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 靜
問答之六十一領會
大千宇宙,無時不在變化,無處不在變化。然而人們卻不知道它們都因何而變化,又為何而變化。也就是說,人們都不知道它們?yōu)槭裁磿兓鼈兊淖兓质菫榱诉_到什么樣的目的。只有修道者以自體宇宙效法自然大宇宙,在自體宇宙的運化中徹悟了變化的因果的關系。修道者在靜定中涵養(yǎng)自己心神的無極性,是無極靜定的心神導致了自體宇宙的生生化化,這生生化化又都是為了去趨于無極的中態(tài)而和諧變化。所以,無極的中態(tài)就是變化的總原因,也是變化的總目的。這就是因與果的同一性,是因與果同一性才導致了和諧的生命活力。也是這因與果的同一性,才有了自然大宇宙中生生不息的和諧變化。這樣修道者就領悟到,大公性就是生命活力的源泉。只有當自己的生命活動符合于大公性時,其生命歷程才能夠和諧而長久,這樣才是最合理并最有效的發(fā)揮了人的智慧。但是一般人并不了解這種先天的因果同一律,誤以為人生就是為了私利而存在,于是終生就在為個人的名利而無止境的追求。也正是這種無止境的自私追求在浪費著生命的活力,使那本來應為大公和諧作奉獻的生命活力,變成了擾亂大公順序的罪惡力量。所以,修道者就不盲目的追求“我能干什么”,而是遵循著“我該干什么”的信條,使自己的生命發(fā)揮出最佳效用。這不僅能使自體的生化活動和諧有序,同樣也能使社會活動和諧有序。然而,如果分析一下人們的生命活力,其在多大程度上遵循了“我該干什么”的宗旨而發(fā)揮作用呢?人們更多的精力不都是被用于“我能干什么”而作盲目的追求嗎?正是由于人們放棄了“我該干什么”的先決條件而盲目行動,所以就使眾多個生命活力變成了擾亂眾人生存的危險力量。因此,修道者一心所涵養(yǎng)的,就是中態(tài)的心神。這中態(tài)心神,既是內(nèi)境運化的原因,也是內(nèi)境運化的目的。所以,其運化就會達成整體的和諧,這整體和諧的運化就是無掛無礙的、自由自在的遨游,就是生命的自由境界。因此,人們就不能任私欲泛濫,去追求一己的自由,而只能以公心來成就整體的自由。整體的自由中就包涵了所有個體的自由。
問之六十二領會
持不同宇宙觀的人,會對宇宙有不同的認識。你若以相對的立場去認識宇宙,那么宇宙就會對你呈現(xiàn)出無盡的相對面;你若以無相對的立場去參同于宇宙,那么宇宙就會參同于你而使你直覺到宇宙本來就是無相對的混一。所以修道者所直覺到的不僅是本體的無相對,而且也直覺到本體與現(xiàn)象亦無相對,是本體與現(xiàn)象共同構(gòu)成了有序的活宇宙。先天負載著后天,后天涵容著先天;先后之間無先后,無先后間呈先后,呈先后者相對觀,無先后者無相對。因此,以無相對的立場能夠認識宇宙的混一整體,以相對的立場則只能認識宇宙現(xiàn)象的某些有限的方面。先天與后天同時存在,故無先后之別;然而現(xiàn)象界又在本體永恒無極的統(tǒng)御下產(chǎn)生著永遠的有極運動,所以有極運動的現(xiàn)象就又呈現(xiàn)出了先與后的相對性,但這永遠的先后對于本原的無相對來說都是永恒的現(xiàn)在。因此,相對與無相對,既是宇宙的兩個方面,又是人們認識宇宙的兩種方法;是兩個方面共演著同一個宇宙,是兩種認識方法在認識著同一個宇宙。所以,我們就要以無相對的立場去對待相對,在相對的存在中去服從于無相對的統(tǒng)一,既不否定相對,也不否定無相對,這樣才能在無相對中呈現(xiàn)為和諧的相對,從而使相對的雙方共同為無相對的整體奉獻出活力。
再就人的心神而言,自古至今的人們都在思考著自己生命的本來面貌究竟是什么樣的。人們越是思考,就越會感到自己生命的神秘,也就是說人們是以自己的生命在思考自己的生命形式。那么當你在怎樣思考時,自己的生命形式也就在怎樣活動。而生命的活動方式是千變?nèi)f化的,任何一種活動方式也不是它自己的本來面貌,而只是它所發(fā)揮出的后天變化現(xiàn)象。只有當心神擺脫了所有變化活動而靜定下來的時候,這靜定的心神就直覺到了它自己的本來面貌就是無極。因此,人們對自己生命本來面貌的認識就不能讓生命以相對觀去作苦苦的巧思索,而只能使生命以無相對的靜態(tài)來呈現(xiàn)它自己的本來面貌,這樣自己就能直覺到我是什么,是先天與后天共同成就出了現(xiàn)在的我。
問答之六十三領會
不靜修不足以成變化,不變化不足以體天地之道。所以修道與處事不同,處事者是由簡單漸至復雜,修道者是由復雜趨歸簡單?!兜赖陆?jīng)》曰:“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币虼?,修道者的心神所能達到的簡單程度,也就決定了他功夫的深淺程度。這就不同于對學知識者的學位高低的鑒別法,學知識者是思想中所學知識越豐富越復雜,那就表示他的學歷越深,其學位也就越高。如果說處事者所用的是加法,那么修道者則采用的是減法。用加法者既增加了知識,也增加了精神負擔。用減法者在減少思慮的同時也就減輕了精神負擔。當心神能從眾多的雜欲中解脫出來時,這它就會呈現(xiàn)出其原有的純一面貌和無極的真性,從而發(fā)揮出無所不能作為的大能來,使自體天下中的萬物在它的統(tǒng)御下重新安排而更新。所以修道者的心神就與處事者的心神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向:處事者是自純一走向了多與雜,修道者是從多與雜中再復歸為純一,多與雜是整體離異破分,純一是整體的完善統(tǒng)一。因此修道者不是修復雜的技巧,而是修簡單的無為純樸,故曰:“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碑斪约耗苄拗翢o為純一心的時候,不求變化而自成變化,不求有序而自成順序。所以說修道者不能期待變化,更不能以巧心促其變化。這是由于期待或巧心均屬有為心,即使能促成變化也是混亂的變化,而修道者所形成的內(nèi)境運化則是意外的變化,是在無為中成就的變化,所以這變化就是先天自調(diào)本能的呈現(xiàn),而不是后天人為調(diào)整能力的運用。這就像自然大宇宙那樣,自然界無時無刻不在作自我調(diào)整而變化,所以才形成了大自然的有序運化。雖然在自然界中會產(chǎn)生一些在某一地域的人看來是災難性的變化,但在自然界的整體來講,這局部的、被人看作是災難的變化,卻是為了整體的無災難而對應出的局部調(diào)整,所以這局部的災難在整體來看就不是災難,而是必要的自我調(diào)整。因此,作為具體的人來講,為了整體的利益,自己又必須在必要的時候,甘愿犧牲自我利益而為大公作奉獻。這就是遵循了“天之道損有余以奉不足”的規(guī)律。然而一般人則難以明了,也難以按此規(guī)律行事,而是在以“損不足以奉有余”的人道行事,結(jié)果就會使不平衡的局面更加失衡。所以要想使自體形成趨平的有序運化,那就必須淡化人欲而順從天道,淡化私心而培養(yǎng)公心,淡化相對心而培養(yǎng)無相對心,淡化有為心而培養(yǎng)無為心,那樣自己才能在遠逝的路上回頭復返,在復返的過程中親驗那如幻熏修的運化境界。多一分私欲,在心性中即多摻了一份假;少一份私欲,自己的心性中即多了一份真,當心中的私欲能減少到無為的程度時,自己心神的先天真貌就會呈現(xiàn)并發(fā)揮出它的先天大能。
問答之六十四領會
無極中涵容著太極,無為中涵容著無不為。天道就以它那唯一的無極而成就了所有的極化方式,并使所有的極化方式去趨向于無極而達成整體的變化規(guī)律,所以無極既是萬物產(chǎn)生的原因,也是萬物變化的目的。因此,無極就是真種子,它雖然沒有任何具體的信息,但卻涵容了所有的信息,并使所有可能的信息都歸于它的統(tǒng)一。就整個宇宙的和諧變化而言,它就是天道因果同一律的具體表現(xiàn)。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來講,每一個人也都是天道因果同一律的杰作。天道以其無極的大能,不附帶任何具體的目的性,而只以中態(tài)場勢成就出了包涵無限信息的和諧的人體,并使這人體發(fā)揮出它的靈能智慧。但人們卻以自己極化的思維方式為標準去構(gòu)想自己的創(chuàng)造者,誤以為造物主有無限種有為的智慧,所以才能創(chuàng)造出無限奧妙的宇宙和人類,這就是人的后天邏輯思維的局限性,這種思維能力只能在后天現(xiàn)象中兜圈子,卻難以突變升華到先天的無極領域里。只有修道者才能使自己的后天智慧突變而升華,從而直覺到無極中就涵容了所有的變化和所有的信息,因此他就沒有必要讓自己的心神發(fā)布任何具體的命令,而只以處中的無極態(tài)去播撒真種子,這真種子自然就能萌發(fā)出無盡的信息而呈現(xiàn)出生命的全息。人的生命全息是世間已知的最復雜而又最微妙和諧的信息。但這最復雜的微妙信息并不是出于造物主最復雜的設計方案,而是出于造物主的無為無極,在無極統(tǒng)御中自我調(diào)整,自我完善。若沒有這無極場的統(tǒng)御,所有的變化都將失去最高的唯一目的性,那么人也將不成其為人,宇宙也將不成其為宇宙。所以修道者就只以無為播真種,不以有為求變化。這就是《陰符經(jīng)》所說的:“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盡矣?!币彩恰稌?jīng)》所說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辈灰尚那笳娣N,真種就在無為中;無為而能無不為,根深葉茂郁蔥蔥。
問答之六十五領會
修功的內(nèi)境千變?nèi)f化,修功的宗旨唯一不二。所以當談及修功內(nèi)境變化的微妙處,那就有無盡的話題要說,然而若反思一下那無盡變化的總因,僅以一個“中”字表達就已顯得多余。這是由于“中”是已經(jīng)被語言予以具體概念化了的形容辭,但它的內(nèi)涵卻是只可心領神會而不可以言傳的無極心神狀態(tài)。因此,一個守中的概念可以使不同的人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而難以得其真實,一種中態(tài)心神卻可以產(chǎn)生無盡的微妙變化,這無盡的微妙變化又共同在表達著一個中態(tài)。而我們的后天意識既無力策劃也無力主持那無盡的微妙變化,我們的語言也無力表達那無盡的微妙變化。但我們卻可以不動意識也不用語言,只在靜默中去成就那無盡的微妙變化。所以《道德經(jīng)》曰:“天下之至柔,馳騁于天下之至堅,無有入于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也?!闭l能在無為中去遨游那無盡的奧妙呢?誰又能在那無盡奧妙的運化中安處無為呢?沒有無為,就沒有無不為,所以無不為的無盡奧妙變化只是現(xiàn)象,而無為才是所有現(xiàn)象賴以呈現(xiàn)的本原。只有當自己的心神無為的處于中態(tài)時,自己的元神才能直覺到造物主是在無為的中態(tài)中造就了宇宙的千變?nèi)f化,也直覺到我的元神就是我自體宇宙的造物主,元神只在無為中成就著自體宇宙的和諧運化,也在無為中乘駕著無盡的奧妙變化,“山崩地裂”不動心,“火焚水溺”不懼怕。故曰:“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壽也?!比粢蛱厥獾淖兓鴦有?,那么其心就失去了中位而無了主宰。只有對似乎會危及生命的變化也不動心,那就是心神安居于主位在主持變化,那么,那看似危境的也會轉(zhuǎn)危為安。不要過問那危險的關口怎樣過,只須一心守中牢把舵;一中能正千頃浪,失中之時危難多。不可追問修道的妙境如何奇妙,也不要猜想以什么樣的奇思妙想去促成內(nèi)境的奇妙,只須反照一下自己的心神能無為到什么程度,真無為時就會真顯奇妙。
問答之六十六領會
修道就是修真心,真心就是不動心,故曰心安理得。然而初學者總愛像學知識那樣去思考真心的模樣,豈知那思慮之心就是心在動,以動求靜終不靜。自己的心總還得要自己靜,靜心之要在于先明理。因此,先圣們就是在闡明道理的情況下間接的幫我們靜心,使我們在靜心的境界中再去驗證道理的真實性,并在靜心的過程中調(diào)理自己的生命里程,所以就叫“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如果不明理,其心也就難靜,那無非是由于自己的心神仍然緊緊的執(zhí)著于后天變化的現(xiàn)象不肯放松的緣故。如果明理了,自己就會逐步的放松對現(xiàn)象界的執(zhí)著而尋歸本原界的靜境,從正本處著手而理順現(xiàn)象界的變化。因此,先圣所傳之理又是我們所有人生的指路明燈,更是修道者靜心的先決因素。真理本來就永恒而普遍的存在于宇宙的所有時空,但是一般人認識真理的心靈卻被雜欲的塵垢蒙蔽住了,雖居于真理而不見真理,于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就盲目地瞎闖,枉耗了許多精神,干出了許多蠢事,留下了許多冤債,至死也不知悔悟。這不能不說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先圣們所傳的道理無疑又像是洗滌人們心靈的圣水,它能使人重開慧眼,重睹永恒真理的光明。就看我們自己是否能誠信的用這圣水來洗滌自己的心靈了,若自己不愿意洗滌,即使是圣水也對自己無用。
天道以其永恒無極的場勢統(tǒng)御著宇宙,使宇宙中各種極化形式的萬事萬物不得不變化運動,也使這變化運動不得不歸于統(tǒng)一和諧。凡是不和諧的極化物,也在無極場的統(tǒng)御下迫使其作自動的調(diào)整,使其極化形式自動組合為和諧。修道者所修就的無為心神,也以其中態(tài)統(tǒng)御著自己的身體,使身體中的“萬物”不得不運動變化,同時也使這運動變化不得不歸于和諧統(tǒng)一。所以這中態(tài)的無極場勢就是宇宙萬物之所以和諧變化的前定因素,也是萬物和諧極化方式的前定因素。修道者就把握著唯一的至簡至易的前定因素去修持,何愁身體不能歸于和諧,又何須巧思妄為的去苦心經(jīng)營。若巧思妄為,那就是放棄了前定因素,其所能導致的后果也就不言自明了。