系列的咨詢和調整措施,她不但學習成績進步很快,而且和原來的那位女同學能夠和諧、坦然、真誠相處,并且在班里有一幫“籃球發(fā)燒友”。
通過本案例,我們有這樣的反思:
思考之一:作為家長不能讓孩子只與學習好的學生交往,而應重視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讓孩子學會求知,學會交往,學會做人,學會做事等。否則,孩子的人格結構會有某些方面的缺失,出現(xiàn)心理障礙。
思考之二:作為教師,你的一言行都會對孩子今后身心發(fā)展造成很大影響,多一些愛心和鼓勵,你將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良師益友。
思考之三:針對本案例來說,初中生心理輔導有其特殊性,在接觸學生案例的時候,不要輕易給當事人貼上其成型的“心理病癥”,應謹慎從事,與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緊密結合,這是關鍵的一條。
就本案例來說,輔導和干預是成功的,效果是明顯的,當然這是家長、學校班主任及同學的配合、協(xié)助支持的結晶。
不足之處:輔導過程重視了她的交友調適,在讓其掌握焦慮和恐懼方面的調適知識上仍做得不夠,應有計劃地做跟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