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英才教育”廣告頻繁出現(xiàn)。從“胎教音樂”、“0歲方案”、“早期智力開發(fā)”、日本“英才教育戰(zhàn)略”、美國“100所高校準許早慧兒童提前入學計劃”,到“讓神童走進千家萬戶”的家教方案,紛紛通過廣告進入了我們的家庭。
我們也看到了針對學生的“助記器”(用于記憶公式、定理、外語、史地等知識)、“助聽機”(用于英語聽力)、“智力增長器”、“語言電腦復讀機”以及“清腦助學器”等廣告,且大部分是郵購廣告。
多數(shù)廣告都把自己的產(chǎn)品說得很神。學了某種英語教材“中級本”,就“從此可自由馳騁于英語世界的廣袤天地”;購買某種教學錄像帶,就“沒有學不好的孩子”;請某某老師來教作文,“寫作文會變得像說話一樣容易”;使用了某種“英才教育計劃”,“您就再也不用為孩子考學擔心了”。
很多廣告都以一句蠱惑人心的口號開路:千萬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且,向高考沖刺的起跑線原來在高中,現(xiàn)在在初中和小學,甚至已移到了幼兒園。一個小學四年級的男孩向媒介呼救:“我就要累死在起跑線上了!”
有些報社專門請專家談了他們對英才教育廣告的看法。這些資深教育專家至少提出了三點質(zhì)疑:
1.早期教育能決定一切嗎?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趙忠心教授指出:這些廣告宣傳反映了“早期教育決定論”的觀點,這個觀點過分夸大了早期教育的作用,是不科學的。目前的早期兒童教育和智力開發(fā),“大都是一種‘掠奪性’教育,基本上超出了孩子們這個年齡的承受能力,是通過增加孩子們的負擔來進行的,這些只能迎合部分家長不切實際的期望,而對孩子本身的教育和發(fā)
展并沒有多大作用……”
2.教育就等于傳授知識嗎?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龐麗娟說:“現(xiàn)在這些方案都有一個偏重知識傳授的傾向。有的方案講,參加我這個訓練的孩子8天就會叫爸爸,似乎在證明參加方案訓練好,而且越早越好;還有的方案在宣傳小孩在1歲、2歲、3歲時分別能認多少字,會說外語,會四則運算等,實際上在客觀上強化了部分家長過分重視兒童智力教育的傾向?!饼孄惥暾J為:從兒童發(fā)展規(guī)律來看,兒童的教育應該是全面的,不能只對兒童進行知識教育,還要進行人格、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這類教育比知識教育更能影響兒童將來的生活和事業(yè)。
3.英才教育適合所有的孩子嗎?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勞凱生說:“教育面對的是具有千差萬別的個體。如果把一個人的發(fā)展看成是一個方面的教育就能完成,以一個方案包打天下,而不論什么背景下的孩子,都能變成神童、天才、社會的優(yōu)秀分子,這種宣傳本身就不是科學的?!睂τ凇爸灰ㄟ^我這個方案就能達到什么樣的水平”的說法,勞教授指出:“這種預言設計的培養(yǎng)模式,我敢肯定它是偽科學的。實際上,對于個體的成長來說,沒有任何一個現(xiàn)成的方案?!?/p>
那么,早期教育、英才教育是不是就是錯的呢?這些專家都說,教育計劃或方案本身不是錯的,在出臺前,是有一定科學性的,有相當?shù)睦硇猿煞?。但是,?jīng)過某種“包裝”和“廣告的渲染”,就帶上了神奇的色彩。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
師董奇指出:“這些方案在宣傳中過多地考慮了其商業(yè)利益。每一個方案的有效性是多少,標準又是什么,負效應是什么,這些都應該一并告訴讀者,而現(xiàn)在媒體在信息傳遞中只宣傳了方案起作用的那部分實例,結(jié)果弄得不少讀者以為這些方案對誰家的孩子都適用,對什么樣的毛病都適用?!北本煼洞髮W教育系副教授叢立新說:“我認為媒介應老老實實地告訴家長,父母對子女的責任不是什么方案能代替的,即使今天試一個方案,明天試一個方案,也不可能把孩子成長中所有的問題全部解決?!?/p>
對英才教育廣告,我們需要作出四個基本的判斷:
第一,僅僅依靠一個智力發(fā)展的方案或計劃不能解決孩子成長中遇到的所有問題?;蛟S健康人格的發(fā)展比智力發(fā)展更重要。
第二,英才教育廣告所表述的各種方案,并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孩子。孩子的年齡、個性、理解力以及對方案的適應性因人而異,并不是用了某種方案就一定比不用好。
第三,學習輔助機的確能幫助學生學習,但不用這些輔助工具并不等于學不好。我們要成長為什么人,要在什么方面有所專長,最終要靠自己的努力。沒有任何一種工具能代替我們的努力。方案不是機器,我們也不是被這個機器批量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我們需要更自然地成長。我們沒必要都成為廣告中所描述的那一種“英才”或“神童”,只愿成為最好的自己。
責任編輯/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