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后的半個世紀中,絕大部分時間我都在胡繩同志領導下工作或與他在一起勞動、生活(干校)。他的文章人品一直是我仰慕和學習的楷模。他對我的工作的指導和支持,對我的關懷和愛護,使我銘記終生、感激不盡。最近十多年里,我和他之間的忘年交更為頻繁,友誼深篤,我常去他家或隨他去外地,從他的親切談話中受益良多。我曾斷斷續(xù)續(xù)地記下他一些談話的大意,可惜許多談話都沒有記下來。楊天石同志建議我先就易于找到的材料寫點雜憶,不必作系統(tǒng)的整理加工,我乃遵命隨手寫下這篇憶語,以寄托我對這位良師益友的深切懷念和哀思。
一、兩首少年憂國的言志詩
胡繩多次與我談過抗日戰(zhàn)爭對他們那一代青少年思想和生活的巨大影響。他談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fā)生的第二天,他從報紙上看到日軍侵占沈陽的消息,心情異常沉重。接著馬上就有北平學生到南京向國民黨當局要求抗日的請愿,蘇州學生也扒火車到南京請愿,他參加了蘇州第一次的請愿活動,1932年“一二八”上海戰(zhàn)爭也影響到蘇州,學校停課,學生都散了。復課后,他寫了一首仿郭沫若的自由體長詩:
《日落之歌》,描寫河邊夕陽無可挽回地落下去的壯麗情景,詩的最后唱道:
我們仍然有著力,有著希望,
雖黑夜將偷來襲圍我們,
盡它是如此黑暗如此冷;
但在又一天的清晨,
從東方將又推出一輪,
在你無限的熱情中,我們
又來了溫暖,又來了光明;
雖而今你已然殞落,殞落,但
啊,你不息的偉大的精靈啊,
將得到永生,得到永生!
這詩抒發(fā)了作者對故國衰落的悲愴和希望它再崛起的向往,表達了一種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悲壯的愛國情懷,可以說是胡繩最早的一篇言志詩。他看重這首詩,六十年后寫的憶蘇州六首舊體詩,其中一首就是回憶寫作《日落之歌》的,詩云:“遠水連天燒晚霞,殘陽如血墜平沙。長歌情寄崦嵫谷,暝色城中入萬家?!痹娭小伴L歌情寄崦嵫谷”一句,用了《離騷》中“吾令羲和弭節(jié)兮,望崦嵫而勿迫”的曲故,即叫羲和不要急于把太陽趕向西山,很能重現(xiàn)當年少年憂國意境。
但《日落之歌》未收入《胡繩詩存》,可能是考慮到詩存在體例上只收舊體詩的原幫。而詩存的第一首七言絕句,也是一首言志詩,題目是:《南南京夜聞東北流亡學生唱“松花江上”》,詩去:
木落山空夜更涼,
石頭城下唱松江。
沃原千里無顏色,
志士如何不斷腸!
“松花江上”是一首抒寫東北淪陷后逃到關內的流亡者懷念故鄉(xiāng)并渴望還鄉(xiāng)的傷痛的歌曲,深沉哀惋,極為動人,一時傳唱不絕。胡繩寫這詩時是在“七七”事變和“八一三”淞滬戰(zhàn)事過后,抗日戰(zhàn)爭已全面爆發(fā)。他在路過南京時,看到日本侵略軍大舉南犯,大片國土喪失,國難方殷,家鄉(xiāng)不保,夜晚聽著“松花江上”的悲歌,作為一個以挽救民族危亡為己任的青年志士,怎么能不心潮澎湃,憂憤填膺?不久他在武漢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在黨領導下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而奮斗不息,終于迎來了社會主義中國的溫暖和光明。
二、老年一首壯心不已的言志詩
老年胡繩于1998年10月到濟南章丘、青州一帶游覽,在參觀那里的李清照紀念館時,寫了二首《李清照》詩,其一曰:
瘦比黃花語最清,
非徒宛約樹詞旌。
路長嗟暮呼風起,
道出從來志士情。
1998年12月10日胡繩寫給吳江的信中對這首詩作了說明。他對吳江在此之前給他的信中談到“時間不多”表示“不能不有同感”,接著便談及他到濟南等地游覽,為女詞人作詩,并抄下這首詩來:“蓋清照有漁家傲一曲,為評論家譽為豪放詞之上乘。詞意為,夢魂達天帝之居,天帝殷勤問我歸何處,‘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漫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著重點為胡繩所加)。后世箋注者以為‘路長嗟日暮’是從‘離騷’中化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而我又把清照詞語縮簡成一句。因與足下語意相符,附帶說及,以博一笑?!边@可以說是他寫的最后一首談到“志士情”的詩。
這時胡繩的病情已日見加重,但他的自我感覺良好,還想做許多事。就在寫這封信后不久,1998年12月22日在北京舉行了一個《胡繩全書》座談會,李瑞環(huán)、李鐵映同志和一些思想理論界人士紛紛發(fā)言,對胡繩一生的理論成就表示贊揚,對《全書》的出版表示祝賀。胡繩在最后發(fā)言中說:“實踐中理論中的許多新問題,要求理論界和學術界認真研究鄧小平理論,并從事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展望21世紀的世界與中國,我們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不受一切過時的成見的拘束,大膽地又是用最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提出適合時代要求的新的觀點、新的理論。”他還表示“愿意在有生之年,追隨我們的理論和學術大軍,繼續(xù)做一點有益的事。”這次會后他到長沙,在一個理論研討會上作了題為《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再評論》的發(fā)言。這是他研究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社會主義問題的最后一個創(chuàng)造性效果。
胡繩所具有理論家和詩人的雙重氣質,使他在一生的最后歲月還意氣風發(fā)地寫詩言志,引李清照為同調:“路長嗟暮呼風起”,要在理論工作上呼喚起新的創(chuàng)造之風,以適應21世紀的時代要求,這是何等的壯懷激烈、壯志凌云的精神!
我在今年11月12日參加胡繩遺體告別儀式為他寫的一首挽聯(lián)中,有“九萬里摶風奮發(fā)”的句子,當時還不知道他寫過給吳江的那封信。但我根據近年在他身邊觀察的體會,覺得他病中的精神狀態(tài),有如莊子《逍遙游》里所述:“鵬之徒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清照詞的“九萬里風鵬正舉”即從此段文字化出),有一種壯心不已的氣慨。近日讀了他給吳江信中對詠李清照這首詩的說明,更感到我的觀察不誤,情況果然如此。他曾在我寫了《胡繩訪談錄》(載《百年潮》1997年創(chuàng)刊導號)之后,打算就許多重要的理論問題繼續(xù)作一系列談話,由我寫成訪談錄發(fā)表,已經擬出若干題目的大意??上觳患倌?,他在思考和研究的許多問題還沒有來得及完成的時候,就溘然長逝了。這是我們理論學術界多么巨大的損失啊!
三、偷讀馬克思著作種種
胡繩給我講過他上高中時在課堂上偷讀馬克思著作的故事。那時他的英語老師是呂叔湘先生。有一天上課時,胡繩將英語譚本擺在旁邊,專注地讀著另一本書。呂先生那時已經是一個老練的教員,他發(fā)現(xiàn)這個學生不聽課卻看別的書,并不立刻去制止,而是從講臺上走下來,慢慢走著,走來走去地講。在繞到胡繩的背后時,他猛然一把將這個學生偷看的書抓去。他看看那書,原來是馬克思的《哲學的貧困》。呂先生大概有點吃驚,沒有責備,就將書還給了這個學生。胡繩說,對于一個讀高中二年級的14歲的少年來說,象馬克思的《哲學的貧困》這樣艱深的書,大概沒有讀懂。他當時倒是覺得讀布哈林、拉狄克和瞿秋白關于馬克思主義的書要好懂一些。1933年他和幾個同學還大起膽子公開出了一期馬克思逝世50周年祭的壁報,表示了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四、讀魯迅與寫魯迅
胡繩還與我談他讀魯迅文章受到的教益。他說在1931—33年王明的“右”傾路線流行時,他從讀中共黨的地下出版物中受到過“左”的觀點的影響,也寫過帶有“左”的觀點的文章。但魯迅的一篇文章對他克服“左”的情緒影響很大,那就是1932年12月發(fā)表在《文學月報》上的《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zhàn)斗》。那文章告誡我們,戰(zhàn)斗的作者應該注重于“論爭”,大可不必進行辱罵和恐嚇,還有無聊的攻擊。胡繩寫評論文章的堅持充分說理,可以說就肇始于這個時候。
胡繩后來寫了多首回憶蘇州的詩,1992年有一首是回憶他當年讀魯迅時的感慨的。詩曰:
石幽徑曲小軒明,
巨筆屠龍讀后驚。
憂憤欲揮長夜淚,
滿園花木寂無聲。
詩后有小注說:“一九三三年三四月間于淪浪亭圖書館內,從新出雜志上讀魯迅《為了忘卻的紀念》,深為激動?!?/p>
這里不妨附帶提及魯迅在一篇文章中就漢字拉丁化問題與胡繩的討論。1934年8月23日《中華日報》《動向》上發(fā)表胡繩的《走上實踐的路去》一文,針對當時《動向》上發(fā)表的三篇純用土話寫的文章提出意見,以為還是非土話所寫的句子來得清楚。過了一天即8月25日的《動向》上,發(fā)表了魯迅的《漢字與拉丁化》一文。魯迅對“胡繩先生”的看法不以為然,認為“只要下一番功夫,是無論用什么土話寫,都可以懂得的?!焙K與我談起這段文字,笑著說:魯迅先生大概不會想到,他與之討論的“胡繩先生”竟是一個很敬仰他的16歲的學生吧。
五、三篇關于胡適的文章
胡繩在1937年發(fā)表《胡適論》一文,對胡適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功過作了公正的評價,并提出在抗日救亡的大目標下,左翼文化界在反對封建復古、反對愚民政策等戰(zhàn)斗中,可以與胡適所倡導的理性主義結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這篇文章的重要價值我已在別的文章中談到過。這以后,胡繩寫過多篇關于胡適的文章,隨著革命形勢的發(fā)展對胡適的不同表現(xiàn)有不同的評論。這里只舉三篇作例。
1944年胡繩在重慶的《群眾》雜志發(fā)表《什么是世界文化的危機》一文,批評一位心理學家郭任遠。郭認為西洋近代文明陷于危機,要用東方精神文明來挽救。胡繩對我說,這種論調本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也出現(xiàn)過。其實他們鼓吹的東方精神文明就是中國的封建文化。他當時的基本傾向是反對復古主義,反對提倡封建文化。在國民黨統(tǒng)治的那種政治環(huán)境里,他認為提倡封建文化必然要與法西斯的一套反動的東西聯(lián)系起來。在這篇文章中他恰好利用胡適幾年前反對復古的觀點批評郭任遠。他覺得,胡適在反對復古的問題上一直是堅定的,胡適的主要問題是不反帝。在反對復古這點上可以肯定胡適,與之封建統(tǒng)一戰(zhàn)線。這篇文章也可以說是實踐了1937年的那篇《胡適論》的主張。
1946年8月胡繩寫了《新文化運動的根、枝葉和所需要的陽光》一文,是為歡迎胡適回國而作,用筆名“蒲韌”發(fā)表在一位民主人士辦的《中國建設》雜志上,讀者不難看出這是出自一個左翼文化人士之手。這篇文章提出,要使“五四”時代的新文化發(fā)展為在人民大眾中生根的新文化;要以實事求是的精神解決一切問題,使新文化枝葉茂盛;要為實現(xiàn)思想自由而努力,使新文化得到充分的陽光。文章用這三點來歡迎胡適這位“五四”時代的文化老戰(zhàn)士回國。文中對胡適過去提出的“只談問題,不談主義”作了分析,一方面表示仍不贊成這種使用主義的思想方法,另一方面又肯定,不要丟開具體問題而空談主義,以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來救濟空疏是必要的。這也是一篇要與胡適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文章。
三個多月之后,國民黨召開破壞政協(xié)決議的國民大會,胡適在會上接過蔣介石遞給的所謂憲法草案,演出一幕“代表人民接受憲草”的滑稽戲。胡繩在12月寫了《制憲不如散會》的時評,尖銳地批判胡適“終于拉扯在一黨的國民大會主席臺上當花瓶”。這篇批評的立論用的是胡適13年前批評國民黨政府制憲的說法,很有特色?!熬乓话恕笔伦兒蟮牡诙?,國民黨政府想借制憲的空談來遮掩他對外不抵抗、對內打內戰(zhàn)的真面目。胡適在1933年《獨立評論》上發(fā)表《制憲不如守法》一文,提出“憲政的預備不在雇人起草,不在征求討論,而在實行法律?!焙K引用胡適此文的大段文字,并套用胡適的說法批判1946年又一次制憲表演,并嘲諷道:實施憲政不在雇人開會。不如老老實實,先把內戰(zhàn)停下來,從頭按照政協(xié)決議來做?!斑@也是守法,丟開一黨訓政之法而守政協(xié)會議之大法。而為了表示真是遵守政協(xié)決議,就不能不首先把這破壞政協(xié)決議的‘國大’停止下來。所以我們說:制憲不如散會。”
上述1944年胡繩的文章是借用胡適的正確觀點批評別人的錯誤。1946年12月胡繩的文章則是借用胡適過去的正確說法批評他現(xiàn)時的錯誤。從中不但看出作者在政治上思想上的見識不凡,也看出他寫作上的匠心獨運。(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