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您聽聽我編的兒歌吧?!倍苟拱咽掷锏摹渡顑焊琛愤€給我,站在我面前大聲地背起來:“小朋友,要早起,疊好被子穿好衣。刷刷牙,洗洗臉,高高興興去上幼兒園?!北惩炅?,認真地告訴我:“老師,這是我自己編的,不是從書上學(xué)的?!?/p>
正說著,西西也跑過來說:“老師,我和爸爸媽媽一起編了一首四季的兒歌,您想聽嗎?”
……
自從上周舉辦了“詩歌朗誦會”后,這幾天,經(jīng)常有孩子跑到圖書館,讓我欣賞他們創(chuàng)編的詩歌,書架上那些擺放整齊的有關(guān)詩歌的圖書也少了許多。我從心里感到高興,看來朗誦會的成效還真不小。
以前,看著書架上一本本裝幀精美的《四季兒歌》、《彩圖名家兒歌》、《平安童謠》等圖書整齊地擺放在那里,很少有人借閱。我覺得很奇怪,問過幾位正在挑選圖書的家長,他們隨手翻翻我遞過去的書說:“兒歌呀,念一遍就完了,沒有什么意義?!薄皟焊璧膬?nèi)容太簡單了,不能教給孩子什么知識。孩子一兩歲時教教他們還行,現(xiàn)在都四五歲了,還是多看點童話故事或知識方面的書吧?!?/p>
真的是這樣嗎?回味一下,兒歌所包含的內(nèi)容并不比故事少,同時,它那簡練的語句,上口的韻律,短小的篇幅,多適合孩子朗誦、記憶呀。怎樣讓家長認識兒歌的價值,讓孩子喜歡兒歌呢?我決定組織一次“幼兒詩歌朗誦會”。
我按不同年齡對孩子提出了要求:3歲以下的幼兒可背四句左右短小的兒歌或古詩;四五歲的幼兒背誦一些傳統(tǒng)民謠、較長的兒歌、繞口令等;五六歲的幼兒要有語氣地朗誦篇幅較長的兒童詩。
朗誦會那天,三樓的報告廳里熱鬧非常。當天天朗誦完《下巴上的洞洞》后,我問臺下的孩子:“小朋友們,太奇怪了,下巴上怎么會長洞洞呢?”吳奇站起來大聲回答:“因為他浪費糧食,吃飯掉飯粒。”
“聽了這首兒歌,吃飯時應(yīng)該怎么樣呢?”
“不東張西望。”
“不邊吃邊玩?!?/p>
“左手扶碗,右手拿勺?!?/p>
……
演出過半,我現(xiàn)場教孩子們學(xué)習(xí)繞口令《數(shù)數(shù)》,并帶領(lǐng)孩子邊拍節(jié)奏邊朗誦。由慢到快,每一遍節(jié)奏都不同。孩子們的興致特別高,快速地拍著手,大聲地說著,興奮得不得了。
演出快要結(jié)束了,我問:“小朋友們,你們喜歡兒歌嗎?”
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喜歡。”
我手里拿著不同種類兒歌的圖書向孩子們展示:“今天大家朗誦的兒歌不同,種類也不一樣,有學(xué)知識的、做游戲的、練習(xí)正確發(fā)音的、培養(yǎng)良好品行的。兒歌還有很多種,以后你們接觸多了就會慢慢了解的。今天我們表演的這些都是別人編的,小朋友們有沒有信心自己編兒歌呢?你們也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編,編好后請爸爸媽媽幫你記下來。將來說不定你也能成為一名小詩人呢!”
仔細想想,兒歌既可以和童話故事一樣教孩子很多道理,又有講故事所無法替代的韻律感,如果我們經(jīng)常給孩子念一些兒歌,或者全家一起創(chuàng)編兒歌,那該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